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根据李白的诗能否证明,中国人在唐代就知道月亮本身不发光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浑天仪就是天体模型啊。
当时有两派学说,一派是浑天说,一派是盖天说。盖天说认为天似穹盖,天体在盖上运行,到了西边就从地下返回东边,如此往复。甚至有说天圆地方的。
但晋成帝时虞喜说,天地互相“覆冒,方则俱方,圆则俱圆,无方圆不同之义也”。
王充反对天体入地的假说。他解释了地平线的原理,说,日随天而转,非入地。夫有目所望,不过十里,天地合矣;实非合也,远使然耳。今视日入,非入也,亦远耳。当日入西方之时,其下之人亦将谓之为中也。四方之人,各以其近者为出,远者为入矣。何以明之?今试使一人把大炬火,夜行于平地,去人十里,火光灭矣;非灭也,远使然耳。今日西转不复见,是火灭之类也。
后来张衡制作了浑天仪,浑天仪注说: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天转如车毂之运也。他不理解引力作用,所以假定天体是在水里运行的。张衡测试浑天仪是非常严谨的,他让技术员待在小黑屋里观察他的仪器,跟外面实际的天象对应。张平子既作铜浑天仪,于密室中以漏水转之,令伺之者闭户而唱之。其伺之者以告灵台之观天者曰:「璇玑所加,某星始见,某星已中,某星今没」,皆如合符也。
《晋书》说,分黄赤二道,相与交错,其间相去二十四度。以两仪推之,二道俱三百六十五度有奇,是以知天体员如弹丸也。
【 在 tianc03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啊。不过我有个疑惑,魏晋科学家已经正确认识到黄道、白道,黄道白道倾角,五行星运转的周期。这比托勒密体系还靠近真实,为什么没有明确提出天体模型,还是说已经提出但是失传了。
--
FROM 5.10.138.*
开根稀松平常。
《晋书》:以句股法言之,旁万五千里,句也;立八万里,股也;从日邪射阳城,弦也。以句股求弦法入之,得八万一千三百九十四里三十步五尺三寸六分
【 在 tianc03 的大作中提到: 】
: 理论上来说,近似计算根号的原理就是泰勒展开。如果缀术是这方面的,那真是已经接近近代数学的水平了。
: 毕竟欧洲人用极数算圆周率,到17世纪也就水平一般。
--
FROM 5.10.138.*
没有歧义。赤道上下本来就是中分的啊,以地球中分面为参照物,天体的确一半在上,一半在下的。
地球的观念一直是被普遍接受的。
【 在 tianc03 的大作中提到: 】
: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天转如车毂之运也”
: 浑天说歧义在这一句。从第一句他的比喻里来看,他认为地是个天包裹的球体,后面这句却又有歧义。
: 假如地球的观念被中国普遍接受,古代中国科学家可能立刻就能想到引力的假设了。因为球体的上下是反直觉的。这种假设配合圆周运动的研究,就能继续启蒙出对天体运动的真知。
: ...................
--
FROM 5.10.138.*
中国人也认识到,天体是悬浮在空中自行运动的。
汉秘书郎郗萌记先师相传云:「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譬之旁望远道之黄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体也。
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是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顺或逆,伏见无常,进退不同,
由乎无所根系,故各异也。故辰极常居其所,而北斗不与众星西没也。摄提、填星皆东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迟疾任情,其无所系著可知矣。若缀附天体,不得尔也。」
【 在 tianc03 的大作中提到: 】
: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天转如车毂之运也”
: 浑天说歧义在这一句。从第一句他的比喻里来看,他认为地是个天包裹的球体,后面这句却又有歧义。
: 假如地球的观念被中国普遍接受,古代中国科学家可能立刻就能想到引力的假设了。因为球体的上下是反直觉的。这种假设配合圆周运动的研究,就能继续启蒙出对天体运动的真知。
: ...................
--
FROM 5.1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