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三甲:长安洛阳扬州
我辛辛苦苦查了某诗歌网站,在中国古诗中,出现以下历史文化名城的频率分别是:
扬州也可能指南京,而且单独扬州排名也比洛阳靠后,所以还是把扬州排在洛阳后面。
1. 长安:9358,咸阳1026=10384
2. 洛阳:2698
3. 扬州:2480,广陵1272,江都346=4098
4. 金陵:2019,石头城473,建康198=2690
5. 长沙:1534
6. 汉阳:422,汉口87,武昌975=1484
7. 邯郸:1470
8. 苏州:457,姑苏928=1385
9. 太原:218,并州644,晋阳284=1146
10. 杭州:432,临安239,余杭248=919
11. 荆州:872
12. 成都:707
13. 岳阳:594
14. 燕京:309,燕都121=430
15. 东京:337
16. 南昌:322
17. 汉中:241
18. 徐州:213
19. 平城:108,云州66=174
20. 广州:143
--
修改:ssava FROM 5.10.138.*
FROM 5.10.138.*
雒阳104个,不影响排名。古代本来就用洛阳的多,用雒阳的少。
【 在 zl2005010912 的大作中提到: 】
: 洛字你查一下
--
FROM 5.10.138.*
单字洛在古诗里多指洛水,这样就没法比了。苏州说你来个单字苏。
【 在 zl2005010912 的大作中提到: 】
: 单字洛
--
FROM 5.10.138.*
异名大家都有,渔阳是郡名而不是城市,而且渔阳也从来没有做过城市名,这个跟其他几城是不一样的。含渔阳的诗几百首,对排名影响也没那么大,至少影响不到前几名。
【 在 bjmvi 的大作中提到: 】
: 北京要是把什么渔阳鼙鼓动地来之类的算上排名低不了
--
FROM 5.10.138.*
我设计的这种比法,只是个粗略的计算,有很多问题可以细究,但总是影响不了大局。
这些不出名的用法,在诗中数量也少。如果严格比较起来,当然还有更多的例子,但是那样一来就无穷无尽了。有洛城,也有扬城,有京洛,也有维扬。有洛下,也有竹西。
用最广泛使用、诗词中最常见的名称,是可以比一个大概的数量级的。
【 在 lilyman 的大作中提到: 】
: 还有洛城,京洛,洛下,这当然是指洛阳城
: :
--
FROM 5.10.138.*
古今地名的不对位是常态,不稀奇。
扬州在南朝时代主要指南京,但是隋代改制,唐代的扬州就是今天的扬州,没有歧义。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题目就叫《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的扬州城,是沿用吴、楚、汉、晋、隋故城而建的,后来为宋代所继承。所以在文化意义上,只有六朝的扬州有他用,唐诗宋词里多数是没有歧义的。
【 在 A3C 的大作中提到: 】
: 扬州不等于现在的扬州。
: 古代的扬州范围很大,有时包含“江东”。
: 唐代的下扬州和下江南是一个意思。
--
FROM 5.1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