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的翻译根本不是个人行为,而是译场的集体行为,常常包括全国各地的人,不是可以想象官话或各地方言影响,翻译有很多环节,比如口传,笔受,辩论等,其中度语是梵语音译的环节,这种音译是基于一定的符号体系,也就是汉字符号系统的,选用什么字并非是读音准确。因此,以此来臆断古代汉语读音,比起韵部更不靠谱。
下面这段,可能对你的理解有帮助。
佛教音译系统的起源问题,“佛典翻译者(尤其是记录译文的中国文人)从一开始就不得不面对译音的问题,即用汉字来表示印度专有名称及佛教术语的读音,因为汉字作为象形的书写符号,比起拼音书写系统,它不适于完成此项工作。
为了避免混淆和误解(当然,如果所有汉字不加区别的使用,危险必定会很大),传译者似乎已在使用一组便于在音译时使用的有限的符号。由于明显的原因,那些很少出现在规范书面汉语中的字(譬如萨、阗、鞮、勒、伊、昙等)受到优先考虑。但另一方面,相当常用的字,如山、尸、于、门、车、沙等,也经常出现于佛教译文中。
我们几乎无法谈及最早的音译系统。以汉字语音撰写外来词,被任意分成许多音节,其中的每个音节都被翻译成这些符号中的某一个字。每个汉字音节可以有多种方式(zhan善、膳、鄯、禅、饍、缮;b’uat軷、钹、飓、跋),并且可以代表许多外语音节(b’ua婆或陂:va,vā,pā,bā,pha,bhā,vat,vajra,ava,upa,sphā,等)。个别词的音译人为标准化(buddha:b’jh?u d’uo浮屠、浮图,b’jh?u d’ ?u浮头,b’ju?t[-δ]佛)。
但是,即便在最早的音译中,以及以后高级发达和标准化的音译系统中,我们发现了同样显著的倾向—为了方便音译而采用数量有限的文字,这些没有含义的符号乃是一套便利的语音记号。”
【 在 gongtsinese 的大作中提到: 】
: 六朝唐宋佛经翻译了这么多,完全可以梵汉对音推出比较准确的中古音。当然,上古音推测难度大得多,得参考羌藏少民语言。
--
FROM 101.4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