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如果,大明那会全世界80%白银真的都流入中国
就是简简单单的外贸。
实际上,中国,这里指地理意义上的中国,大概在过去三千多年时间里,一直都是世界贸易中心,而且是唯一的中心。
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欧洲贵族就在使用来自中国的人丝绸。
中国在哲学、科技领域,也许很早就开始落后于欧洲,但在商业上,具体讲,应该是财富攫取和积累上,仅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后,才开始落后于欧洲,此前一直都是独步天下的。
【 在 linuxyin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可以说明几个问题,一是银是当时的国际贸易货币
: 二是,当时明是世界经济的巨无霸,经济地位比目前的美帝要高,不然也维持不了朝贡体系
: 三是,简简单单靠单纯的外贸,搞不来那么多白银,必然有其他体系和途径输入到国内
--
FROM 117.136.0.*
是有买有卖的。
中国自古有两条贸易线,一条是向西北的陆上丝绸之路,一条是向南的海上香料之路。
两条商路交汇于中吐,遂使中土富甲天下几千年。
【 在 diaochong 的大作中提到: 】
: 贸易中心是有买有卖,数量巨大。古代中国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不是中心。
--
FROM 223.104.38.*
史料有载的丝路贸易,自汉代始。
之后华夏历史对丝路巨利着墨一直都不多,没西亚、欧洲这么重视。
这并不是因为华夏从这条丝路上获利少,而是恰恰相反,是因为华夏于此获利甚巨,成年累月习以为常了。
就如同空气和水一样,每天都有,量又特别大,大家自然不当回事儿。
只有严重缺水的沙漠地区,才会把水当宝贝,在缺空气的宇宙空间,才会把空气当稀罕物。
西亚、欧洲对丝路贸易的重视,恰恰是因为他们从来不曾稳定的占有这块巨额利润。一旦谁稍微多占一点,马上就会爆发成一个大帝国。
波斯帝国、蒙古帝国、突厥帝国…,乃至近代的西班牙帝国、不列颠帝国,莫不如此。
而华夏,自始至终一直都是这样的帝国,没有欧洲西亚帝国那种你唱罢来我登场的轮替,反而让人无感了。
这一点,只需要考察当代中国的国际贸易量,以及满清末年鸦片战争前后得对外贸易量,就能很容易的发现,华夏一直都是天然的世界贸易中心,财富中心。只在近代几次对外成亿两白银往外赔的年月里,稍稍落后了而已。
【 在 diaochong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两条线路中国都是终点或者是起点,并不是要冲。
: 中国从来就不是个商业商会,也就南宋到元朝对外贸易多一些。古代世界范围的商贸中心是君士坦丁堡,是真正的欧亚贸易的中枢。
:
--
FROM 223.104.38.*
你如果想要直接的统计数据,那肯定是没有的,GDP之类的数据指标,都是近代才出现的玩意,以前没人统计这玩意的。
但如果找间接证据,非常简单。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一个通用的准则就是,国与国之间大概率谁更富有,谁就更能打,而谁更能打,谁的文明持续时间就更长。
短时间内这个规律可能会有很多反例,但拉长时间线,这个规律就会表现为极其明显的统计规律。
【 在 diaochong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数据支撑吗?中国就是个生产地,连消费地都算不上。中间的商人都是中亚或者西亚的商人,巨额利润被他们拿走了吧
--
FROM 223.104.38.*
认为中国古代一直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曾经是史学界的主流。
但最近十几年发生了一些变化,学界开始更倾向于认为,中国古代很可能是一个对贸易缺乏管理的贸易大国、巨国。
一个典型的这方面研究范例,就是欧洲三十年战争与明末通缩导致财政崩溃从而亡国之间的联系。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是不可能发生这种财政危机引发的社会变革的。
【 在 xydingo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那么悬
: 本质中国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对外依存度低,所以对于进口的需求远小于国外对于中国瓷器等特产的需要,所以一直是贸易顺差国而已,并不见得是财富中心
--
FROM 223.104.38.*
蒙古一点都不穷。
蒙古要穷的话,马可波罗编游记也不可能编成那样不是?
蒙元时代,泉州港是世界最大商港。
蒙古最先灭的花剌子模,就是因为屠杀了蒙古的商队,断了蒙古人的财路所引发的。
蒙古帝国横跨欧亚的时代,垄断的整个丝路的贸易利润。不只是陆上丝路,海上丝路也一样。明初滞留中国的大量色目人,基本都是来华夏从事商贸活动的,可见蒙元时期商贸的发达。
欧洲近代的发迹,就是从地理大发现,绕开蒙古帝国垄断的商路,从而开始攫取贸易利润开始的。
【 在 diaochong 的大作中提到: 】
: 蒙古最穷,蒙古最能打,连绵300年,算短吗?中国有朝代比这个长吗
--
FROM 223.104.38.*
目前的研究结果一般认为,明代一直是贸易顺差大国,有非常稳定的白银输入。
这些流入的大量白银,一部分被政府收为赋税,一部分被商贩(主要是山西的)窖藏,两边大致平衡。
但欧洲的三十年战争,导致大量欧洲商船回欧洲参战,明对外贸易爆减,从而使得白银流入不足,无法同时满足朝廷赋税和民间窖藏的需求,于是引发了恶性通缩,导致财政崩溃。
【 在 xydingo 的大作中提到: 】
: 小农社会税收不上来导致财政危机,这个有什么问题吗
: 做研究要踏实,不要老走大词吓唬人
--
FROM 223.104.38.*
蒙古帝国的问题是扩张太快,人口跟不上。
铁木真刚刚统一蒙古的时候,人口不超过一百万,然后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就扩展为横跨欧亚数千万平方公里的大帝国,平均一平方公里不到一个蒙古人,能维持得了统治才怪。
实际上,欧洲近代殖民扩张的总面积和蒙古帝国差不多的,但前后花了几百年,人口增长速度跟得上。如果欧洲近代扩张的和蒙古一样快的话,比实际历史快十倍,结局一定比蒙古还要惨。
【 在 diaocho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听起来蒙古是最富的,按你的理论应该国祚连绵啊,怎么又突然不行了
--
FROM 223.104.38.*
明代财政收入里,贸易利润比例很小,这是明代税制的弊病。
但是,明末外贸的量是极其巨大的。
明亡后,南明时期,郑成功他爹寄居厦门一地,仅靠参与外贸,每年获利就比明亡之前的朝廷岁入还要多。后来清廷为搞死郑成功,不得不使出禁海的绝户计,沿海二十里所有居民统统内迁,才制住郑成功。明代外贸的体量可见一斑。
但对“小财政”的明廷而言,体量如此巨大的外贸,实际上是财政炸弹,而非聚宝盆,因为明朝完全不知道怎么合理的对外贸收税。然后体量巨大的外贸又反过来对明朝货币流通产生巨大影响。
【 在 YUNMZ 的大作中提到: 】
: 唐代外贸收益就占财政收入10%以上了,宋和晚明只会更高
: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 8」
--
FROM 117.136.0.*
你这个认知,大概率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国际历史研究领域的主流观点。
但随着21世纪华夏的强势崛起,主流观点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而且,这种变化还不是咱们自己吆喝的,而是欧美学者们率先提出,咱们的学者听的一愣一愣的。
比如“华夏非国家而是文明论”,再比如“华夏从来不是后进超越,而是不断复兴论”……这些说法咱们自己说,总给人感觉有政治宣传之嫌,比如386当初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给人感觉纯粹是提升士气的瞎jb扯淡,而不是什么预言。结果谁都没想到还真被他给说中了。
实际上,老外学者,具体说应该是欧美学者,在这方面还是很公允的。他们绝非瞎jb吹华夏文明,而是华夏文明确实在历史上一直遥遥领先,领先了几千年,而且是全方位领先。满清入主华夏这几百年,才开始发展速度减缓,并在百多年前的清末,开始落后于欧洲。但这个落后的时间持续的非常短,目前华夏的复兴,让这种仅仅持续百来年的落后状态,放历史长河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里没必要去赘述华夏古代都有什么伟大文明成果。只有对自己实力没信心的个体、团体、民族和国家,才会像某棒子国一样,一再拿细枝末节去标榜自身,真正的强者,自身就为自己代言,就能自动的获得尊重。
为什么华夏几千年来一直领先?原因很简单,华夏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延续了几千年没有断线的文明。早年同时期出现的文明,都夭折了,然后接着就是一茬茬的不断夭折,这导致其他文明从来都没法真正的积累文明成果。
改朝换代对文明、文化的摧毁作用,华夏人一点都不陌生。但文明更替所带来的摧毁,华夏人却从没有感同身受过。
欧洲近代文明确实璀璨光辉,但即便是欧洲文明自己也承认,其源头是古希腊。而古希腊的文明又是怎么传到现代欧洲人手里的?是被反复摧毁多次,其断编残简被阿拉伯伊斯兰文明整理,然后又回传给欧洲当代人的。这么辗转绵延,反复倒手,多次翻译,能延续、发展个鬼哦!
华夏五千年来文字一直没怎么变,光这一条对文明积累的作用,就足以秒杀全球所有曾经存在过的其他文明了。看翻译和看原文,究竟会带来多少误解,产生多少学术上的无谓争论乃至胡说八道,只要是搞科研的,不论是搞人文历史研究的,还是搞理化工程的,这方面任何一个在学术上稍有建树人,都深有体会。在这样的情况下,一门一直延续几千年的语言文字,会为文明的积累,文明的发展腾飞带来多大的先天优势,怕是当代的华夏人自己,是很难体会的。反倒只有缺乏历史积累、文化积累、文明积累的现代欧美人,才会真正感同身受。百多年前他们对华人的歧视,完全不是什么人种、肤色的问题,而是在潜意识层面,对差距的清楚认知,所带来的灵魂深处的恐惧所致。这一点,看一眼百年前杰克伦敦那本“前所未有的入侵”,便能很深入的体会。
当代欧美人,在评价华夏文明时,有三种人。
一种人是“无知者”,这类人基本对历史没什么认知,战欧美人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这不是因为他们不学历史,而是因为他们残破而简洁的历史,本就没什么好学的。学一圈,能汲取的智慧还不如看一本“三国演义”外加一部“冰与火之歌”来得多。这类人如果来过北上广,自然知道当代中国有多牛,要是没来过,自然是媒体怎么洗脑怎么信,看不上华夏。
另一种人是学者,这类人民族情绪相对较弱,能比较公允的评价、认知华夏文明的伟大之处。这类学术精英人数极其稀少,他们眼里的华夏,远比咱们普通跟中国人眼里的华夏要伟大的多得多。
最后一种是专业政客,人数比学者稍多。他们虽然对华夏的了解程度没有学者深,但因其职业需要,通过倾听并信任专业人士的判断,他们对华夏的认知还是相当客观的,至少比大多数中国人客观。这类人一方面羡慕,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恐惧华夏的复兴,像百多年前的杰克伦敦一般对华夏充满恶意,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很实际的知道这事儿的无可奈何,所以会相对实际的当代华夏正常相处。但是,为职业发展计,大多数这类人一定会极其违心的贬低华夏的历史,乃至贬低当代的华夏,并用这类观念反复对民众进行洗脑。无他,唯恰饭耳。不这么黑华夏,他们拿不到选票红利。
【 在 sixue1999 的大作中提到: 】
: 转了一大圈还不落后?说明人家扣了你一圈
--
FROM 223.1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