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历史上的著名诗词是怎么保存下来的?
今天又读到了李煜的词,感叹才情的同时也生出一个疑问,他被软禁后的一言一行都在严密的监视下,那么写下的词句也难逃监视者的耳目,产出的作品第一时间肯定会到北宋统治者手上,如果赵匡胤出于某种目的全部销毁,那后世岂不是就无缘得见了。况且王朝更迭战乱不断,遗失或烧毁的概率也相当大,但现今我们能享用的诗词依然繁巨,那么这些都是怎么保存下来的呢?或者说是幸存者偏差,还有更多的佳作丢失了?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2 Pro」
--
FROM 219.237.184.*
去搜了一下,陆游家也相当厉害了。“古代诗歌的流传不过就几种方式:拜访寄赠、献呈名士、即兴发挥,奔走相告、题壁留迹、诗板题诗、题字画、教坊歌女传唱。然而以上几种方式都只能扬名一时,一旦遇到战乱或是朝代更迭,诗歌大多要流失。比起题诗、传唱更靠谱的方式是收录文集并印刷出版。而陆游正好遇上雕版印刷的黄金时期。陆家既重藏书,又能刻书。光凭这两点,陆游的诗歌想要留存就不是问题。存书的地方有了,出版自己的诗集,陆游也不用担心。”
【 在 iamw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就是手抄、誊写,甚至有条件的印刷成书籍流传,陆游为啥有9000首诗?人家家里是干出版社的。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2 Pro」
--
FROM 219.237.184.*
受教了
【 在 ssava 的大作中提到: 】
: 1. 中国重视文献记录的传统比较早。从甲骨文开始,就是成系统的记录了。到了孔夫子已经非常成熟发达。历史,文学,哲学,怎样写作,怎样传播,怎样学习,都有固定范式。
: 2. 无论什么时代,只要你才华够高,都可以出名。所谓隐藏民间的高手,基本是不存在的。民间发掘出来的优秀作品,往往有这样那样的局限。为什么呢?因为文学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第一流的作品,需要第一流的作者,这个作者的眼界高低,跟他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你看伟大的作者,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他们的足迹是遍布全中国的,比今天很多迪庆去过的地方都多,他们对上至天子,中间的高官显贵,乃至穷苦百姓,都有直接的接触,所以胸襟之广,见地之深,非一般人所能匹敌。或者像李煜这样,虽然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但有丰富的皇家藏书,有第一流的文人才子在身边陪侍,他们的练级能力也不是一般人能企及的。
: 3. 有大名的人,他们的作品很容易普及。中国宋代印刷业到达巅峰,随便出个作品,不知道有多少家书坊等着出版挣钱。经济是第一驱动力。五代隋唐有专业抄经生,手工抄写,看看敦煌卷子就知道了。
: ...................
--
FROM 219.237.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