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为啥明朝南北榜的考官这么蠢?一个名额也不给北方?
到不了3。
应该是元灭金后南北1:9
元末南北2:8
洪武大移民后3:7。
明末4:6
【 在 nkai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几个人也能有个三七开
--
修改:oldgeng FROM 144.12.212.*
FROM 144.12.212.*
北方其他地方凑个不到300万就3了
元代北方大量的驱口不在统计范围内,比例也没那么夸张
【 在 oldg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到不了3。
: 应该是元灭金后南北1:9
: 元末南北2:8
: ...................
--
修改:nkai FROM 117.136.54.*
FROM 117.136.54.*
铁齿铜牙纪晓岚有一部演乾隆开恩科
最后乾隆就和纪晓岚说,科举不是为了选拔人才,是帝王术,给天下读书人找个事干,免得造反了
事实乾隆本人就干过,有一回乾隆看前十有个陕西人,乾隆就说,陕西没有状元,那就让这个人做状元吧
政治是要平衡,即使今天,大学也是分省录取的,如果让哪个省为0,那也是不行的
【 在 Dankeschon (谢谢你) 的大作中提到: 】
: 政治选拔应该讲究平衡,而非公平吧
--
FROM 219.236.127.253
洪武三十年,不是洪武元年。主观题又不是客观题。硬顶着一个不补录,就是考官结党故意挑事。
--
FROM 223.104.38.*
看回帖,和看贵社区
这种思维的高知一点也不少
道理都是懂得。
【 在 exj 的大作中提到: 】
: 洪武三十年,不是洪武元年。主观题又不是客观题。硬顶着一个不补录,就是考官结党故意挑事。
--
FROM 120.85.149.*
有些人就认死理
知识分子里这种比例也不少
就像我大学一个老师,她开的课,有个学生不及格,这个学生已经确定保送,读的是她老公的博士生,她老公亲自求情都不行
后来到我这一届,她那个课还是不及格率太高,那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也知道商量不通,就直接拍板,把60分及格改55了
就不懂得考试的意义,这是政治问题,不是说比谁才高
【 在 alanju (alanju)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回帖,和看贵社区
: 这种思维的高知一点也不少
: 道理都是懂得。
: ...................
--
FROM 219.236.127.253
这种人是少数,
大部分是为了个人小群体利益,而不管群体。
原因是很简单国家垮了,精英还可以继续做精英。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些人就认死理
: 知识分子里这种比例也不少
: 就像我大学一个老师,她开的课,有个学生不及格,这个学生已经确定保送,读的是她老公的博士生,她老公亲自求情都不行
: ...................
--
FROM 120.85.149.*
科举不是高考。高考选的大部分人是将来做工匠的,当然是学术水平优先,拧螺丝拧的
好拧的快,南人北人没人care。但是科举是选官的,好比党校,不考虑平衡,只考虑谁
在起点上文章更得快,谁粉丝多,当然不行。
【 在 Dankeschon (谢谢你) 的大作中提到: 】
: 老朱给了几次机会给改正,他们一点面子都不给,一点政治觉悟都没有?
--
FROM 31.18.17.*
现在和明末江浙资本为什么杀鸡取卵寸利不让?
【 在 Dankeschon 的大作中提到: 】
: 老朱给了几次机会给改正,他们一点面子都不给,一点政治觉悟都没有?
--
FROM 61.170.245.*
朱棣迁都北京
主要是这小子在南京住着心虚
毕竟是叛逆
在当时是异类
【 在 bhima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能光算这个账,当时的主要威胁是北方,如果北方长期没有本地官员只靠南方的那些人才能守好边疆?朱重八是从这个角度来算账的。后来朱棣迁都北京也是一个道理,南京距离边境太远了。
--
FROM 106.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