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甲护军的概念,并不是说皇太极给子民发盔甲,把他定义为白甲护军。而是从一个牛录中选出弓马最强的十个人。而这种选择,是从小就开始的,作为一个战争民族,建州女真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面临着完全以厮杀为标准的训练和选择,而一个牛录近千男丁中,选出百分之一的人是白甲兵。
而身在满洲强盗集团中,这些白甲兵经过长期的掠夺性战争后,也毫无疑问成为了最富裕的奴隶主。大体上,一个白甲兵拥有十个以上的包衣奴隶。所以总体来说,白甲护军已经不是自由民的概念了,是完全的奴隶主。白甲兵是完全不从事生产的,有酒喝,有肉吃。这样一个群体,显然和夜盲是不搭嘎的。
这是彻底的军事贵族,类似欧洲的骑士。认为这样的白甲兵战斗力低下,显然是不现实的。从小到大的艰苦训练,无数次的实战厮杀,优良的物质条件,百中选一的遴选比例,战场上残酷的淘汰,白甲护军的军事素质,毫无疑问是比平民训练几年后拉出来的三角洲特种部队强悍的。
如果夜袭秦明韬的不是几千白甲兵,而是几千欧洲骑士,事情就比较好理解了。而实际上,白甲兵很难说一定比欧洲骑士弱。
—— 关于皇太极夜袭,和日本大名军旗 《一六二二》
大明朝的卫所兵制是明太祖朱元璋一手创立的,这种军队模式是在继承北魏、隋唐时期府兵制的基础上制定的,这种军队制度一方面消除了其他朝代军队中的后勤压力,做到了自己自足,另一方面,降低了财政压力。但是由于政治的腐化,这一制度也随之衰败了。
首先,传统的换班制度和军队所承担的劳役过重,导致军队中弊病横生,在调换军队时,常常会出现士兵逃跑的状况,渐渐的卫所中的士兵数量越来越少,战斗力自然也就受到影响。
其次,明朝中期,由于经济发展的落后财政出现了危机,军队将领对所得俸禄的减少有所不满,于是便开始大量克扣士兵军饷。在这种条件下,士兵们为了生存下去,也只能逃跑。
最后,军队中纪律的日益败坏和朝堂中的宦官专权也是卫所兵制衰败的原因,宦官专权对军队也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正统十四年的“土木堡之变”,就是宦官王振一手造成的。在这些原因的影响下,盛极一时的卫所兵制最终衰败。
明朝为人熟知的军事制度是卫所制度,明朝在全国设立卫、所两级,作为基本军事单位,士兵设立军户。但是随着到了明朝后期,在这一正统军事制度之外,还出现了军事家丁制度。所谓家丁,就是“武将所辖不入兵籍者”,是“是将帅用于御敌卫身的私兵,与主帅有较强的私人隶属和依附关系”。像我们所熟知的著名抗倭军队戚家军、俞家军都属于家丁。家丁制度为何在明朝中后期快速发展?又对明朝产生了什么影响?
明朝的卫所制度一大特点是兵民合一,士兵要进行务农,通过耕作土地所得收入来供养军队。然而随着土地大量被兼并,包括军屯官田,兼并了大量土地的军官们掌握了众多财富,这让部分失去生计,四处流亡的士兵依靠了这些军官,成为私兵家丁。在这种情况下,卫所制度势必衰微,同时伴随着明朝商品经济发展,赋役制度的随之改变,平民和国家人身隶属关系发生改变,促进了募兵制发展。家丁招募并未被限制,所以家丁随着募兵制发展而得到大量招收,这也是家丁制度的重要来源。
明朝在北部设立九边重镇,到了中后期军队涣散,军事实力萎颓,难以抵抗外敌入侵,北部边防压力巨大,为镇守边疆,客观上促进了家丁制度的出现。马芳、李成梁等将领都是带领家丁,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有名将。
家丁整体战斗力强,是明朝中后期军事的中坚力量,对巩固边防起着重要作用,如在抗倭援朝战争、打击东南沿海倭寇中,家丁功不可破。但是家丁制度设计不够完善,归根结底是高级将领的私人武装,是受将领而非明朝廷控制,个别利用家丁囤积力量,为己私用,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对明王朝走向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
总的来说,一个上亿人口的大国,和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小国,最后能动员的战力居然差不多,不能不说是制度的区别原因。
其实野猪皮这种全民皆兵,选拔战力的制度,一点也不稀奇,就是著名的斯巴达人的训练方式咩
这样从小训练出来的士兵,战斗力比只会种地的卫所兵强,这是当然的事实。
从宋到明,中原王朝最能打的都是边军,不是他们装备好,是因为他们处在游牧民族经常战斗的前线,不能打的都死了,能活下来的,就没有不能打的,如此简单事实而已。
包括野猪皮选择斯巴达一样的军事制度,也是被逼出来的,他们辽东女真自己杀的女真人比所有汉人杀的加起来还多,还是那句话,不能打的都死了,能活下来的,就没有不能打的。
野猪皮能打,主要是他的制度原因,他的白甲兵比大明的家丁还能打,这是制度的原因,而大明空有百万大军,却因为卫所制度的落后,根本不能打。。。所以袁承志手下的武林高手,再垃圾应该也能打赢一个白甲兵吧,野猪皮的白甲兵加起来也就一千多个。。。
一片石参战的各方实力
大顺军赴山海关的兵马约十万;吴三桂与高第的关、辽兵约为五万;多尔衮所统满、蒙、汉军队大约为七八万人
《碧血剑》三联版里,袁承志麾下有由七省武林人士组成的金蛇营和部分袁崇焕旧部组成的山宗营,后来又招兵买马将两营整合成崇字营,人数达两万左右,埋伏清军劫掠山东的偏师,这一役虽然没杀了阿巴泰,但聚歼清军一千余人,实是十余年来从所未有的大胜。
按这个说法,袁崇焕手下两万人,足够去一片石参合一把了,只要第一时间顶住多尔衮,等大顺主力回过神来,就还有一战之力。
但是《碧血剑》新修版新加的剧情,可能金庸也察觉袁承志在清军入关后不发一箭就跑路实在太不负责任,于是加了大量袁承志与清军大战的情节,然而结果是惨不忍睹,对军队表现可谓全书最差。
清朝则派出由英亲王阿济格率领正白旗与镶白旗两旗的精兵来攻打,袁承志连战连败,攻山一战,清军仗着骑射凌厉,大获全胜,崇字营兵将全军覆没,孙仲寿、罗大千、朱安国、倪浩等首脑尽数阵亡,连袁承志本人也身中两箭,几乎丧命,甚至受伤的袁承志在和阿济格的单挑上也没讨找好,几乎拼个同归于尽。
--
按新修版的说法,则显然没有插一脚的本钱了
※ 修改:·lanlingxiao 于 May 30 22:16:12 2021 修改本文·[FROM: 112.14.70.*]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www.newsmth.net·[FROM: 112.14.70.*]
修改:lanlingxiao FROM 112.14.70.*
FROM 112.1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