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武王伐商的联想
武王伐商的联想
过程描述:
武王为了观察各诸侯是否真的支持自己,也为了检查自己的实力,进行孟津会兵。发现有几个大的诸侯没派兵来会盟,于是觉得时机尚不成熟,于是退兵。
两年后武王觉得时机成熟了,再次起兵,直攻朝歌。路上,即使各种天像不利于进兵,武王仍坚持进兵。此时商军主力东征东夷已经取胜,正在返回途中。商纣王集结奴隶迎战,武王牧野一战而胜。
奇怪的是,纣王为什么不弃城与主力汇合?原因一可能是他有自信能胜,二可能是面子,觉得弃城而逃太丢人。
背后推理:
我们知道,政治向来不会讲仁义,虽然表面上会这样讲。所以,以下是从实用角度来分析武王讨伐商的过程。
首先,商没有选择周为主攻方向,是因为可能是周顺服,更可能是周没有实力威胁商。纣王不会是个傻子。
武王一定与东夷有联系,暗地协商,同时进攻商,时间就是武王第一次孟津会兵时。当时东夷和武王都已出兵,但武王到孟津就退兵,原因不是没准备好,而是耍了东夷。武王此时可能向商上表,说自己一时为东夷所骗,决心改过顺从于商。于是商将主力军队全部调去与东夷决战。于是武王做山观虎斗,当然可能也派了一部分军队助商攻夷。
决战二年兵,武王发现东夷露出败相,是最好的出兵时机,于是第二次孟津会兵,即使各种天相不利于自己,仍坚持进军,是因为这是唯一的机会了,此时如果不进兵,商人主力回来兵,必然来打周,所以无论如何都要进兵了。于是直下朝歌。
为什么商军主力不回来击败周?即使纣王死了,也可以立其它人为王啊?原因可能是周以朝歌商人为质,导致商军主力人人不敢来攻,只好投降。之后周人处处防着商人,就是因为即使投降的商人,周人仍旧难以应对。
所以周能代商,真的是计谋的天才运用,加上时机的绝佳选择。才能以小胜大,在不可能的情况下取胜。
--
修改:hellogg FROM 175.190.120.*
FROM 175.190.120.*
西岐(周)和东夷大概率不是同类方国。
首先,周文王曾被商王囚于羑里,后又放归,很显然是有顺服姿态的,东夷不是;
其次,周有儒家华夷之辨,可见商周一体,均属华夏;
再次,商有商王,周有周君,孟津会盟诸侯在列,却没有东夷代表人物的记载,而且后来周称王建制后,也一力征讨东夷,却能安抚分封其他诸侯,可见华夷还是有重大区别的;
最后,楚有“我蛮夷也”的说法,楚为南蛮,自与东夷并列,可见与华夏有别。
【 在 hellogg 的大作中提到: 】
: 武王伐商的联想
: 过程描述:
: 武王为了观察各诸侯是否真的支持自己,也为了检查自己的实力,进行孟津会兵。发现有几个大的诸侯没派兵来会盟,于是觉得时机尚不成熟,于是退兵。
: ...................
--
修改:runfast FROM 223.104.38.*
FROM 223.104.38.*
没有那么简单,在他死后的叛乱就是没有被征服的殷人和东夷联合发动的,只有在平定了这三年的叛乱周礼才真正得以推行下去。就像十月革命看起来很快,但是巩固也是经过了三年内战,没有缓和的矛盾迟早是要爆发的。
【 在 hellogg (helloGG) 的大作中提到: 】
: 武王伐商的联想
: 过程描述:
: 武王为了观察各诸侯是否真的支持自己,也为了检查自己的实力,进行孟津会兵。发现有几个大的诸侯没派兵来会盟,于是觉得时机尚不成熟,于是退兵。
: ...................
--
修改:bhima FROM 139.205.192.*
FROM 139.205.192.*
感觉武庚叛乱的规模其实很大
--
FROM 202.99.213.*
你讲的都是对的,但也是表面的。背后的事情,立国后的周是显然不会记载的。
我讲的是猜的,是个假说。
周商确为一体,但到了你死我活地步时,做为一方之主的人,是绝不会依旧讲这些理数。理数本是设置给普通人的,是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怎么可能用来约束自己。
可以肯定的是,客观上周是利用了商大举东征的机会灭商的。至于为什么这么巧,而且第一次孟津会盟居然会撤兵,这实在是不可想象。难道不知道这样做会导致商的严重怀疑吗?武王应该最清楚这个利害关系了。这个地方所谓的时机不成熟解释太苍白了。根本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
所以我觉得,周可能和东夷有约定,共同出兵,但周半路退兵,是弃东夷于不顾,主动向商认错,才导致商没有派兵征讨周,而周也一定是派了部分兵力帮助商征讨东夷,不然商不可能傻到完全不防周,特别是在孟津会盟后,除非纣王真是个傻子。这等于完全的玩弄了东夷。但当东夷知道真相后已经晚了,商的征讨大军已然开到,战事没法避免了。
而第一次孟津会盟,当然东夷不可能来,傻子也不会在事情没成之前这样做。
所以整个事情,就是周利用东夷和商火拼了两年,在东夷马上战败时才出手,充分利用了东夷的兵力消耗商的实力。而周之所以在一切天象卦象都不利于已的情况下坚持继续出兵,就是因为,武王清楚,这是最后的机会,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已经再次起兵,除非纣王是傻子才不会派兵征讨。而周与商的实力根本不是一个量级,这样周必灭。所以武王此时无论如何,即使知道可能会战败,也必不回头的原因。
----------------------------------------------------------------------
商的胜利军队已在归途,而纣王居然没有弃城去和主力汇合,可能是因为他有自信能够战胜周军,这也说明了周军确实不怎么样。正是因为他的这份自信,导致在朝歌的所有人都没有撤离,最后被周一锅端了。而在外的主力军队,因为周把他们在朝歌的家人当人质而没有办法,只能投降。周在这个地方,又运气极好的取巧了。不然以商的主力军团,也一定能战胜周军。
周的计谋和运气都是极好了。
【 在 runfast 的大作中提到: 】
: 西岐(周)和东夷大概率不是同类方国。
: 首先,周文王曾被商王囚于羑里,后又放归,很显然是有顺服姿态的,东夷不是;
: 其次,周有儒家华夷之辨,可见商周一体,均属华夏;
: ...................
--
修改:hellogg FROM 175.190.117.*
FROM 175.190.117.*
文丁之女嫁给季历有待证实把 这样帝辛和周文王是表兄弟 周武王是帝辛的表外甥
--
FROM 60.222.126.*
周人不见得没记载,周人真要彻底破除商代文化,后来就不会有尚书传世了。
可惜的是,始皇帝焚书坑儒,楚霸王火烧咸阳,形成了一场人为的文化断代,先秦典籍,包括大量史录,都付之一炬。
现在只能期盼有大量先秦古墓保存完好,能挖出不少竹书纪年这样的史料,才能复原了。
【 在 hellogg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讲的都是对的,但也是表面的。背后的事情,立国后的周是显然不会记载的。
: 我讲的是猜的,是个假说。
: 周商确为一体,但到了你死我活地步时,做为一方之主的人,是绝不会依旧讲这些理数。理数本是设置给普通人的,是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怎么可能用来约束自己。
: ...................
--
FROM 120.244.156.*
周文王有子十七。
考虑到那个年月生育母子平安的概率,姬昌一家很显然不是一夫一妻制的,这和后来周朝王室妃嫔纷乱的情形也对应的上。
所以表外甥什么的,怕是姬昌一家是不怎么看重的。
欧洲中世纪姑表亲被看重,与其被天主教廷严格限制一夫一妻制有很大关系。
【 在 happyalvin 的大作中提到: 】
: 文丁之女嫁给季历有待证实把 这样帝辛和周文王是表兄弟 周武王是帝辛的表外甥
--
FROM 120.244.156.*
不看重是对的 李渊和杨广也是表兄弟
周文王是季历的儿子 季历娶了文丁的女儿
想求证周文王是否是文丁的外孙 周文王有几个兄弟呢
【 在 runfast 的大作中提到: 】
: 周文王有子十七。
: 考虑到那个年月生育母子平安的概率,姬昌一家很显然不是一夫一妻制的,这和后来周朝王室妃嫔纷乱的情形也对应的上。
: 所以表外甥什么的,怕是姬昌一家是不怎么看重的。
: ...................
--
FROM 60.222.126.*
周就是勾结外敌啊,起码
沙皇和国家外敌作战,列宁和德国人接洽端了沙皇老窝
中国历史也基本是这个套路,改朝换代多是真假外敌引起的
【 在 hellogg 的大作中提到: 】
: 武王伐商的联想
:
: 过程描述:
: ...................
--来自微水木3.5.5
--
修改:offset FROM 116.199.101.*
FROM 112.96.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