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什么以“三家分晋”为全书的开端?
成书于北宋年间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编年体史书之一,其作者司马光也
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史学家之一。不过有意思的是,《资治通鉴》并没有以某
个朝代的建立为全书的开端,而是以历史事件“三家分晋”为全书的开端。这是为什么
呢?
首先要说明的是,《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全书开端在学界有很多种说法,本文
介绍的是相对比较主流并且本鬼也认同的说法。《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全书开
端的主要原因以下两个:第一个原因是司马光认为“三家分晋”是“礼崩乐坏”的里程
碑事件。
《资治通鉴》开篇写道:“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
?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故曰:天子之职
莫大于礼也。”可见司马光对于礼法的重视。而司马光认为“三家分晋”是“礼崩乐坏
”的巅峰。
而宋神宗也认为司马光以“三家分晋”为全书开端是警示帝王注意“礼崩乐坏”的危险
:“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
,桓、文更霸,犹托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
,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
第二个原因是儒家的修史原则之一为“续传不续经”,既不能为经典写续书, 也不能与
经典的内容重合。儒家五经之一的《春秋》是孔子亲自编撰的,是《资治通鉴》前影响
最大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春秋
历史。
正因如此,《资治通鉴》的开端如果早于鲁哀公十四年,那么《资治通鉴》的内容就会
与《春秋》重合;如果以鲁哀公十四年为开端则是直接写续书,都不符合儒家“续传不
续经”的修史原则。司马光是一个迂腐的儒家知识分子,不愿意违反“续传不续经”的
原则。
于是司马光将《资治通鉴》的开端定为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的“三家分晋”,
同时简单记载了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的“三家灭智”。这样一来,《资治通鉴》的
内容既没有与《春秋》重合,也没有直接接着《春秋》写,但又与《春秋》相距不远。
--
FROM 113.102.161.*
司马光当年在濮议中死命反对给宋英宗的生父皇帝称号,他拿这个开篇用意对皇帝的提示再明显不过了,开了这个头后面的事情就会一堆堆了。
【 在 PlayerUnkwn (’s Battlegrounds) 的大作中提到: 】
: 成书于北宋年间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编年体史书之一,其作者司马光也
: 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史学家之一。不过有意思的是,《资治通鉴》并没有以某
: 个朝代的建立为全书的开端,而是以历史事件“三家分晋”为全书的开端。这是为什么
: ...................
--
修改:bhima FROM 139.205.195.*
FROM 139.205.195.*
三家分晋,就相当于签订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从此神罗,啊是大周,属下各诸侯国,有了实体地位。
【 在 bhima 的大作中提到: 】
: 司马光当年在濮议中死命反对给宋英宗的生父皇帝称号,他拿这个开篇用意对皇帝的提示再明显不过了,开了这个头后面的事情就会一堆堆了。
--
FROM 223.104.150.*
没有那么厉害,早在宗教改革后为了对付查理五世教皇已经和新教的诸侯合作,为了对新教反扑,在三十年战争前教廷对很多天主教国家占有教产的行为默认而且让渡了那些国家国王对宗教的一部分权力。三十年战争的条约只是承认了这个事实。
【 在 oldgeng (oldg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三家分晋,就相当于签订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 从此神罗,啊是大周,属下各诸侯国,有了实体地位。
--
修改:bhima FROM 139.205.195.*
FROM 139.205.195.*
所以本书是作者个人偏见很重的一本书,不是为了记录真实历史,而是为了给帝王灌输
自己的价值观。作者对此也不大避讳。
【 在 PlayerUnkwn (’s Battlegrounds) 的大作中提到: 】
: 成书于北宋年间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编年体史书之一,其作者司马光也
: 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史学家之一。不过有意思的是,《资治通鉴》并没有以某
: 个朝代的建立为全书的开端,而是以历史事件“三家分晋”为全书的开端。这是为什么
: ...................
--
FROM 31.17.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