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zhuanlan.zhihu.com/p/37215128
卤城之战,诸葛亮击破魏军发动的钳形攻势(四伐三部曲之二)
大内义兴
大内义兴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368 人赞同了该文章
(本文已在某问题下回答过,但为了连贯性,还是再发一遍,前段内容与三部曲的第一篇有重复)
诸葛亮指挥获胜的卤城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上,第一个先故意陷入被围困来诱敌,再一举击破敌国第一名将发动钳形攻势的会战,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而诸葛亮在卤城之战中,其破解魏军钳形攻势的战术意义,完全不亚于汉尼拔在坎尼会战中,歼灭罗马军队所使用的钳形攻势。仅凭借此战,诸葛亮就足以奠定中国军事史上第一流军事家的地位。
卤城之战的战场,是处在比较狭窄的地理环境中,而魏军又是闭门自守的状态,诸葛亮在各种不利条件下,采取一切手段引诱魏军出战。
诸葛亮不惜让粮道被魏军断绝,并陷入南北包夹的绝境,最终成功诱使司马懿和张郃从南北两个方向,对蜀军发动夹击的钳形攻势。
会战中,诸葛亮往北击破司马懿,往南击退张郃,以重创魏军,粉碎其南北包围圈的结局而告终。
战后,司马懿只能率军从卤城北,沿木门道败走60公里,退回上邽,而诸葛亮重新夺回战场主动权。
诸葛亮在这场会战中,在谋略、心理、战术、治军各方面,无不展现出史诗级别的军事才能,书写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绚烂一幕。
解析卤城之战,必须要了解卤城附近的战场环境。
从地图上来看,卤城夹在上邽和祁山之间,而西汉水从祁山道而出,自南向东北,连接祁山和卤城。
从上邽沿木门道,抵达卤城,约60公里,卤城距离祁山堡约10公里,而祁山堡恰恰是卤城之战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重要环节。
这祁山,就是指祁山堡,其面积数万平方米,扼守数百米外的西汉水,是魏军的防御重地(注1),蜀军围困祁山,就可以保护粮草,走西汉水,漕运通往卤城。
而诸葛亮在四伐期间,却自始至终地没有攻克祁山,他把祁山当做了杠杆。守在祁山上的魏军将领则是贾嗣、魏平(注2),这两人在后续的表现是非常有趣的。
至于司马懿为什么一定要到上邽,乃至卤城,来找诸葛亮?原因在于:
1,如果司马懿不来陇右,安静地待在关中,诸葛亮就有时间蚕食陇右了。
2,祁山的魏将被围困,司马懿身为雍凉都督,不可能视而不见,有责任来救。
3,魏军有后勤问题,很多地区半年不雨(注3),陇右仅存上邽之麦,可大部分被诸葛亮夺取,司马懿仅得剩余部分,这导致“陇右无谷”(注4),曹魏计划从关中运粮往陇右,但经陇山道要走1000里。
而司马懿解决后勤的办法,是让郭淮从羌胡征集粮草,自己则先依靠剩余的上邽之粮,奔赴卤城。但此时,张郃建议司马懿:
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汉晋春秋》)
意思大致是,我军应打持久战。祁山被围将领知道我军在这里,就会情绪稳定。只要停在上邽,我军分兵抄蜀军后路,诸葛亮就会缺粮而跑路。
如果张郃是在司马懿出发前,魏军还在上邽时建议的,那这个建议是非常扯淡的,比如祁山会“人情自固”,贾嗣、魏平在被蜀军围困的情况下,是如何知道司马懿就在60公里外的上邽?
而且从地图上看,上邽到卤城能够方便走的路,就两条,一是木门道,二是铁堂狭道,都是非常狭窄的谷道,周边都是山脉,其中木门道略微宽敞,抵达卤城约60公里,无论选择走哪条路,其终点都在卤城以北。
换句话说,魏军想从上邽抵达卤城,或者抄蜀军的后路,无论如何,都无法绕开这两条谷道,从谷道走,终点只能是卤城以北。魏军要想抄蜀军后路,只能不走寻常路,翻越几百里山脉,绕到卤城蜀军后方,不过这样翻山越岭,已经没有什么军事意义了。
所以,张郃建议司马懿“示出其后”,抄卤城蜀军后路,只能是在魏军抵达卤城以北后,才有实现的可能客观条件。
何况从后续史料来看,魏军粮草也不是很多,甚至到最后,诸葛亮后勤不继撤退时,魏军的粮草供应也遭遇困难(注5)(注6),因此司马懿率领魏军赶到卤城,寻找诸葛亮,也是大概率的事情。
从上邽到卤城,只有木门道和铁堂狭道,两条山间谷道,终点都在卤城以北。
司马懿苦于粮草供应问题,只能从上邽出发,去卤城寻找诸葛亮,而蜀军正在围困祁山。
但诸葛亮修筑卤城来“围点打援”,这么明显的求战伎俩,老狐狸司马懿肯定第一眼就看出来了。
所以司马懿作为当世名将,在抵达卤城以北后,就立刻“登山掘营,不肯战”(注7),进行休整,并等待后续部队抵达,企图撑一段时间,找寻机会来反客为主,反将诸葛亮一军。
司马懿早就看出诸葛亮企图“围点打援”,来到卤城后,就闭门自守,不出战。
司马懿不主动进攻,对诸葛亮来说,意味着围点打援的战术,可能即将面临失败。诸葛亮毕竟也不是神仙,他吃不准魏军到底有多少粮草,难道郭淮那么快就从羌胡征征集到粮草,并运到前线了?
于是诸葛亮做了一个极为大胆,而又极度冒险的举动,他撤去围困祁山的蜀军,收缩兵力,北撤到卤城,南北立营固守,为保证水源,蜀军在西汉水“断水为重围”,作为水源。
祁山在卤城西南,就在蜀军祁山粮道的北面不远,诸葛亮这一撤,被围困的祁山魏军就获得了解放,司马懿派出军队,和贾嗣、魏平在祁山会师(注8)。
魏军重新获得祁山的主导权后,诸葛亮就从“围点打援”,陷入到被“中心开花”的绝境,不仅祁山堡旁的蜀军漕运粮道,拱手相让给魏军,还陷入魏军的南北包夹之中,所幸的是蜀军的水源没有断绝。
解围后的贾嗣、魏平两人,开始在祁山,不断叫嚣要和蜀军一战,但司马懿不肯战,这两人就公然嘲讽司马懿“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注9)。
一目了然,诸葛亮,你已经被包围了!
司马懿“追至祁山”,诸葛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
除了水源,蜀军连祁山粮道也被魏军断绝。
现在卤城的蜀军陷入魏军的南北包夹,粮道又被断,依靠上邽之粮来维持,这让张郃先前在上邽“示出其后”断蜀军后路的建议,也以诸葛亮自废粮道的行为,而变相实现了。
不单是祁山的贾嗣、魏平多次求战,就连司马懿本部的魏军将领团队也都看出,于是“诸将咸请战”(注10)。
过去看这段史料时,就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魏营诸将如此亢奋,都纷纷请战,而主帅司马懿却偏偏不想打。
现在才知道原因,原来当时的战局,对魏军实在太有利了。
司马懿面对这种有利情况,恐怕是懵逼了,他实在很难想象诸葛亮为了能够和自己交战,不惜要把自己陷于绝境之中。
魏营诸将越是亢奋请战,司马懿就越是要谨慎,越是要冷静,毕竟诸葛亮这种玩法,实在太反常了。
司马懿决定“病之”,不过他思来想去,也实在想不出诸葛亮还有什么后手。
蜀军除了有水源外,粮道被断,几乎陷入包围之中,这种孤军深入,时间越拖,士气就越受影响,这么多的有利条件下,加上魏军后勤也困难,司马懿决定出战。
诸葛亮被包围和断粮,战局对魏军太有利了,司马懿“病之”一段时间,终于决定出战,对蜀军发动南北夹击的钳形攻势。
司马懿本人进攻诸葛亮北营,并让张郃亲自“示出其后”,进攻王平固守的南营,对诸葛亮发动南北夹击的钳形攻势。
而祁山的贾嗣、魏平先前那么积极求战,估计这次也可能随从张郃,参与到进攻王平驻守的蜀军南营。
对诸葛亮来说,他在被围困和断粮时间里,稳定军心,千方百计露出一切破绽,来引出魏军出战的目的,也终于实现。
但司马懿从北而来,张郃等人从南而来,这犹如一把铁钳的两个钳头,开合自如,相得益彰。
诸葛亮以王平固守南营,抵御张郃,而集中魏延、高翔、吴班3军向北,迎击司马懿主力,先把魏军的铁钳掰下半边去,再回师向南,合力对付张郃、贾嗣、魏平。
231年5月10日(辛巳),双方在卤城北,发生了一场会战,魏延、高翔、吴班以正兵,大破司马懿,捷报数字(惨了多少水分不知道)为甲首3000级,玄铠5000领,角弩3100张(注11),而南路的张郃无法攻克王平南营(注12),及时退走。
司马懿从北而来,张郃从南而来,对蜀军实施钳形攻势。诸葛亮先以王平拖住张郃,再以主力魏延等人击破司马懿。
南线张郃的这一退,只能让贾嗣、魏平继续退守祁山堡,而北线的司马懿遭到重创后,只能率领张郃等人从卤城拔营,往北沿木门道,败退60公里回上邽。夺回主动权的诸葛亮又往南,顺势重新围困祁山堡(注13),并向北进逼,整个卤城之战就此结束。
在历史上,会战中往往采用钳形攻势的进攻方是主角,并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而在卤城会战,胜利者却是被包围夹击的一方,诸葛亮。
诸葛亮在卤城之战取得胜利,重新围困祁山堡,并迫使司马懿撤回上邽,夺回主动权。
就在400多年前,汉尼拔在坎尼会战中,运用钳形攻势,以约1.5倍的兵力劣势,几乎全歼罗马军队。
而400多年后,诸葛亮在卤城会战中,以约1.5倍的兵力劣势,一举击破了司马懿,粉碎了司马懿、张郃两位名将,企图发动钳形攻势,南北夹击的企图。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善于用兵的人,要先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 ,然后再等待寻求战胜敌人的时机。
但诸葛亮却反其道而行之,为了“围点打援”,不惜露出一切破绽,来创造让敌人“先为可胜”的条件,以诱使魏军出战。
于是诸葛亮如同教科书般地演示了,要如何让非常谨慎的敌国第一名将,甚至这位名将所在团队,相信敌对方正陷入断粮,被包夹到“中心开花”的绝境。
而从西方兵学角度来解析,从开始诸葛亮试图“围城打援”,然后故意陷入“中心开花”的绝境,最后以正兵击破敌方南北夹击的钳形攻势。
这一连串的战术运用,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即使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充分展现了诸葛亮震铄古今,史诗般的用兵技巧,完全属于战争的艺术。
仅凭此战,诸葛亮就无愧于“武庙十哲”的地位,属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流军事家的行列。
如果硬要拿西方名将来做对比,就以汉尼拔为例。
迦太基和罗马实力差距不大,汉尼拔在意大利有大量反罗马盟友的帮助,打了包括坎尼之战在内的许多胜仗,也没有摸进罗马。
因此诸葛亮和汉尼拔两人的战术同样精妙,考虑到魏蜀差距要远远大于罗马和迦太基,而诸葛亮杀敌数是远不如汉尼拔的,那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大概比汉尼拔差一筹吧!
(注1)三国志明帝纪:宠欲拔新城守,致贼寿春,帝不听,曰:昔汉光武遣兵县据略阳,终以破隗嚣,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
(注2)晋书宣帝纪:明年,诸葛亮寇天水,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
(注3)三国志明帝纪:诸葛亮寇天水,诏大将军司马宣王拒之。自去冬十月至此月不雨,辛巳,大雩。
(注4)三国志郭淮传: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转扬武将军。
(注5)华阳国志卷七:亮虑粮运不继,设三策告都护李平曰:“上计断其后道,中计与之持久,下计还住黄土。”时宣王等粮亦尽。
(注6)晋书宣帝纪:时军师杜袭、督军薛悌皆言,明年麦熟,亮必为寇,陇右无谷,宜及冬豫运。
(注7)汉晋春秋: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
(注8)晋书宣帝纪: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
(注9)汉晋春秋:贾栩(嗣)、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注10)汉晋春秋: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
(注11)汉晋春秋: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注12)三国志王平传: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注13)魏略曰:诸葛亮围祁山,不克,引退。张郃追之,为流矢所中死。
--
FROM 114.249.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