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元朝的四民分等,背后是一套社会管理组合拳
科举自古以来从来都不是唯一的选官途径,隋唐宋明都有荫封官,大量的军功贵族参与统治才能制衡儒生
【 在 tianc03 的大作中提到: 】
: 满清科举也有八旗乡试的,独立名额,相当于一个省的乡试名额,人家还是有自己的特权渠道。
: 何况,满清政治上的民族不平等,并不主要体现在科举,而是官制,旗人不用科举就可当官,六部堂官都分满汉二缺,满官居首,地方督抚道县,大量旗人为官。我看我们老家府志,清朝三分之一的知府都是旗人,尤其在前期大部分都是旗人。显然是十分不正常的。旗人做官,自然天生就是举亲不举贤;这样的选人机制,治理能力必然也下滑的。
: 至于蒙元,跟满清自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从蒙元统治维持不了80年就看得出来。相比蒙元,清廷倒是挺能装,能虚情假意的笼络,搞民族压迫的政治手段更高明一些罢了。
: ....................
--
FROM 117.136.12.*
举个宋代的例子,国子监全是官员子弟
《宋史》志一百一十 选举三(学校)
“凡学皆隶国子监。国子生,以京朝七品以上子孙为之,初无定员,后以二百人为额。太
学生,以八品以下子弟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及三舍法行,则太学始定置外舍生二千人
,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百人。始入学,验所隶州公据,试补外舍,斋长、谕月书其行
艺于籍。行谓率教不戾规矩,艺谓治经程文。季终考于学谕,次学录,次正,次博士,
后考于长贰。岁终会其高下,书于籍,以俟复试,参验而序进之。凡私试,孟月经义,
仲月论,季月策。凡公试,初场经义,次场论策。试上舍,如省试法。凡内舍,行艺与
所试之业俱优,为上舍上等,取旨授官;一优一平为中等,以俟殿试;俱平若一优一否
为下等,以俟省试。
元祐间,置广文馆生二千四百人,以待四方游士试京师者。律学生无定员,他杂学废置
无常。崇宁建辟雍于郊,以处贡士,而三舍考选法乃遍天下。于是由州郡贡之辟雍,由
辟雍升之太学,而学校之制益详。凡国子以奏荫恩广,故学校不预考选,其得入官赐出
身者,多由铨试。”
《宋史》志一百一十一 选举四(铨法)
“太祖设官分职,多袭五代之制,稍损益之。凡入仕,有贡举、奏荫、摄署、流外、从军五等。吏部铨惟注拟州县官、幕职,两京诸司六品以下官皆无选;文臣少卿、监以上中书主之,京朝官则审官院主之;武臣剌史、副率以上内职,枢密院主之,使臣则三班院主之。其后,典选之职分为四:文选曰审官东院,曰流内铨,武选曰审官西院,曰三班院。元丰定制而后,铨注之法,悉归选部:以审官东院为尚书左选,流内铨为侍郎左选,审官西院为尚书右选,三班院为侍郎右选,于是吏部有四选之法。文臣寄禄官自朝议大夫、职事官自大理正以下,非中书省敕授者,归尚书左选;武臣升朝官自皇城使、职事官自金吾街仗司以下,非枢密院宣授者,归尚书右选;自初仕至州县幕职官,归侍郎左选;自借差、监当至供奉官、军使,归侍郎右选。凡应注拟、升移、叙复、荫补、封赠、酬赏,随所分隶校勘合格,团甲以上尚书省,若中散大夫、阁门使以上,则列选叙之状上中书省、枢密院,得画旨,给告身。”
【 在 karin (karin) 的大作中提到: 】
: 又一本正经扯淡呢,两府两制三司台谏,内阁九卿翰詹科道,靠门荫的占几个?
--
FROM 223.74.66.*
一直都是,只是入官途径各代略有不同罢了,我引用的几段就写了,自己可以去看原文
【 在 karin (karin) 的大作中提到: 】
: 哎呦,宋代国子监啥时候成了官吏铨选机构了?
--
修改:youcatbing FROM 223.74.66.*
FROM 223.74.66.*
直接由监生入士的少,但通过恩荫、特赐出身、其他杂出身而至相位也是有的
朱胜非、万俟卨、陈康伯、贾似道都是这一类
宋朝对官员待遇极好,文官基本形成了稳定的阶层,高官子弟基本能靠恩荫继续为官
【 在 karin (karin) 的大作中提到: 】
: 又来玩炸金花了,你知道谁是从国子监生入仕的?推行新法的时候是开过直接入仕的口子,但这和你扯的什么贵族有半毛钱关系
--
FROM 223.74.66.*
这个道理就有点类似朝鲜王朝的科举制度
【 在 karin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错,看来确实也花了功夫的。
: 但你举的四个人当中,前三个正是通过当时所行的新法三舍法入仕的。该法的本意就是针对科举选官的局限性,进行的改革尝试,而不是为什么贵族留的后门。贾似道虽然门荫任过小吏,但他在发迹之前也科举登第了。
: 【 在 youcatb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
--
FROM 117.1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