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为啥南宋能坚持百年,南明却寥寥几天?
不管是汉人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要想有所作为,身边必须有外儒内法的高级知识分子摇扇子,勾画蓝图,运筹帷幄,制定方针政策。否则就和突厥,匈奴一样,昙花一现。
北魏帝国能统一北中国,摇扇子的是崔浩,前秦帝国能统一北中国,摇扇子的是王猛。
大辽和大金怎么说呢,只能说他们运气好,大辽碰到个石敬瑭,送上燕云十六州,937年之前,大辽望着幽州城门,最惨的一次幽州之战大辽被后唐打得大败,阵亡1万多人,大败而跑。
大金运气更好,摊上赵构这麽一对乌龟王八蛋,形势一片大好,竟然称臣议和,把长江以北整个黄河流域土地连同人民,外加每年50万的绢和银,送给大金。
要是单凭拳头,大辽绝对拿不到燕云十六州,赵构要是坚决支持武穆,继续北伐,还都开封没问题。
宋朝的问题就是,摇扇子的不是张良,周公,而是赵普,就是个半桶水的吏才,长期混基层,了解人情世故,有点歪才,赵匡胤本来就是欺负孤儿寡妇,但赵匡胤好歹靠着本事混,最后把赵普一脚踢。,
赵光义和赵普一路货,干掉大哥,欺负寡嫂侄子和赵普这种心术不正,鬼点子多多有点歪才的混混碰到一起,如鱼得水,注定了大宋的走向。
忽必烈自从开府金莲川,接纳汉学,身边围绕了一大群外儒内法高级知识分子,但蒙古没水军,对江南纵横的水路河流陌生,刘整的到来,就如同康熙得到施琅一样。刘整和施琅经历差不多。再加上武器先进,蒙古从成吉思汗开始,注重科学技术,能工巧匠能得到不错的待遇,又有耶律楚才摇扇子,开始转型。
南明运气背,多尔衮身边有范文程摇扇子,一片石开打,多尔衮接到求助信,范文程建议,抓住机会,出关,然后,阿济格建议,把京城所有东西,打包,带回老家,不能打包的,放火烧了京城,大军撤回关外。
阿济格的想法,和500年前祖宗的想法一模一样。范文程建议迁都,安葬前朝帝后,开科取士,多尔衮采纳。
武力方面,要骑兵有骑兵,要水军有水军,配备红衣大炮,要带路党有四藩为首的带路党,从南到北,一路当先锋,注定了南明不能像南宋一样。
--
FROM 223.72.77.*
【 在 threebird 的大作中提到: 】
: 元朝谁算知识分子?
==================
成吉思汗,窝阔台时期的,耶律楚才。
忽必烈时期的刘秉忠, 郝经,
都是外儒内法,运筹帷幄,制定方针政策的高级知识分子。特别是张弘范,董文炳,出将入相,文武双全。
--
修改:yushan11 FROM 223.72.75.*
FROM 223.72.75.*
【 在 karin 的大作中提到: 】
: 真没色目人作用大,人家蒙古人也这么认为
========================
色目人就是理财弄钱,从窝阔台时期一直到到阿合马,惹出的乱子也不少。
没有色目人,忽必烈还是能统一天下。
没有耶律楚才,蒙古完不成转型,
没有郝经,刘秉忠
张弘范,董文炳这些外儒内法的高级知识分子运筹帷幄摇扇子,忽必烈绝对不会统一天下。
--
FROM 223.72.75.*
【 在 karin 的大作中提到: 】
: 从蒙古角度看,忽必烈促成了蒙古的分裂吧
: 蒙古包括元自始至终没完成转型
: 没见过刘秉忠有什么伐宋方略,郝经更是在第三次伐宋前就挂了。董文炳张弘范更是汉世侯和你描绘的形象不符。自李檀叛乱之后,色目人的地位和权势就远在汉人之上,也更受蒙古统治者信任
==============
怎么说呢,要是阿里不哥继承汗位,南宋估计不会亡国。蒙古四大汗国,无论忽必烈还是阿里不哥继位,该分裂还是会分裂。自从帝系由窝阔台系转到拖雷系,分裂就是注定的。
蒙古要是没有完成转型,怎么会灭掉南宋。蒙古完成了转型,就是没度过二代瓶颈。明朝有朱棣,汉朝有刘恒,唐朝有李世民,清朝有康熙,王朝在他们的带领下,渡过二代瓶颈。元朝哪怕铁木耳或者之后继承者是刘恒这样的皇帝,都不至于80年就被撵走。
元朝的悲剧,套用柏杨先生的一句话,没度过二代瓶颈。或者说,忽必烈一个人,把儿孙乃至整个大元的福气,都用完了。1280年,整个王朝,从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到远东,西域,澎湖,海南岛,都在他的统治之下,这在中国历史疆域这一块,忽必烈第一。
1294年,忽必烈去世,皇太孙铁木耳继位,套用柏杨先生的话,元朝面临它的瓶颈,特木尔面临的问题,蒙汉矛盾,南宋统治的南人和黄河流域的汉人矛盾,理财色目人和汉人矛盾,汉化蒙古贵族和守旧蒙古贵族之间的矛盾,滥发纸币造成的通货膨胀,宗教问题更严重,喇嘛教教主更是无法无天,皇帝老大,他们老二。朝廷在科举这一块,开科取士人数少的可怜,汉人知识分子入仕无门,怨声载道。
皇帝特木尔就是翻版刘盈,和了13年稀泥,去世,没儿子,围绕继承人,爆发宫廷政变,一直到1368年徐达北伐,还在开斗。
从1307年一直到1333年,30年时间,走马灯似的换了7任皇帝,1333年元顺帝继位,内斗更严重,一开始是权臣之间开斗,后来是皇帝一家开斗,皇帝一派,皇后,太子一派,贵族们分成两派,宫廷政变没完没了,1368年徐达都北伐了,贵族们还在内斗开打。
--
修改:yushan11 FROM 223.72.74.*
FROM 223.72.74.*
【 在 fanzhouwuhu 的大作中提到: 】
: 别给蒙古贴金了。蒙古不是大清,人家就是横冲直闯,靠蛮力取天下。
: 不需要用大清这种鸠占鹊巢时王朝的逻辑来粉饰。
: 蒙古就是靠武力取天下,靠武力治天下。
: ...................
用不着任何人给蒙古人贴金,在领土这一块,1280年到1368年这段时间,历史第一。第二就是1760年弘历收复西域,大清领土西到巴尔喀什湖,东到台湾,南到南海,北到库页岛,12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维持到1860年,1860年丢掉远东,1864年丢掉西部50万。
朱元璋建立明朝,第一件事就是任命大儒宋濂,负责主持修元史,承认明朝继承元朝。我们呢,官文书是继承民国,民国继承大清,大清和汉唐元明一样,是中国朝代,我们是56个民族的大家庭。
没有耶律楚才,蒙古完不成转型,没有董文炳,郝经、刘秉忠、张弘范这些外儒内法,文武兼修的高级知识分子出谋划策,忽必烈也不可能灭掉南宋,统一天下。
蒙古自从耶律楚才开始转型,太师国王木华黎1215年经营中原也是如此,以汉制汉,仿照中原王朝,设置行台,任命汉官,治理中原。忽必烈开府金莲川,身边围绕一群外儒内法,文武兼备的高级知识分子,重用董文炳,郝经、刘秉忠、张弘范替他谋划,完成转型,灭掉南宋。
在这帮汉人高级知识分子辅佐下,忽必烈仿效中原王朝,建元称帝,成为元朝首任皇帝,仿效中原王朝传统,立了真金为太子,真金去世,立了铁木耳为继承人,授予;皇太子宝。
定都大都,尊崇儒学,设置中书省,翰林院,非常重视农业的恢复发展,设置司农司,劝农司等专管农业的机构,令人编辑《农桑辑要》。
任命郭守敬,许衡、王恂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制订出《授时历》。命郭守敬主持兴修水利,修复西夏境内的古渠,更立闸堰,使当地农田得到灌溉。后来更任命郭守敬担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定名通惠河,发展了南北交通和漕运事业。
地方建立行省,灭掉南宋,宋朝的机构和行政官员,全部保留。为了备荒,采用平粜法。
一代打下江山,二代面临的问题与责任,一点不比一代轻松。一代制定的政策该调整需要调整,该废除就得废除。功臣派与新进派的矛盾也要调和,文臣派武将派矛盾也要调和,一代打下的疆土,也得维持住。
大清幸运摊上康熙,清朝一直到康熙八年,汉官见到满官要下跪,满官不让起,就得一直跪着。恶政逃人法,投充,圈地害的无数百姓家破人亡。
满洲权贵之间也有不可调和的矛盾,黄白之争。满官汉官矛盾重重。汉官之间也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南北之争。投降汉官和入关前汉官宁完我之流,矛盾重重。西南,东南问题没有解决。
康熙亲政,第一件事,汉官见满官不用下跪,大家平等。废除逃人法,禁止投充,永远禁止圈地。开博学鸿儒,修明史。给朱元璋上坟,下跪行礼,在遗老遗少泪眼婆娑中,一代有为之君的形象正式确立,大清在二代康熙带领下,顺利度过瓶颈。
再看看忽必烈继承人铁木耳干啥了,啥也没干得过且过,混了13年,去世,没儿子,立刻爆发宫廷政变,统治阶层开始内乱,宫廷政变层出不穷,朝局始终处于混乱状态,元朝始终没有渡过瓶颈,60年后,被撵回老窝。
--
修改:yushan11 FROM 223.72.72.*
FROM 223.72.72.*
【 在 karin 的大作中提到: 】
: 别的不想掰扯了,朱元璋早期招兵时的旗号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到后来北伐时候的口号也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几个月粗制滥造的元史里也赫然把朱元璋列为贼,唯一的作用就是想尽快表示大元对华夏统治的终结。朱元璋承认的是继承古先帝王,致力于恢复华夏传统礼仪,去除胡化。
===================
孙中山口号还是驱除鞑虏呢,结果呢,民国国旗是五色旗,承认民国继承清朝,我们是多民族国家。
元史本纪从铁木真,一直到顺帝,都有本纪,朱元璋编撰元史,等于承认明朝继承元朝,元朝也是华夏正统王朝。
在服饰方面,忽必烈称帝,完成转型,之后的皇帝接受华夏传统衣冠,元朝皇帝朝服也就是衮冕,和宋朝皇帝的朝服衮冕款式基本差不多,上黑下红,交领右衽,衣服上绣十二章,帽子上垂12串珠子,红鞋红袜,手持镇圭。
中国皇帝朝服衮冕,从嬴政一直到穿到明朝崇祯,,款式基本差不多,没啥变化。反倒是统治了268年的清朝,废除了2000多年传统的皇帝朝服衮冕。清朝入关,沿用2000多年的衮冕,废除。
明朝皇帝便服之一的曳撒,就是元朝质孙服。
察比发明的比甲,明朝从宫廷到民间,普遍都穿。
--
修改:yushan11 FROM 223.72.72.*
FROM 223.7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