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伏生自幼苦读《尚书》,为啥没有背诵下来?
伏生自幼苦读《尚书》,“以绳绕腰领,一读一结,十寻之绳,皆成结矣。”
秦时焚书,伏生于壁中藏《尚书》。汉初,仅存二十八篇。
尚书总共才100篇,字数也不算太多,如果自幼苦读,按理说早就应该倒背如流了,不会依赖竹简。即使烧了以后,也应该可以轻松默写下来。为啥焚书之后,仅余二十八篇,难道伏生把脑子里面的72篇也忘光了吗?
--
修改:cozyboy FROM 112.48.49.*
FROM 112.48.49.*
幼年时候苦学的东西,应该一辈子不忘啊
【 在 sunzxyy 的大作中提到: 】
: 很老了吧。好像都90+岁了。
:
--
FROM 112.48.49.*
至少没有糊涂之前,应该把记住的默写下来吧,即使竹简只剩下28篇,也不至于遗失
【 在 bingli 的大作中提到: 】
: 万一已经老糊涂了呢?
:
--
FROM 112.48.49.*
秦灭亡的时候,他没有那么老吧,竹简仅余二十八卷,他为什么不凭借记忆补足?
【 在 sunzxyy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以为人人都是杨振宁啊,都99岁了还能思路清晰接受采访。
: 很多人没到90岁就口齿不清,自己能明白,别人可听不明白。
: 那时又没有纸,用刀刻,90岁也没多少力气刻了。
: ...................
--
FROM 112.48.49.*
传41篇是啥意思
【 在 sunzxyy 的大作中提到: 】
: 伏生,名胜,字子贱,秦朝济南郡邹平人。自幼嗜古好学,博览群书,对《尚书》研读尤精,为儒学博士。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禁止民间私藏经书,伏生冒诛杀之罪,将《尚书》匿藏于壁中。秦末兵起,伏生流亡异乡。刘邦平定天下,伏生返回故里,求其所藏《尚书》,损失大半,仅剩28篇,抄录整理,教授于齐鲁之间,主要弟子有济南张生及欧阳生。汉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后闻伏生之名,乃下令召见,然伏生年逾九十,不能赴京,汉文帝遣太常使掌故晁错亲赴邹平。伏生年事已高,言语不清,使女儿羲娥代言,传授《尚书》28篇,传41篇,后世称《今文尚书》。尔后,曲阜孔壁中发现古文《尚书》,无今文佐证的,凡16篇,既不能读,也无人能解,谓之“逸书”。因此人谓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亦不能晓其义,历代学者赞誉伏生为“尚书再造。
--
FROM 112.48.49.*
伏生对《尚书》研读尤精啊,如果我做了中学语文老师,天天接触这个,中学要我背的古文篇篇都会背
【 在 Madlee 的大作中提到: 】
: 中学要你背的古文你还能记住几篇?岳阳楼记默一下看看
--
FROM 121.19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