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明武宗、明英宗为何被毛高看,这两个名声不好啊
武宗一生好歹手刃过敌军士兵一名,也算亲自上前线。
英宗吃亏在生长在皇宫深院当中,没有见识。直到被俘到瓦剌,才算经历过民间疾苦。夺门之变后重新掌权,干得还算不错,除了于谦黑点。
除了这四个,都是废柴。
【 在 negate (风起青萍之末) 的大作中提到: 】
: 毛在一次谈话中说:“《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
FROM 112.47.163.*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晋惠帝也关心民间疾苦,老百姓没米可吃了,他问为什么不吃肉糜。
除了开国皇帝,继任没有见识是普遍现象。这也是为什么现代最终废除了帝制。
【 在 Asensio (Asensio) 的大作中提到: 】
: 英宗哪儿干的不错了?一个没见识险些断送了大明基业 被瓦剌俘虏就是经历民间疾苦???
: 景泰帝干的比他差?
--
FROM 112.47.163.*
【 在 holmes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的大作中提到: 】
: 英宗重新掌权干的还算不错?
: 给王振也先立庙,杀于谦,把范广妻女送给瓦剌,差点弄死袁彬这些行为咱先不论,荆襄流民百万,河套全丢,开马市纵容建州女真坐大,就这些已经可以进入明朝皇帝后三位了。要不是他儿子擦屁股擦的好,说不定大明提前二百年完蛋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3,2」
: ...................
抄一段。
土木堡之变前,由于宠信王振,明英宗确实对朝政多有荒废。而二次上位后,明英宗改变最大的也正是这条。
根据《天顺日录》的记载,昔日沉迷玩乐的天子朱祁镇,在天顺执政时代,却是以勤政
著称。
每天五更起床,先去奉天殿拜谒祖宗,然后批阅太监们送来的奏章。处理完早朝事务后
,还要去文化殿继续办公,遇到疑难不决的问题,就命人送到内阁去讨论。哪怕国事不
忙,也完全没有了当年嬉戏玩闹的样子。
因经历过屈辱的俘虏生涯和南宫幽禁的生活,此时的明英宗身体并不太好。大臣们担心
如此勤勉会劳累过度,多次劝诫明英宗要注意休息,但明英宗却说以前多有荒废朝政,
现在追悔莫及。
经过两次叛乱,广开言路,然后就有了一段载入历史的诏令:“今后有当言者,须直言无隐。或不切,亦不加罪”。更关键是后半句——风闻言事直言不讳,就算上奏的事不准确,也不治罪。
通过曹石之乱后,大明王朝的风气为之一正,明英宗也从一个不问政事的“甩手掌柜”
逐渐成长为颇有手腕的一代圣君。
广开言路后,一大批能臣武将被迅速启用,例如李贤、年富、王越等等。
明英宗二次执政后,尽管杀害于谦的行为“不光彩”,之后“曹石之乱”也引起了动荡
。但对于朱祁镇在位最后八年的政绩,相关史料评价还是比较高的。
一是朱祁镇首创了“国家养老制度”,规定六十岁以上老人免除劳役,七十岁以上老人
国家每年赐予“补贴”。
二是他临终前废除了封建社会延续了数千年的“殉葬制度”。
三是释放了囚禁了五十多年的建文帝儿子朱文圭,恢复了胡皇后的尊号。
对于这些仁政的施行,后世明史评价说: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宴。
单看明英宗最后执政的八年,他也算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了。
--
FROM 112.47.163.*
景泰蓝在处置人质问题、北京保卫战这个事件上,我很是称赞的。
虽然说,相信这个对策是明朝为应对靖康耻而预先设定的祖制。
英宗在瓦剌没有投降,投降也没有用——没有能叫开大明城门。
这两兄弟的行为可圈可点,堪为后世榜样。
【 在 pingguofei (pingguofei) 的大作中提到: 】
: 景泰帝最悲催,于谦好歹身后名声大,景泰帝一直得不到重视
--
FROM 112.47.163.*
【 在 ericzeng (我也不想颓废)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叫开大明城门的话,你说说北京保卫战时,瓦剌大军是怎么突破紫荆关,从南边打到北京的?
在也先调兵遣将,攒着劲攻打北京时,明帝国唯一要做的就是和也先在时间上赛跑。面
对惨败以后军政残破的形势,明帝国要赶在也先入犯京师以前做足准备。就在这个关键
时刻,明国沿边的将士用自己的生命来诠释了忠勇的含义,为北京的备战争取了足够的
时间。
也先自大同东进以后,于十月四日到达紫荆关北空地。五日,投降瓦剌的内官喜宁,率
领也先部前哨进入紫荆关北口。明军严阵以待,与蒙古军相持四天,蒙古军一直无法突
破明军正面防线。但是,当时的紫荆关尚不完备,还有很多能通往关内的小路。加上由
于明帝国建国几十年来,从来没有蒙古军能侵犯至此,所以武备松弛,军士战力不堪。
土木堡之变后,景泰帝下旨堵塞山口,但是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明军并不能将可通人马
的隘口完全封堵,当时的紫荆关依然像筛子一样四处漏防。
虽然当时紫荆关先后有于谦调遣的一万二千余人,但是由于紫荆关可通人马的隘口众多
,守军分散防守,再加上时间太过仓促,所以当也先攻打主关口时,守军到达自己岗位
的人数还不到十分之一。因此在也先凌厉的攻势下,守军纷纷溃逃。就在此危急关头,
山东都指挥同知韩青奋力挥舞帅旗,招得劲骑百余,晓以忠义,军士皆为之感泣。此后
韩青仅率领百余骑兵,纵骑驰突,与瓦剌军大战于升儿湾,并亲自手刃数名蒙古军。韩
青的骁勇成功吸引住了敌军,引的蒙古军纷纷来战。
韩青在乱军之中,突中流矢,他却仗剑屹然不动,因此仅凭百余骑兵,居然自午时战至
申时,打了将近四个小时,而且明军不但没有崩溃,反而“转战益力”。之后蒙古军凭
借人数优势围之数重,想要招降韩青,不料韩青勃然大怒,他破口大骂道:“我背忠义
而狥汝乎!”说罢便引刀自刎。韩青死后,右副督御史孙祥又率领未奔逃的残兵凭关坚
守长达四日。最终蒙古军眼见无法正面突破,便找到了紫荆关还未封堵的其他道路,绕
到守关明军的背后,腹背夹攻,明军逐渐不支,紫荆关遂破。关破后,孙祥并未奔逃抑
或投降,而是再次督兵与敌人展开巷战,最终因寡不敌众,力战殉国。韩青、孙祥二人
自始至终保全了对国家的忠诚,用自己的生命为北京换来了宝贵的四天时间。
十月初九,当也先所部突破紫荆关以后,至京师的路线再无一点障碍。也先纵骑狂奔,
两日行二百余公里,在十月十一日,到达了卢沟桥,这是北京保卫战的开始。但是此时
的明军,已经不再是之前的狼狈之师了。
--
FROM 112.47.163.*
你若说是喜宁带路进去的,这件事有。说是英宗带进去的,呵呵。
【 在 ericzeng (我也不想颓废) 的大作中提到: 】
: 算了吧,紫荆关那么容易攻破的话,游牧民族有毛病每次都去死磕南口居庸关?
: 明显就是英宗皇帝带路进去的
--
FROM 112.47.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