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西医:起源于西方的医学,在现代,中国对于西医发展的贡献也很大,因此西医并不完全是西方的医学。
中医:起源于中国的医学。
科学:经过实践可以检验的理论基础,强调理论基础以区别于应用技术。
二、中西医诊断治疗可靠性的理论基础概述
西医的理论依据是近代、现代的生理学、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及其古希腊时代的自然科学。比如西医的诊断需要借助很多仪器(显微镜、磁共振、CT、超声等)对病灶进行放大、透视等。
中医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是阴阳五行理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重要的中医临床医学基础。中医理论化体系较西医差,更多的是从实践中提取经验。然而,中医理论基础解释也是非常重要,否则理论基础进一步指导中医实践经验的可靠性就会大打折扣。
三、西医诊断治疗可靠性理论基础的进一步阐释
放大、透视等诊断病灶的过程是否可靠、存在什么诊断盲点等问题,这些需要依赖微生物大小级别乃至原子核大小级别的物理、生理、化学知识,而相应的物理、生理、化学知识的可靠性又往往需要借助数学公式进行推导(核磁共振成像的科学原理就借助很多的数学公式进行推导、计算)。西医治疗方式(手术、药物等)的原理同样地也依赖很多数学、物理、生理、化学等自然科学。
在古希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借助5条公理、5条公设、23条定义进行推导、演绎,衍生出一大堆的定理、真命题,如果推导、演绎过程是可靠的,那么经过100步、1000步乃至更多步骤推导演绎出来的结论依旧是可靠的。以《几何原本》为代表的这种公理化、定理化体系思维与古代中国人发展的“阴阳五行”思维就有极为明显的思维差异。
在近代,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将古希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的公理化、定理化体系思维发扬光大,发展出微积分。借助古希腊数学、近代数学、现代数学,人类观测天体的运动可以将误差控制在有效计算范围内;人类观测微生物、原子核的规律可以将误差控制在有效计算范围内。当然,生理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在可靠的数学推导的基础上也迅速发展,同步地为疾病诊断、治疗做出更大的贡献。
由此可见,源于古希腊数学的公理化、定理化体系数学思维是西医诊断、治疗可靠性的很重要基础。
四、中医诊断治疗可靠性理论基础的进一步阐释
受过现代教育的很多人可能认为“阴阳五行”这些概念缺乏相应的科学依据。比如“五行相生相克”为理论基础的中医如果是对的,那么古人假使先提出“六行相生相克”、“七行相生相克”是否就要衍生出“六行”中医是对的、“七行”中医是对的?“五行”中医、“六行”中医、“六行”中医这些全都是对的那岂不乱套?如此一来反而证明了中医以“五行相生相克”为理论基础是不靠谱的,更加证明了西医的理论基础是完全可靠的,由完全可靠的理论发展出来的医学才是真正的科学,中医则被扣上大帽子“伪科学”。
以上的思考方式,我想是由于忽视了数学“模糊数学”、“不完全数学归纳法”分支导致的。
中医诊断治疗更多地依赖实践,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总结经验是更多的是使用“不完全归纳法”的经验总结方式。将人体的很多方面(比如五脏的联系等)抽象成五行的相生相克;
为了更合理地解释经验的本质,又提出疾病的本质“三阴三阳开阖枢六经辩证”等众多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基础可以理解为“不完全数学归纳法”、“近似归纳法”的应用。
中医理论基础的思维方式与公理化定理化系统思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思考方式。“近似归纳法”近似很多次得到的结论可能就天差地别了,而在公理化定理化系统思维里公理、定理经过1000次乃至更多次推导演绎得到的命题依旧是真命题。
由此可见,由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基础偏向于“模糊数学”、“不完全数学归纳法”,在科学的发展、应用中,“模糊数学”、“不完全数学归纳法”是占据重要一席的,中医理论并非“伪科学”,中医理论基础同样也是可靠的,只是不同于公理化定理化系统思维。
五、我理解的中西医临床差异及优缺点
人体是一个生态系统,类比森林生态系统(类比成森林生态可能对于解释中医临床实践会好理解些),人体生病就好比森林生态出问题。
西医的诊断思路主要依赖放大镜(磁共振透视、显微镜高度放大也都理解成放大的其中一种)不断地定位、微观病灶,治疗思路则是开刀手术或者服用药物治疗(找到病灶后如何对症治疗,比如可以根据前人的药效、手术效果的反馈进行总结,比如可以通过实验室数据反馈修正)。
中医的诊断思路是对森林生态进行“望闻问切”,人体的脉搏好比森林的河流,中医的“洪脉”、“沉脉”等脉象就好比森林系统中最重要河流的变化。中医对了解到的症状进行诊断,辨别属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中医分类的什么证(比如大冬天脉象出现夏天才会出现的“洪脉”,就属异常,结合病患其他症状可对病症的本质进行辩证),辨别表面疾病的本质则可以参照相同疾病本质前病患的治疗方案进行对症治疗。
如此比喻,中西医治疗的优缺点应该也就比较直观了。西医侧重微观,容易发现治病病理,中医注重宏观生态,治疗强调各机能协调。西医标准明确,查到则查到,查不到则查不到,中医标准不统一,衍生出多家门派。
在古代(包括西医),根本没有足够好的“放大镜”可以查看病人的病灶,西医发展是比较缓慢的,中医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人均寿命。这点应该也可以足够的证明中医不是“伪科学”。到了现代,很多可以通过西医“放大镜”方式诊断并治疗好的疾病,一般建议首选西医。随着西医借助现代化的仪器能够对病理了解越来越透彻,中医的应用面似乎越来越窄。
中医想要进一步发展,应该正视自己对比西医的优缺点,而非只强调自己好的一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如推动中医现代化,西医检查结论都可以理解为中医“望闻问切”的扩充部分;比如在人体心理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疾病统等一些现代西医对于病理、病因依旧比较模糊的地方,多应用中医的诊疗思路看能否减轻乃至解决病症(毕竟中医的理论基础不是“伪科学”)。同时西医在探究微观病因时适当借鉴中医宏观的思维方式,可能对西医也有指导意义。
本人抛砖引玉,欢迎大家一同探讨中西医的理论基础及衍生的中西医诊疗优缺点。这种交流可能能促进病患及家属更好地寻医问药,乃至可能促进中西医治疗当前棘手疾病上有新的突破口为病患造福。
--
FROM 27.15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