“那天我没有期待什么,只是走进公园,坐下,然后轻轻地,整个人慢慢好了起来。”
这个西北小城的秋天是个让人舒适的季节,阳光不燥,天空明亮。
这两年终于学会把日子过成慢镜头,比起热闹的聚会,更喜欢独自在公园和自己待一会儿。
最近我常常一个人逛公园,不用说话,就那么安静的走着,戴上耳机听听喜欢的音乐,让大脑放空,随手拍拍花草和小蝴蝶,以最大面积的感受阳光,实践所谓公园“20分钟效应”的真实性。
听说即使什么也不做,只是在公园待20分钟,就能让状态变得更好。对我这个低能量的i人来说,20分钟远远不够,需要一整个下午来感受阳光,放空冥想,倾听鸟鸣,拥抱微风,和小狗嬉闹。
暖秋的公园像一个巨大的天然疗愈场,脑袋清空,一头扎进公园,找一棵开花的树发呆,随意躺在一片绿色当中,阳光暖融融的,透过树叶的缝隙,一会儿洒在我的手臂上,一会儿晃过我的睫毛。
突然就原谅了那个拧巴焦虑的自己,真正懂了什么叫“万物美好,我在中央”。
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人就是活一个心态,定期到大自然里充电,压力和焦虑真的会减轻很多。
新疆和内地一直存在着时间障碍。太阳升起,太阳落下都要比内地晚2个小时。这不长不短的时差可以恰到好处的将“公园效应”延长2小时,而这2小时,足以让很多想法在公园里生根发芽开花。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着迷于安静的能量,大自然里的山水、花树,这些经年累月缓慢生长和流淌着的,用一种平和又无限宽容的能量承托着我。
作为一个INFP,会渴望探索更深层的事物,公园里微小生命的生长、衰败、重生都有可能触动我对生命意义和人性本质的思考,提供精神上的慰藉和灵感。
“无所事事是被允许的,漫无目的,做什么都可以。”当我某天无意中被这句话击中的时候,我决定理所当然的去公园里“躺平”一个下午。
无所事事不是浪费时间,是生命必要的留白。
我躺在公园的长椅上,重新学会怎么呼吸,恍惚间似乎真的短暂逃离了现实世界,接收到了一种传递而来的抚慰,那些焦虑和不堪的褶皱被抚平,来到了记忆里温暖平和的地方,像一块不小心踏入的避世小岛。
原来,公园200分钟效应真的存在。在公园里的一个下午,足矣用来回味,支撑下一个星期牛马的苟活。
--
FROM 123.1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