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刘邦为何杀了丁公而赏了项伯
演义看多了吧?
“太祖破吕布於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 内侯。数有战功,迁裨将军。”
三国志魏书里说张辽是率众主动投降曹操的,可能曹军围攻下邳的时候,张辽根本就
不在下邳城里。
【 在 whiho 的大作中提到: 】
: 项伯是刘邦在项羽那儿的卧底,不是二五仔
: 和丁公好比的是封侯的雍齿
: 这种事其实是非常随意的,我举个例子
: ...................
--
FROM 116.7.98.*
演义剧情是对真实历史的干扰,讨论历史的时候坚决不能使用演义的内容。
【 在 whiho 的大作中提到: 】
: 演义也有自身的逻辑,投降和不投降最后被杀/不被杀的都有实例
:
--
FROM 116.7.98.*
高顺、陈宫二人不和,陈宫出于兖州,则高顺不太可能出于兖州。
郝萌叛乱之后,吕布夺高顺兵给魏续,那是他谁都信不过了,不能证明
高顺是“新人”。高顺在吕布军中资历最深,战功最多,也不太可能
是“新人”。
【 在 minotaurk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高顺很可能是兖州本土人士。
: 理由:
: 1.高顺统领的陷阵营是步兵。当时吕布穷困潦倒四处流浪时带的都是骑兵。郝萌那伙河内人有可能是步兵,但高顺和河内的不是一拨。那么高顺要么是兖州的势力,要么是后来徐州归属吕布的。
: ...................
--
FROM 116.7.98.*
董卓之乱时,兖州并非一家势力独占,桥瑁、刘岱、张邈、鲍信、黄巾军在兖州都
有地盘。曹操追击董卓军被击败以后,先投靠了张邈,后来投靠了鲍信,鲍信死后
接管了鲍信的地盘。陈宫是刘岱的手下,刘岱讨伐黄巾军战死以后,转而投靠曹操。
张邈陈宫和曹操并没有什么仇怨,这两人私下里迎接吕布反曹,其实是东汉朝廷的
阴谋。
【 在 minotaurk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兖州地方很大,内部势力派系众多,同出一州还不和的也很有可能。袁绍、刘表、孙吴、益州刘焉等等都是这样,具体我就不列举了。
: 陈宫是东郡东武阳人,东郡在黄河以北,是兖州的一块飞地,东郡和兖州其实不是一回事。另外陈宫早先是和曹操混的,他后来奉曹操命出使兖州郡治说服当地人士奉曹操为州牧。后来陈宫和张邈迎吕布,应该是借助吕布的武力,打算真正掌握兖州的还是张邈,陈宫是当时曹操委派的留守,说明陈宫不太可能是兖州地方派,否则陈宫和张邈就等于穿一条裤子了,以曹操多疑的性格肯定不放心。同时没有陈宫的配合张邈他们成事很难,所以陈宫成了叛变集团的首脑人物,但他确实在兖州没啥深厚根基,顶多代表一下文人士大夫,而高顺是没啥文化的武将,大约是地头蛇之一,又因为节制等关系,二人不和很正常。
:
--
FROM 116.7.99.*
鲍信和刘岱只是官职上看起来是上下级而已,实际上互不统属。按官职看,桥瑁是兖州刺史,以上所有人都还是桥瑁手下呢。
陈宫和张邈联合吕布反曹,就是朝廷策划的结果。曹操杀兖州名士,是在陈宫等人反曹以后,你这是把因果关系颠倒了。陈宫张邈迎吕布反曹以后并不齐心,陈宫帮助吕布积极进攻曹操,张邈只是消极保境,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张邈并不是存心要反曹。
【 在 minotaurk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好像理解的挺奇怪,兖州虽然内部地方势力错综复杂,但大约并非像你想的那样军阀割据局面。比如鲍信就是刘岱的部下,还劝说刘岱固守来着。
: 陈宫也没听说是刘岱属下,他是东武阳人,老家就是东郡,曹操去了东郡,陈宫是原来就跟着曹操混,还是曹操来了才跟曹操,不得而知,但他是刘岱死了之后才去的兖州州治说服其人迎曹操的,不过兖州方面迎曹操也是有私心的,就是想借助曹操的武力平定黄巾,恢复社会稳定。
: 最后陈宫为啥又反了曹操其实很简单,曹操又跟徐州大打出手,尤其是杀名士,杀平民,挖坟掘墓,这分明就是第二个董卓,将来很可能要招致全天下的讨伐,于是兖州地方势力怕了,把曹操这个祸水赶走得了,但需要一个能打得过曹操的又能控制的,于是就找到了吕布。
: ...................
--
FROM 117.136.33.*
边让的死亡时间,史书上是有争议的,距离当时最近的正史《后汉书》里说,边让是死于建安年间,而非初平。
张邈有没有军事才能,那是另外一回事,这不是他消极保境的理由。张邈张超兄弟把持着兖州西北和冀州南部,直到吕布陈宫反曹最后失败,都没有为他们提供援助,也没有把他们迎进自己的地盘。
如果说张邈对曹操有什么过错,那就只有不念旧情,眼看着曹军没有军粮吃着人肉,也不提供援助而已。曹操主要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攻灭了张邈,而张超也为袁绍所灭。在这件事上,曹操和袁绍实际上才是背信的一方,所以才引起了兖州义士臧洪愤而自杀式的造反。
【 在 minotaurk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说的几乎全错。
: 先说史实错误,根本没有"曹操杀兖州名士,是在陈宫等人反曹以后",恰恰相反,实际上是发生在这之前:
: “前九江太守陈留边让尝讥议操,操闻而杀之,并其妻子。让素有才名,由是兗州士大夫皆恐惧。陈宫性刚直壮烈,内亦自疑,乃与从事中郎许汜、王楷及邈弟超共谋叛操。”
: ...................
--
修改:moonwalker FROM 117.136.79.*
FROM 117.136.79.*
陈琳的讨曹操檄里确实提及了边让被杀是兖州叛曹的原因,
这是证明边让死于初平年间有力的证据。
【 在 minotaurk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1.边让的死亡时间,史家公认是初平年间,距离当时最近的正史也不是后汉书,是三国志。后汉书是南北朝人范晔写的,而三国志是西晋陈寿所写,然后裴松之补充史料也就是加注,显然三国志更近更可信。
: 然后原始史料里面,陈琳的讨曹操檄文写的清楚明白: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逸,以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悬之诛,妻孥受灰灭之咎。自是士林愤痛,人怨天怒,一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
: 这里面因果很清楚,边让被杀,导致“士林愤痛”和“举州同声”,然后再导致曹操军事失败,“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这个有各种旁证,比如同张邈合谋的许汜也是名士,都反对曹操。还有资治通鉴,前面我贴过了,代表一千年前宋朝人的史学观点,就是后汉书是错的。而资治通鉴是相当可靠的,举个例子,如果新唐书或者旧唐书相互矛盾的时候,就以资治通鉴为准,基本上没错。
: ...................
--
FROM 120.2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