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晚明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学习西方科技吧
我国文化讲究君主、权威、传统,根本不相容------别把大清那一两百年形成的印象往整个传统文化上套,这和晚明的社会文化风气搭的上边吗,下面节选自商传老先生的《晚明社会转型的历史思考》
晚明政治的变化
万历十七年(1579)岁末,一份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骂神宗皇帝的奏疏成为晚明政治状况的生动写照:“皇上之病在酒色财气者也。夫纵酒则溃胃,好色则耗精,贪财则乱神,尚气则损肝。……皇上诚嗜酒矣,何以禁臣下之宴会?皇上诚恋色矣,何以禁臣下之淫荡?皇上诚贪财矣,何以惩臣下之饕餮?皇上诚尚气矣,何以劝臣下之和衷?四者之病,缠绕心身,臣特撰四箴以进,对症之药石也,望采纳之。”(《明神宗实录》卷二一八,万历十七年十二月甲午)
《明史》中记称:“会岁暮,留其疏十日。”看到骂自己的奏疏,留十日而不知所措,这要算是中国历史上专制体制下的一件怪事。这显然不同于我们对明代专制政治的认识。
晚明时代,人们的政治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当时的内阁大学士许国就曾说道:“小臣一开口,不必是,即为风节;大臣一开口,不必非,即为朋比。小臣百诋大臣,辄以为不可屈而抗威权;大臣一侵小臣,便以为不能容而沮言路。”万历二十一年礼科给事中李献可疏奏立储事后,王锡爵与顾宪成一段对话更是对于皇权的挑战。锡爵道:“当今所最怪者,庙堂之是非,天下必欲反之。”宪成则道:“吾见天下之是非,庙堂必欲反之耳!”(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许国所论,是世风对于传统等级观念的变异;宪成的所言,则代表了当时部分士大夫不以君主之是非为是非,而以天下之是非为是非的政治观念,其内涵之中,不乏对于传统体制及专制君主主义的批判,带有明显反传统与反君主专制的思想。
至万历中叶以后,社会舆论对于时政的批评,已经从官场而至民间,从少数而至普遍,从口喃耳语而至抵掌剧谈。内阁首辅沈一贯于万历二十六年所上揭帖中称:“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略无顾忌。所言皆朝廷种种失政,人无不乐听者。启奸雄之心,开叛逆之路。此非一人口舌便能耸动,盖缘众怀怨愤喜于听闻耳。”
晚明专制政治的松动从积极方面看,推进了人文主义萌芽的发展。王阳明的心学对于晚明社会思想变迁起到了理论基础的作用。西方学者讲到明代中叶以后思想遗产时总结了如下的要点:强调实践;对时代日用需要产生觉醒;提高历史意识;强调生命力及天地生生不息的创造力;愈来愈强调物质世界;倾向于批判性的理性主义;倾向深邃的人文主义;提倡三教合一的综上所述合潮流;寻找儒家本质;倾向古典儒家中“天”的概念或天主;更深入地研究古典作品;注重理性形而上学形式。
晚明人文思潮一个重要内容是打破旧时的等级,这在当时被称为“僭越”。打破旧日严格的等级,是向非等级的阶级社会,也就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我们也因此可以说,晚明时代政治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 在 CRH11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看到想要建立西方科学体系的迹象,感觉就是一些士大夫比较有兴趣,传教士为了传教,引入西方的书籍、武器,唯一有点作用的就是所谓红衣大炮了。至于说明朝不亡能不能发展出来西方科学体系,我觉得够呛,文化土壤不行,西方的科学体系讲究实践、逻辑,我国文化讲究君主、权威、传统,根本不相容,而民间更是没有土壤,老百姓都被土地锁死,商人缴纳重税,没有一个阶层有这个条件来创造自己的体系。后来清朝是康熙皇帝对西方科学有兴趣,但是也只是作为一种个人趣味,尽管太平盛世,也仍然没有任何发展。
--
FROM 223.72.48.*
那我在历史版块品评历史碍着您老什么事了,我感叹一下我国历史进程的波折回旋又怎么着了
【 在 ztmyy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喜欢硬给别人贴标签吗?你家是街上做标牌店的?
: 我不粉清,也不粉明。唐宋元明清,都是我们的历史。
: 成年人,没有那么偏执。
: ...................
--
修改:karin FROM 223.72.48.*
FROM 223.72.48.*
同时代英国詹姆斯一世解散议会,抓捕议员又怎么着了,啥都不是非黑即白两极化的东西。现在史学界说到明中后期都言必称转型,变迁之类的词,不止商传,张显清万明樊树志毛佩奇陈宝良等明史界大佬都一样。你可以去找找论文,恐怕除了中学历史教育学刊之类的,很难找到晚明是禁锢社会的论文
【 在 CRH11 的大作中提到: 】
: 明朝还是有东西厂、锦衣卫、庭杖以及各种复杂礼节,君臣关系哪有可能跟文艺复兴时期国王领主和下属那种相对平等的关系相提并论?而且明朝清流为了博取名声骂皇帝那是共识,结果推动了明朝进步了吗,一种君臣游戏罢。明朝对于民间控制较弱,文字狱比较少,这个是不错,但是也不能说明民间势力已经发展到跟皇权相提并论的程度,如果真到如此了,也一定会被官僚体系掐灭。就好比我们现在也能在网上抱怨下zf,你就能说我们跟zf很平等了?
: 要是拼论文,你到论文网上能找到各种结论,有的说比较平等的,也有说等级森严的,你就看一个结论的文章就来当论据?
--
修改:karin FROM 223.72.48.*
FROM 223.72.48.*
和同时代黎塞留主政的法国相比,我还觉得明朝宽松些呢。近代转型也分多种,英国普鲁士沙俄日本,不一定非得是大清半殖民地半封建式的近代转型
【 在 CRH11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说是绝对禁锢了吗?我是说相对于西方宽松土壤,中国不具备转型的条件,至于清朝的加深极权就更不可能了。至于你说的詹姆斯一世的行为也远不及中国朝廷的残酷。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7 Plus」
--
修改:karin FROM 223.104.44.*
FROM 223.104.44.*
黎塞留官办的法兰西学院目的是用来宣传王权至上和进行思想文化控制,而以东林书院为代表的一批书院倒是在野士子们聚会讲学,讽评朝政的场所。发展慢这又是啥年代的陈腐观念了,晚明同样是市镇经济蓬勃发展,市民阶层空前活跃,商品远销海外,巨额白银流入中国。
中学历史课本上的晚清时局图有印象么,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开矿修铁路,舰船在中国内河畅通无阻,各大城市遍布外国租界驻军,那你觉得历史课本上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啥样子的
【 在 CRH11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是看了什么资料得出黎塞流比明朝还要严酷的控制?社会自由度比较总是要有指标吧?
: 黎塞流可是创立了法兰西学院,培养了大批启蒙思想的先贤。而且黎塞流专制是在三十年战争以及与哈布斯堡王朝争霸过程中,战争时期集权是必要的。更何况他注重工商业和航运,还创建了海军,所以说即便他搞警察专制,但是并没有减弱社会的发展动力,明朝土地兼并、党争、宦权、特务机关、禁海、科举加上相权代表的官僚机构就让中国发展非常慢,唯一的好处是没什么文字狱,是因为皇权与相权是平衡的。
: 另外大清并没有什么殖民地,都是租界,外国人并没有在中国的土地上耕种并繁衍,对于中国的资源也没有掠夺,而是通过贸易获得,当然存在不公平贸易。大清4亿人加上官僚体制,根本没有外国人殖民的空间。
--
修改:karin FROM 223.72.48.*
FROM 223.72.48.*
闯献是崇祯朝起义的,都在西北。再说了从斯图亚特王朝腐朽没落能得出英国没有发展么。
不平等条约还是大清朝廷同意的呢,没有军队咋配合大清干长毛呢。至于保安么,八国联军的英军也还是雇佣的山东人呢
黎塞留有多远见卓识是一回事,但不是你之前标榜的西方宽松
【 在 CRH11 的大作中提到: 】
: 经济蓬勃发展出了张献忠李自成,简直笑死了。
: 那根本不是殖民地,是外国人聚集地,政府同意的,派兵保护那也是慈禧义和团自己作出来的,庚子前各国有派常备军队吗?也就有点自己的保安队。
: 自己去看看黎塞留为啥要建立法兰西学院,人家知道国家富强不能靠清流吵架。
: ...................
--
FROM 223.104.3.*
对啊,我就拿差不多同时代的法国黎塞留主政时期对比,统治并不比明朝宽松
明王朝有很多问题和这个国家民族有没有希望是两码事。江南经济发展,摘一段樊树志本晚明大变局里的表述:
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传统社会的经济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农业扩张式发展,即以扩大耕地面积来谋取发展;第二阶段是农业的商品化与专业化阶段,不再依赖外延式的发展,而是谋求内涵式的发展;第三阶段是工业化阶段。明代的江南已经超越了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并且向第三阶段迈进。市镇经济的蓬勃繁荣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你那几千万人靠天吃饭的陈腐观念早out了,晚明士子弃儒从商的比比皆是,没谁吊死在吃那口官饭上。官方还监视个毛啊,首辅王锡爵向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抱怨朝廷被监视了
领土、领海、司法、资源,关税贸易这些主权,大清哪样还保全完好?说半殖民地还委屈了
【 在 CRH11 的大作中提到: 】
: 宽松也是相对于明朝,我又没说跟现在一样宽松。
: 西北也是大明朝啊,只能说这个王朝一定是出了很多问题。至于说江南的经济是否有那么发达到能产生或者照搬西方科学体系,这个众说纷纭,哪有铁定的真理。我倾向于是文化经济上都不具备条件,几千万人靠天吃饭,剩下的人一心考功名,也没有传统的科学逻辑体系继承,官方对于科学也只是实用主义态度,对于贵族和大臣严加监视,所以没什么戏。
: 所谓殖民,最早的定义需要种地移民掠夺矿产,后来说是政府的能力被外国控制,后者我觉得是扯,中国人自己加的,中国一直是清政府统治,官僚集团基本没变,外国租界只是一个自治地区,外国农民也没来开垦,物产是通过贸易,至于说经济军事外交被控制,在我看来只是被强行近代化了,按照国际惯例办事,是好事,”殖民地“只是一种民族主义话语。
: ...................
--
FROM 223.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