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oat2SIeXmSqADdAfKrF5Cw商鞅这个人物,教科书写的颇为简单,后来的演艺电视剧《大秦帝国》,商鞅更是让人
爱戴和痛惜。然而历史和我们开了个玩笑。
司马光的这段叙述颇为简单:秦国秦孝公去世,其子即位为秦惠文王。因公子虔的门下
人指控商君要谋反,便派官吏前去捕捉他。商君急忙逃往魏国,魏国人拒不接纳,把他
送回到秦国。商君只好与他的门徒来到封地商於,起兵向北攻打郑。秦国军队向商君进
攻,将他斩杀,车裂分尸,全家老小也被杀光。
然而,商鞅就这么死了,总让人觉得有点不明白。历史上的商鞅,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政敌一定要杀他泄愤?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从商鞅的几个小故事说起。
1.商鞅投秦
商鞅出身于卫国公族,叫公孙鞅,后来在秦国受封到商地,所以,才有了商鞅的名字。
当时法家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这个学派和儒家、墨家不一样,重视法律刑罚,认为
只有严苛法律,严惩犯法的人,才能实现富强。商鞅一听,很和他口味,就专门认真研
究,然而,卫国是小国,他在卫国一直不得志。迫不得已,他投奔了魏国国相公叔痤任
中庶子。公叔痤是历史上的名人,他曾用离间计,把吴起赶跑,从而成功上位,完成了
削弱自己国家特别功绩。商鞅在他家时,已经显示了能力。不过,公叔痤怕他把自己比
下去,一直没推荐,这一耽误,就到了他病重的时候。躺在病床上的公叔痤向魏惠王推
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又对魏惠王说:“主公如果
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
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让魏惠王坚定地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
采纳。所以,看到本文的诸位,如果你将来要推荐人或者表态做事,注意一定要坚定,
不能犹犹豫豫。看魏惠王没反应,公叔痤想了想,反正也这样了,不如做个好人吧。颤
颤抖抖的他叫来了商鞅,让他赶紧离开魏国。商鞅很聪明,明白魏惠王不采纳公叔痤用
他之言,也不会采纳杀他之言,所以并没有立即离开魏国。直到有一天,商鞅看到了秦
孝公招贤的传单。
估计商鞅还是推演了情况,结果是令他欣喜的。于是他高兴地出发了。出于贵族的家
教,他摸黑按响了秦孝公贴身太监家的门铃,俗称走后门,这种走后门的教育,目前仍
然在中国各地盛行。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他见到了孝公。这个时候,商鞅还是按照
正常套路来的:先以帝道、王道之术给孝公打鸡血,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责
备商鞅。一计不成,商鞅再以霸道之术说孝公,孝公听后改变态度但没有重用商鞅。没
办法,还是少一些官话吧,商鞅最后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后大喜,两人畅谈几日
后毫无倦意。之后,任命商鞅推行变法。
2.耍奸破魏,得封地
商鞅变法,是通过严酷地执行来实现的。虽然有立木赏金建立威信,商鞅也没忘了酷
刑,他不仅处决了说变法坏话的人,连说变法好话的也杀了。最多的一次,在渭河边一
日处决囚犯七百人,河水因此变红,号哭之声惊天动地。在此期间,他还割掉了太子
(秦惠文王)老师公孙鞅的鼻子。如果仅仅如此,商鞅应该在历史上留下一个酷吏的名
字而已。
可是,司马迁却说:商鞅,这小子天生就是个刻薄的人。太史公为什么这么说呢?还得
从商鞅打魏国说起。
虽然魏国曾经是商鞅的上一家公司。但是商鞅并没有什么感情。相反地,他积极怂恿秦
孝公打魏国。理由很简单:“秦据河(黄河)、山(崤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
王之业也。”恰好公元前341年,魏国在马陵之战遭受齐国重创。趁你病,要你命,商
鞅又一次游说秦孝公,正和秦孝公的心意。于是,9月,商鞅带兵攻打魏国,与魏国公
子卬(商鞅魏国时的好友)对垒。
这时,虽然以吴起为偶像,但是商鞅明显没有兵神吴起的能力。他眼珠一转,计上心
来:给老朋友写封友谊信,约他过来,聊聊感情。信里,商鞅写道:“当年我与公子您
交情很好,现在都成为两军大将,不忍心互相攻杀。我们可以见面互相起誓结盟,畅饮
之后罢兵回国,以使秦国、魏国的百姓安心。”结果,天真的公子卬信以为真,前来赴
会。结果被公孙鞅事先埋伏下的士兵俘虏了公子卬。商鞅又乘势攻击魏军,使其大败。
估计孙武都得给商鞅竖大拇指:兵者,诡道也,商鞅好样的。不过,公子卬同志可能就
只能竖中指了。这次大胜之后,秦封卫鞅商於十五邑。号曰商君。
3.好友相劝,难回头
商鞅在秦国担任丞相的职位(最初的左庶子,后来的大良造只不过是称呼上的差别罢
了,他所行使的是国君支持下的丞相之权),他制订法律极为严酷,不但如此,他还好
杀人,曾亲临渭河处决犯人,血流得河水都变红了。有时不高兴,好友都杀。
有一天,商鞅的朋友赵良来看他,商鞅问赵良:我跟百里奚(秦穆公时的宰相)相比如
何?赵良说,你不杀我,我才敢说给你听,商鞅答应了他。
于是赵良说:
“五大夫(百里奚),本来是楚国的贫民,秦穆公把他从卑贱的养牛郎,提拔到万民之
上、无人可及的崇高职位。(这种经历,略微相似于商鞅,只不过,商鞅并没有屈辱的
童年和少年,他是贵族出身)他在秦国做国相六七年,向东讨伐了郑国,三次为晋国扶
立国君(政治影响力),一次拯救楚国于危难之中。他做国相,劳累了也不乘车,炎热
的夏天也不打起伞盖。国中视察,从没有众多车马随从前拥后呼,也不舞刀弄剑咄咄逼
人。死的时候,秦国的男女老少都痛哭流涕,连儿童也不再唱歌谣,舂米的人也不再唱
舂杵的谣曲,以遵守丧礼。现在再来看您。您起初以结交主上的宠幸心腹景监上位,掌
权后,就凌辱践踏贵族,残害百姓。弄得公子虔被迫杜门不出八年之久(一个本来有可
能当上国君的人,当前国君的哥哥,军机重臣,被另一个大臣割了鼻子,又无处说
理)。您又杀死祝欢,给公孙贾以刺面的刑罚。《诗经》中说:‘得人心者兴旺,失人
心者灭亡。’上述几件事,可算不上是得人心。您的出行,后面尾随大批车辆保镖。这
些保卫措施缺了一样,您就绝不出行。《尚书》中说:‘倚仗仁德者昌盛,凭借暴力者
灭亡。’上述的几件事,可算不上是以德服人。您的危险处境正像早晨的露水,没有多
少时间了,却还贪恋商於地方的富庶收入(十五个县呢,地不少,人口也不少),在秦
国独断专行,积蓄下百姓的怨恨。一旦秦王有个三长两短,秦国用来逮捕您的罪名还会
少吗?”
赵良的苦口婆心是有道理的,杀了那么多人,河水都染红了,连国君的哥哥也被你割了
鼻子,暴政是不得人心的,现在天下不知道有多少人想杀了你 ,你却还在这里享受商
地的富贵,如果现在的国君死了,看你怎么办?
商鞅不听,回答说:国君答应我的封地,法令规定的收入,而且也确实是我制定的变法
政策使秦国强盛起来了,我的富贵是我自己挣来的。
然而,这是商鞅自己的看法,赵良做的假设,只过去了五个月就变成了现实。
4.商鞅之死
五个月之后,秦孝公病死。他的儿子即位为秦惠文王。因公子虔(就是鼻子被割的那
位)的门下人指控商君要谋反(我们上一篇说过,要扳倒一个大臣,谋反百试百灵,邹
忌就是这么用的。详见:)。惠文王派官吏前去捉商鞅。他急忙逃往魏国,魏国人拒不
接纳(商鞅也是个糊涂蛋,魏国怎么可能接纳你,他们恨不得撕吃了你),还把他送回
到秦国。商鞅只好与他的门徒来到封地商於,起兵向北攻打郑国。秦国军队向商君进
攻,将他斩杀,车裂分尸,全家老小也被杀光。《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秦发兵攻
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
家。”(所谓车裂,就是把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车上,套上马匹,分别向不同的
方向拉,这样把人的身体硬撕裂为几块,所以名为车裂。有时,执行这种刑罚时不用
车,而直接用五条牛或马来拉,所以车裂俗称五牛分尸或五马分尸。可怜商鞅,几个月
之间,全家老小不论年龄,全部杀死。
《资治通鉴》里的记载,与《史记.商君列传》里的记载大致相仿,司马光用的史料也
大都是司马迁提供的,只是赵良跟商鞅讨论一节,司马迁记得更为详尽,这里我们详细
参考了下。
5.如何评价商鞅?
商鞅的改革是战国最彻底的改革,秦国完成了社会性质的转变,奠定了未来秦统一的基
础,这和商鞅个人的能力息息相关,但应该看到,商鞅变法成功根本是因为秦国有最适
合变法的政治土壤。商鞅通过变法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为秦国将来统一六国,
建立一统天下的秦朝,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盐铁论·卷二·非鞅》:秦任商君,
国以富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
从公的层面,商鞅是个实实在在的改革家,他发挥了法家精髓。从制度上,保证了秦国
的财富积累和战争动员力。到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统一中国,商鞅功不可没。良好
的制度,是组织成功的基石,大到国家,小到家庭,中到企业。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国富
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
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
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
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毛泽东语)。
不过,商鞅也忽略了人性,把人视为简单机器。用严苛刑罚保证结果。这也给未来秦朝
灭亡埋下炸药包。陈胜吴广,仅仅因为下雨延误行程,几十人面临杀身之祸,才喊出历
史名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重视制度,忽略人性,是他的瑕疵。
从私的层面,商鞅缺点明显:贪图利益,不惜走后门(这种情况不知按他变法是不是该
死?),执行法律滥用酷刑,以致于血流成河,怨声载道。种种行为,最终铸成了自己
的死路,为今人之鉴。所以才有司马迁的评价:商鞅用肤浅的帝王之术取悦秦孝公、通
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走门路这些不光彩手段获得重用后,在秦国国内采用近乎“暴
力”的手段进行快速改革、处罚公子虔、欺骗公子卬、不听赵良的劝告,这些足以证明
他是个刻薄少恩的人。
原文: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
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
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
FROM 115.17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