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明末将门固化后遗症---指挥能力碎片化zzz
转载知乎:宁南左侯
梦阳兄说的不错,其实明末书上明军野战击败清军的例子也不少。比如“奴酋攻克清河”的当天,驰援清河的参将贺世贤“自叆阳驰赴遇贼剿其一栅斩首一百五十一颗”,而“奴酋攻陷铁岭”,总兵李如桢、贺世贤等“闻报驰援比至铁岭已失乘奴惰归斩获虏首一百七十六级”。
不是不能打,但无一例外的是,都是小规模冲突。也就是说,只要明朝那边摆出阵势,聚个万儿八千的打,那就必败无疑。
这种诡异的事,说明什么呢?说明明军的组织度已经弱化到一个令人发指的地步了,说明明军已经快不知道如何指挥八万十万人的大阵仗了,从战略到后勤,再到整个战役的把控调度,都是一坨浆糊,只有千把人这种连小规模战役都算不上,只能称为“战斗”的情况下,明军才能得胜。
有句话叫“人多了乱,龙多了旱”,明军到最后就出现了这种诡异的事。所谓堂堂一亿多人口、百十万兵马的的国家,没有了这种调度能力,那就没有丝毫的战争潜力,正如历史上辽事那样,添油战术,葬送进去十万,再填补十万新的,再次葬送,再填补……
你说明军不能打吗?不一定,但明军没有了靠谱的指挥体系,没有了组织能力,那种“将十万兵,横行朔漠”的能力消失了。
这种情况下,“虽关、岳束手”。
统一回复一下评论区里“用家丁”的问题。
用家丁打仗,是明朝战争趋于小规模的现状而发展出现的。明朝最后一次集结数万精锐兵马开动,差不多是成化年间干建州吧,从那之后虽然北边、两广也是连年用兵,但都是小规模冲突,对付内地叛乱比如刘六刘七等人,也不需要集结几十万军队精锐。
因为人数增多,对于将领的后勤及指挥的协调能力是个非常大的考验,而现实又是明军用不着一次出动十几万的部队,甚至五万人都不需要,千把人就足够,那么明军将领自然更擅长带着千把人的精锐来打,因为这样指挥调度的难度低,而且也能够达到预期目的。
而同时,作为明军主要兵源地的各地卫所,也渐渐出现“阶级固化”,各军镇的总兵基本上就是九边那几个军镇的将门家族来回换防,这导致将领对于自己家族的旧部渐渐产生一种依赖关系——毕竟打仗这事熟人用着更放心。
反映在现实中就是,指挥层面,明军开始出现“将门”现象,父子承袭、兄弟相援;作战层面,家丁作为绝对主力,地位越来越重要。而这两个使得明军更加趋于内敛和小众化——将门拢共就那些,家丁也不可能成千上万。
大抵从嘉靖中期时期开始,这种事就越来越普遍了,到了五十多年后万历时期,我们发现明朝似乎突然出现了一波“名将”潮,还是家族性质的,所谓西麻东李也开始在这个时候名声大噪,而榆林尤家、榆林王家、延安杜家、大同王家、宣府马家、西宁柴家也逐步兴起,并在万历末期开始到南明,互相交织出一张军界的脉络网,几乎垄断了明朝的军事将领。
这很难说是一个好事,家族之间子承父业,兄弟之间互为倚援,甚至家丁都是父子世袭的,打来打去,就是一群人系统内部的自嗨,花花轿子人人抬,你西宁柴家的人来我榆林当副总兵了,我们好说好商量,因为我榆林尤家也有个侄子在西宁当参将,大家都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商业吹捧一下好早日谋个左都督才是正事。至于潜下心来研究研究如何“将十万兵横行朔漠”,第一我用不着,第二我没地方用,第三别人也不会让我用。
循环往复下,小规模明军能打,大规模明军就是渣的诡异事情,应运而生。面对着组织度高处好几个档次的新兴军事集团八旗的时候,明军将领才感受到了什么叫力不从心。
--
FROM 117.136.45.*
一个总兵带主力部队的规模大概是5000人。
加上杂七杂八,接近万人。
估计就是现在的师长。
明军全国主力也就10几个师的样子。
宁锦之战,凑了8个总兵。
大规模作战,则。
指定一个“知兵”的文官,作为统帅。
杨镐,熊廷弼,袁应泰,王化贞,孙承宗,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洪承畴,杨嗣昌。
其实满清也差不多。
八旗,也相当于八个师,每个旗精锐也不到5000人。
分为左右两翼,相当于两个军。
但战斗力,差很多。
【 在 oldg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转载知乎:宁南左侯
: 梦阳兄说的不错,其实明末书上明军野战击败清军的例子也不少。比如“奴酋攻克清河”的当天,驰援清河的参将贺世贤“自叆阳驰赴遇贼剿其一栅斩首一百五十一颗”,而“奴酋攻陷铁岭”,总兵李如桢、贺世贤等“闻报驰援比至铁岭已失乘奴惰归斩获虏首一百七十六级”。
: 不是不能打,但无一例外的是,都是小规模冲突。也就是说,只要明朝那边摆出阵势,聚个万儿八千的打,那就必败无疑。
: ...................
--
FROM 117.136.12.*
核心就是,八旗之上,有黄太吉统筹指挥,相当于具备了兵团指挥能力。
而明军却一直在师团级别存在有效指挥能力,再高一级的指挥就变成文官督师了。这种重文轻武导致明军战略战术脱节,搞不清战术特点的大帅制定了毫无战术细节支撑的战略目标,结果就每次都输。
崇祯又不给输了的督师打怪升级机会。。。于是就一直无法提升战略指挥水平。
所以,明军只适合治安战水平的战斗,一旦对手超过治安战水平,形成大兵团,明军就歇菜了。
【 在 lazygamer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个总兵带主力部队的规模大概是5000人。
: 加上杂七杂八,接近万人。
: 估计就是现在的师长。
: ...................
--
FROM 49.93.129.*
明朝祖制也不是文官督师,后来就搞成这种奇葩的文官督师制。正德干脆自己抓军权,一下淹死了。万历想做点改变,援朝战先后让李如松和麻贵当提督和文官督师并重。后来李如松莫名其妙地战死了。到了万历末年,已经没有资望能力统帅级人才,只能照旧文官督师,直到把大明送完。
--
FROM 36.112.200.*
这是封建统治的必然结果。明、宋相对外对较弱,因为大力制止了军事贵族的势力发展
,但是保证了皇家的对内绝对优势。否则就是五代十国的下场。随着生产力发展,剩余
价值的增多,导致掠夺加剧。封建制度必然崩溃。所谓中国周期律,和资本主义经济周
期性危机是一样的。只不过生产资料局限于土地而已。
【 在 oldgeng (oldg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转载知乎:宁南左侯
: 梦阳兄说的不错,其实明末书上明军野战击败清军的例子也不少。比如“奴酋攻克清河”的当天,驰援清河的参将贺世贤“自叆阳驰赴遇贼剿其一栅斩首一百五十一颗”,而“奴酋攻陷铁岭”,总兵李如桢、贺世贤等“闻报驰援比至铁岭已失乘奴惰归斩获虏首一百七十六级”。
: 不是不能打,但无一例外的是,都是小规模冲突。也就是说,只要明朝那边摆出阵势,聚个万儿八千的打,那就必败无疑。
: ...................
--
FROM 77.21.147.*
李如松死在蒙古。
当时对蒙古作战规模非常小,
所以高级将领带少数几个亲兵乱跑,一旦中招很容易挂掉。
【 在 exj 的大作中提到: 】
: 明朝祖制也不是文官督师,后来就搞成这种奇葩的文官督师制。正德干脆自己抓军权,一下淹死了。万历想做点改变,援朝战先后让李如松和麻贵当提督和文官督师并重。后来李如松莫名其妙地战死了。到了万历末年,已经没有资望能力统帅级人才,只能照旧文官督师,直到把大明送完。
--
FROM 117.136.12.*
不是将门固化,开始指挥的也都是将门
是文官统兵越来越操蛋
而且不希望有真能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门出现
--
FROM 221.218.151.*
就是家丁制的后果
100个人的军队,10个是家丁,90个是看客
对方来十个人,10个家丁一起上,战斗力杠杠的
对方来二十个人,10个家丁加上10个杂兵一起上,战斗力就下降了
对方来一百个人,10个家丁加上90个杂兵一起上,战斗力为负值
按照总兵力这人是个师长,按照家丁就是一个营长
所以谁都没招
--
FROM 117.136.38.*
其实没啥,主要是上千人的女真贫民不好凑
--
FROM 36.106.98.*
看看《商君书》,利出一孔。利出于地,则民尽力;名出于战,则民致死。太监名扬四海,权倾朝野,将士何须奋勇杀敌送性命,享有功名利禄割小鸡鸡即可。
--
FROM 112.9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