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秦始皇生前不立太子,只因对扶苏并不满意,他真正中意的是此人
从现代最新发掘的史料《赵正书》,推翻了《史记》关于秦始皇死时,所谓“沙丘之变
”的记载。原来秦始皇接受了丞相李斯、御史大夫冯去疾等亲信近臣的提议,同意让幼
子胡亥即位,并没想过传位给长子扶苏。
【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羣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
胡亥為代後。”王曰:“可。”王死,胡亥立,即殺其兄夫(扶)胥(蘇)、中尉恬、
大赦罪人,而免隸臣高以為郎中令。】——《趙正書》
秦始皇对扶苏这个长子,其实充满了忌惮,这要从扶苏的血统说起。
秦朝长公子:扶苏
楚国和秦国世代联姻,外戚集团从宣太后芈八子起,就一直是秦国宫廷影响力极大的势
力。从陈胜吴广起兵反秦后,宣布楚国复国,并同时打着扶苏和楚国名将“项燕”的旗
号,也能看出,扶苏身上极可能留着楚国公主的血,楚地的百姓才会对他有天然的亲近
感。
秦灭楚战争中,楚国公子出身的秦国丞相昌平君起兵反秦,导致秦将李信二十万大军兵
败,遭遇商鞅变法以来最惨重一次失利。之后,昌平君甚至在项燕的拥立下,做了最后
一任楚王,为楚国殉国。
秦相、楚王:昌平君
事后,秦始皇处死了另一位楚国公子出身的重臣昌文君,更铲除了宫廷和朝堂的楚氏外
戚集团。对秦始皇而言,这无异于一次极大的背叛,也对流着楚女血脉的扶苏充满戒备
。
扶苏本身就代表着楚氏外戚集团重新崛起的希望,对朝政要务更自有主张,屡次悖逆秦
始皇的政治举措。实际上,他已成为反对郡县制、反对焚书坑儒,反对北修长城南伐百
越、反对沉重赋税和徭役、反对大修宫室和骊山陵墓的那些势力集团的代表人物。
“立储以嫡,无嫡立长”,是华夏世界从商朝和周朝起,通行了上千年的礼法准则。
秦始皇生前为加强集权,未立皇后,自然没有嫡子,因此作为庶长子的扶苏,按礼法就
是皇位当然的第一继承人。对秦始皇来说,原本就和他政见截然不同的扶苏,更因此成
为他皇位的最大潜在威胁,不能不心生忌惮,才一直不愿立他为皇太子,不肯给他正式
的储君名号。
秦始皇感受到了扶苏的直接威胁,却没有断然废掉、甚至杀掉扶苏,同样是源于扶苏是
各方反对秦政制度集团的共同代表,断然处置并非万全之策,要防止这些势力孤注一掷
,变起肘腋。
所以,秦始皇选择了温水煮青蛙的手段,先放逐扶苏去边疆做监军,调虎离山之后,从
而方便自己一步步削弱其势力。
古训云“五大不在边”(太子、君主的同母弟、君主贵宠的公子、王孙 、累世正卿等五
种人,不宜久居边地,因为他们有权有势,和君主关系亲密,一旦久居边地,很容易心
怀不轨,起兵反叛。)所以,如果当真是君主十分属意的继承人,是绝不可能让他久居
边塞的。
春秋时期,晋献公以分封之名,将太子申生放逐出外,举国臣民就都知道他要废太子了
。
对照此前例,始皇帝把扶苏发配边疆之举,同样说明了扶苏根本就不是他真正中意的继
承人,才不肯让扶苏久居国都咸阳,让他和李斯为代表的朝堂大臣、赵高为代表的宫廷
近臣处好关系,为未来继承皇位做准备。
秦始皇让扶苏去监军蒙恬,一方面是贬斥扶苏,让他冷静一下,清醒一下,但又没把扶
苏一竿子打死,给他及其支持者一点渺茫的希望和暗示,另一方面也是让扶苏这个皇子
分蒙恬之权,而加强对北疆大军的控制;
蒙恬:
而对支持扶苏继位的那些势力集团来说,能接触到三十万精锐大军的兵权,也可以乐观
理解成对扶苏的信任和看重,当然不会因此就奋然一搏。他们之后就把目光都投向北疆
,集中精力放在帮助扶苏得到长城军团统帅蒙恬的信任和支持上。
扶苏监军后,和他要监察的蒙恬并未相互制衡,反而关系密切,结为一党,他们到底是
想干什么?有朝一日直接带兵杀回咸阳么?
秦国在秦献公即位前,秦武王暴死后,都曾爆发过宗室借军队支持争夺王位的内战,殷
鉴不远,自然更加剧了始皇帝对扶苏的忌惮之心。同时也就愈发将扶苏排除于皇位继承
人选之外,同时对蒙氏兄弟也不再如从前一般信任了。
当秦始皇病重之时,在处置身后事的紧要关头,却将蒙毅这个亲信重臣派遣出外,同样
证明了直到此时,秦始皇依旧没有考虑过传位扶苏,才会特意将已经成为扶苏的重要盟
友的蒙毅支开。
秦朝重臣:蒙毅
否则的话,如果秦始皇死时,蒙毅若在场,那么以他长期随侍秦始皇,还曾惩处赵高,
在一众亲信近臣的极高权势和威信,这些近臣绝不可能一边倒地支持李斯和赵高。
两派相争动荡之下,哪怕李斯和赵高取胜,消息也势必走漏,难以保密。扶苏蒙恬知道
秦始皇已死的消息后,又怎会老老实实地认命自杀?
丞相:李斯
秦始皇死前,接受了李斯、冯去疾等亲信大臣的提议,选择幼子胡亥即位,只因为一个
庸碌的弱势君主上台,秦始皇生前各项既定政策也会被延续下去。
而假如扶苏做了皇帝,秦始皇一生心血草创的大一统帝国的各项制度,都可能被自有主
张的扶苏推翻,秦始皇生前竭力打击的外戚势力、宗室势力、儒家士人势力,都可能卷
土重来,那么自以为”功盖三皇、德超五帝”的始皇帝,又岂能容忍和甘心?
太史公《史记》关于“沙丘之变”赵高、李斯、胡亥等人篡改遗诏、谋夺皇位的宫廷密
谋,几近于小说。因为这三人密议绝无可能有他人在场,他们任何一人也不可能留下这
种暴露自己为君则得位不正,为臣则逆谋不忠的对话记录。那么这种本该天知地知你知
我知之事,太史公又因何得知?
郎中令:赵高
这种两千年之前的宫廷密谋,永远不可能有确定答案。道理很简单,这种事情本来就是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当事人的说辞根本不可靠,而秦朝灭亡后的各种爆料和传言,同
样无人能确定其是否可靠。
两相对比,反而是《赵正书》这种后世考古出土的记载,更符合秦始皇和扶苏二人一向
的政见分歧,性格作风,比之《史记》秦始皇以扶苏为接班人的传统说法,可信度反倒
更高些。
而秦始皇让幼子即位本身并不奇怪,正如汉武帝放着几个成年儿子不立,偏偏选择了最
小的汉昭帝一样。历史真相到底如何,只能是把各种可能罗列出来,然后见仁见智了。
--
FROM 113.102.160.*
翻了一下背景。北大这批汉简成书于汉武帝时期。与司马迁是同时代的。
再看一下内容,《赵正书》内满是酸儒俗吏的口气,估计就是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酸儒编的。
司马迁的史记是二十四史中最具有可信度的。
【 在 PlayerUnkwn (’s Battlegrounds) 的大作中提到: 】
: 从现代最新发掘的史料《赵正书》,推翻了《史记》关于秦始皇死时,所谓“沙丘之变
: ”的记载。原来秦始皇接受了丞相李斯、御史大夫冯去疾等亲信近臣的提议,同意让幼
: 子胡亥即位,并没想过传位给长子扶苏。
: ...................
--
FROM 112.47.162.*
北大简自己的真伪都没搞清楚。
【 在 PlayerUnkwn (’s Battlegrounds) 的大作中提到: 】
: 从现代最新发掘的史料《赵正书》,推翻了《史记》关于秦始皇死时,所谓“沙丘之变
: ”的记载。原来秦始皇接受了丞相李斯、御史大夫冯去疾等亲信近臣的提议,同意让幼
: 子胡亥即位,并没想过传位给长子扶苏。
: ...................
--
FROM 139.159.150.*
扶苏的母亲卫国人把
--
FROM 118.78.188.*
恐怕早在灭楚之前秦始皇就知道自己的政策不得人心了。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他跟天下人的斗争。至于扶苏的政策得人心。不排除这个可能。
【 在 PlayerUnkwn 的大作中提到: 】
: 从现代最新发掘的史料《赵正书》,推翻了《史记》关于秦始皇死时,所谓“沙丘之变
: ”的记载。原来秦始皇接受了丞相李斯、御史大夫冯去疾等亲信近臣的提议,同意让幼
: 子胡亥即位,并没想过传位给长子扶苏。
: ...................
--
FROM 1.196.171.*
这是胡吊车,始皇的真正心思是长生不死,所以不用立太子。
【 在 PlayerUnkwn (’s Battlegrounds) 的大作中提到: 】
: 从现代最新发掘的史料《赵正书》,推翻了《史记》关于秦始皇死时,所谓“沙丘之变
: ”的记载。原来秦始皇接受了丞相李斯、御史大夫冯去疾等亲信近臣的提议,同意让幼
: 子胡亥即位,并没想过传位给长子扶苏。
: ...................
--
FROM 115.236.9.*
扶苏 项燕 这个说法挺新颖的
【 在 PlayerUnkwn (’s Battlegrounds) 的大作中提到: 】
: 从现代最新发掘的史料《赵正书》,推翻了《史记》关于秦始皇死时,所谓“沙丘之变
: ”的记载。原来秦始皇接受了丞相李斯、御史大夫冯去疾等亲信近臣的提议,同意让幼
: 子胡亥即位,并没想过传位给长子扶苏。
: ...................
--
FROM 115.171.84.*
中国人自古就喜欢对历史指手画脚,
结果研究历史对后代学者非常不容易,
看人家西方,
普通人不能参与,
结果历史简单争议很少,
多好,
【 在 PlayerUnkwn 的大作中提到: 】
: 从现代最新发掘的史料《赵正书》,推翻了《史记》关于秦始皇死时,所谓“沙丘之变
: ”的记载。原来秦始皇接受了丞相李斯、御史大夫冯去疾等亲信近臣的提议,同意让幼
: 子胡亥即位,并没想过传位给长子扶苏。
: ...................
--
FROM 222.128.14.*
说因为他母亲是楚国人就疏远,这个肯定不会是原因。春秋战国时期过来的人,那些诸侯联姻是三天两头的事情,哪个公子王孙的母亲不是别国人?
--
FROM 49.78.207.*
当时嫡长子制度又没那么完善,他想立谁就立谁呗
--
FROM 60.2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