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清代科举考题的规定
清代科举定死了,只能在四书五经里边写,所以很多人就不看别的书籍,只看四书五经,所以才有康有为的:知道古代历史的,百中无一,问到西洋事物,知道的万中无一的说法。
但是很多人都表示不可能吧,他们不学三字经的?
我在这里就统一讲解一下
一、科举考题的规定
以前的时候科举考题是比较随便的,南宋灭亡后,因为学程朱的投降的最多,元朝里学程朱的占据了绝对性优势,所以在元仁宗重新开科举的时候(注:开科举的西夏皇帝也被称为仁宗),就规定,科举考题,只能从程朱修订过的四书五经里边出题。
“因为理学在元廷官员圈中已经占了优势,以前理学家提出的方案几乎未遭任何反对就被采纳了。皇庆二年(1313年)颁诏并在其后的两年中首次实行的新考试制度,考试科目重经学而轻文学。它还指定朱熹集注的《四书》为所有参试者的标准用书,并以朱熹和其他宋儒注释的《五经》为汉人参试者增试科目的标准用书。这一变化有助于确定理学的国家正统学说地位,具有超出元代本身的历史意义,并被后来的明、清两代基本沿袭下来。”
但是大家知道,四书五经就这么几句话,几十年下来,考题就出了一个遍了,怎么回答大家都快有模板了,
明朝万历时候,就有大臣上奏,说现在考生啊,写完四书五经就写诸子百家,写完诸子百家就写历史典籍,写完历史典籍连佛经道经都写啊····
也就是历史上说的“荒诞变幻”
明朝末年各种学说层出不穷,其实和这个也有很大关系
到了清朝,因为学程朱理学的跪舔的最快,清朝朝廷里也是程朱占据了优势,然后规定
“乡会试为士子进身之地,文律更严,三场对策,除钦定诸书外,向不准用国朝人所著书籍,更何论同 时见存之人。“
“《十三经注疏 》《监本五 经 》《钦定七经 》并颁在学官,苟为乡会试二场计 ,则此数部已足,毋庸再读他书 。”
也就是说,元代定死了题目,清朝直接定死了答题
二、清代科举
首先,清代统治者,下发了大量的 “御纂 … ‘御批 … ‘御定 … ‘钦定 ”书籍
就是统治者根据朱熹的言论,又精心挑选修改的四书五经
昭裢 :《啸亭续录 ·本朝钦定诸书 》:康熙到乾隆,都:“爰命儒臣选择简编 ,亲为裁定 ,颁行儒宫,以为士子仿模规范 。”
比如康熙时候的:《御纂周易折中 》《钦定诗经传说汇纂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等等
有了这些规定的书籍后,就下令:首场制艺,以《钦定四书文》为准,其轻僻怪诞之文不得取录。又,经文以遵奉 《御纂四经》《钦定三礼 》及用传注为合 旨。( 《钦定科场条例 》,第 1220、1225、1228— 1229页;)
1897年以后,到取消科举之前,开始规定考一些西洋的问题,比如很经典的项羽与拿破仑之类的题目,
然后呢,清朝就规定了 《续增科场条例 》
和上文的《钦定科场条例 》相比,就是,这个是针对现在的科举出台的
然而!
1898年,御史杨崇伊上奏 “厘正文体 ”,在礼部随后的指示中依然不忘肯定 《钦定四书文 》《御纂四经 》《钦定三礼 》等书籍在衡文取士中的正统地位。
这是1898年啊!!已经被日本人吊着抽了一顿了!同时期居里夫人都在玩放射性元素了!就连沙皇俄国大学里都有女数学教授了啊!爱因斯坦都在琢磨相对论了啊!
而且,还详细规定:四书义、经义允宜朴实说理,恪遵先儒传注及御纂钦定诸说以为立言宗旨,即令荟萃群书。反复推阐, 而体裁谨严 ,亦不得稍越范围。( 《续增科场条例 》,第 2559、2300页。 )
三、清代科举其他考题
从一和二,大家应该就知道,清代科举,一直就是以朱熹圣人的四书五经为基础的
然后大家就觉得很奇怪,就是科举除了四书五经,不还是有策论的吗?
比如明朝嘉靖年间的策论,就是让考生代替唐朝皇帝给郭子仪拟定封赏诏书,你还要隐约表达出来都是先皇的错,本皇一直在拨乱反正的意思出来。要隐隐的表示出来黑一下上一个皇帝(正德)的意思出来
所以考出来的都是人精
但是问题在于,清代科举是这样的,考官只看前边的四书题!!
王茂荫《振兴人才以济实用折 》: 近时考官专取头场首艺,二三篇但能通顺,二三场苟可敷衍,均得取中。以故近来各省刊刻闱墨,首艺尚有二三十篇,次三艺已属寥寥,至经策多不刊刻,是考官明示士子以为无足轻重也。
就是说,现在考官只看第一道题目,剩下的题目差不多就行了,现在连各个地方的参考资料,也都是光写第一篇文章了
福格在其笔记 《听雨笔谈 》 : 主司去取 ,皆以第一场四书文为鹄 ,他艺概置之不论。
1901年 9月 6日的《中外日报 》,也刊登了一篇当时考生的文章,说“从前经文五篇、策五道,以偏重首场,至此不过潦草塞责,所谓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者。”
就是只看第一道题目,剩下的拼凑一下都行
这个在一些清代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反映
比如红楼梦里,贾宝玉看诗经,贾政说你看个屁啊,老老实实看四书才是正事儿
朱必谦 的《清末考试制度琐记 》提到一句顺口溜,说“删去然与、否与,画就依样葫芦。只要头场中式,其余都可模糊”
考题写完了,会说,然否?
考生就把然否去掉,把题目反过来付过去多写几遍。
比如考官问,你觉得王亶望连任甘肃总督好不好啊?
考生回答就是,我觉得王亶望可以连任甘肃总督。
说白了,除了第一道四书题,剩下的“···就题敷衍成篇。盖制题本有一 二百言 ,略就题作波澜,即可数百言矣”。
毕竟题目都一两百字了,我多写几遍不就行了
所以大家看清代科举,大概率都能看到
如果你不抄题目,认真写呢?
清代的文人笔记《听雨丛谈》:“合场士子万人,纵有一二条对策问,主司辄恐征引出于臆造,惮于考定;又恐断章取义,全文或涉忌讳,转致弃之不录。是以士子相戒悉以空文敷衍而已。”
考官他不一定看的懂啊!
四、清代考生
从一二三大家就看的出来,清代科举,主要就是第一道四书题
那么清代的考生,这一辈子,也就是为了四书题,而且,还不能引用任何其他的资料,只能从四书五经里边找。
“除钦定诸书外 ,向不准用国朝人所著书籍,更何论同时见存之人”
所以,清代的考生,能看的书就很少了
为了科举,古代私塾读什么书,对于科举世家来说,都有了套路了
8岁之前,读《性理字训》;8岁后,读朱熹的《小学》,次读《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孝经》,次读《易》《书》《诗》《仪礼》《礼记》《周礼》及《春秋》并三传;15岁后再“以朱子法读四书注”。
《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写道:(鲁小姐)五六岁上请先生开蒙,就读的是《四书》、《五经》;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教他做“破题”、“破承”、“起讲”、“题比”、“中比”成篇。送先生的柬倚、那先生督课,同男子一样。这小姐资性又高,记心又好,到此时,王、唐、瞿、薛以及诸大家之文,历科程墨,各省宗师考卷,肚里记得三千余篇。
刘愚生的 《世载堂杂忆 》将清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不同人群大体区分为 “世家 ”“崛起”和 “俗学 ”等三类 ,其中除了少数世家出身的士子可以在知识养成的过程中 “不拘泥于八股试帖 ”,其他士子则大多是 “学无渊源 … ‘钻研时艺”罢了
罗攻武《粤故求野记 》:“其时所谓读书之士,亦但以得科名为主,不敢更为奇说异行,故所读书,除足取科名外 ,概束之高 阁。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 》:在清代一般士子,为了科举,在未入学以前,只许读四书五经,最多读一部 《古文观止 》,除非是特异而聪颖的子弟,阅读些《史 》《汉 》《通鉴 》之类。
对于绝大多数考生而言,“足取科名”的重中之重便在于首场首艺 ,并且上行下效,“官以此召,师以此教 ”,如此一来 ,清代 科举 直接就简化了士子群体的阅读世界和知识世界。
有个美国人狄考文,他就说在中国读书人中间,“虽有 《纲鉴 》《史 记 》、诸子百家 ,可以益 智 ,览者以为非命题之书,鲜有博习而兼通者 ”(狄考文:《振兴学校论 ·考试 》,《万国公报 》1881年 9月 10日)
袁枚的 《随园诗话 》 就说读书人啊:“案上放高头讲章 ,店里买新科利器”所以啊,“不知 《三通 》《四史 》是何等文章?汉祖 、唐宗是那一朝皇帝?”
这些内容,在一些清代小说里也有体现
清代旗人的小说《儿女英雄传》,说男主“从小就和那三代的圣人磋磨”,别的书都不看的
清末小说 《学究新谈 》里:夏先生阐述的教法便是 :“只叫他读四书五经,熟书生书背起来 ,是不准错一个字的。读完了五经,就叫他读八股,只不许看那些邪魔左道的书。虽然听见人家说,有什么 《史记 》《汉书 》《文选 》《国策 》《念 [廿 ]二子 》等类,愚兄都不许他们读的。这是老辈先生传下来 的秘诀 。”
鲁迅的宝贝弟弟周作人也说:从前我们在书房里只念 四书五经,读得烂熟,却是不能理解,史鉴随意阅看,并不强迫。
黄炎培的少年密友 、上海人张志鹤在其回忆录中也叙及 ,他得以获取关于中国历史的梗概,是源于在十八岁那年对 《纲鉴易知录 》的阅读:“ 看 《纲鉴 》若干页,我自此才知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明太等等历史,否则,在 四书五经之唐虞 三代 以后 ,不知如何会到今之世也。”
本来清代历史类书籍就少,在科举应试导向的影响下, 这类书籍在士子的书籍清单中并不具有重要性与优先性。因为在一般的读书人家,藏书中并不会有多少历史类著作 ,更多的是一些与科举有关的 “制艺试帖 ”之类的书籍。据周作人回忆 ,虽说周家 在当地 “算是 书香人 家 ”,可除了制艺试帖关系以外的书籍几乎没有。
1902年 ,上海的文明书局说:“泰东西士大夫来吾国者 ,研究我朝事实綦详,凡咨询所得 ,辄录小册 ,置夹袋 中,还以叩之吾 国士夫, 大都皆箝口播舌而不能答也。”
洋大人随便查查,都比国内的人知道的多
这就很尴尬了·····
民国时候,郑振铎说:“到了清代,蒙童读的史学书,几乎一部也没有。元明二代的那些史籍,也都几成为罕见的东西。亡人国的,必须灭其历史。这手段是很恶辣可怕的。
清代的统治者,就是这么的维护儒家的理论,除了程朱两位圣贤修订过的四书五经以外,你写其他的,全部罢黜
最后自然,大家都不知道以前的朝代,留着辫子也没啥丢人的了
历史的作用是什么?
就是一个专制统治者和一个涂脂抹粉的程朱理学在联手愚昧的时候
历史上还能告诉你
你很强大
你不是龅牙矮个子不洗澡文盲沙眼全身跳蚤的············
有点像女排不管打的多烂,只要上场我们就认为她们能拿冠军
而清朝则是不让你知道以前的辉煌,就让你老老实实当中国男足,被世界各国虐,还习以为常
--
FROM 58.213.210.*
真相了,又一处关键的明清不同。
ps,有记载,晚明李之藻主持福建科考时,曾出了一道天文学的题目
--
修改:tianc03 FROM 120.244.164.*
FROM 120.244.164.*
经学太偏了,看看李杜苏辛,哪个只读了经学?何况四书五经只是经学的一部分?
【 在 shuitianyi (寒羽冰尘) 的大作中提到: 】
: 标 题: Re: 清代科举考题的规定
: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hu Jul 22 11:28:37 2021), 站内
:
: 中国全真能修完四书五经算不错了,这个是上面的想法现在换一种修波利。
:
: 【 在 jacklee2004 (爱上祖国) 的大作中提到: 】
: : 清代科举定死了,只能在四书五经里边写,所以很多人就不看别的书籍,只看四书五经,所以才有康有为的:知道古代历史的,百中无一,问到西洋事物,知道的万中无一的说法。
: : 但是很多人都表示不可能吧,他们不学三字经的?
: : 我在这里就统一讲解一下
: : ...................
:
: --
: 你是狐狸我是花,你是松鼠我是沙,你和我玩躲猫猫,不怕看到你的她?
:
:
: ※ 来源:·水木社区 mysmth.net·[FROM: 180.78.23.*]
--
FROM 39.155.248.*
举人上万。进士几百。能得到一个县令的职位就谢天谢地了。实缺就更加难得了。
【 在 jacklee2004 的大作中提到: 】
: 清代科举定死了,只能在四书五经里边写,所以很多人就不看别的书籍,只看四书五经,所以才有康有为的:知道古代历史的,百中无一,问到西洋事物,知道的万中无一的说法。
: 但是很多人都表示不可能吧,他们不学三字经的?
: 我在这里就统一讲解一下
: ...................
--
FROM 1.19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