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古人有好名轻身的倾向~~~~~
大多都是司马迁在史记里脑补的。
左传和战国策里没这么多脑袋有包的主儿。
【 在 breezing (罗杰) 的大作中提到: 】
: 尤其秦汉以前
: 为了所谓义气,为了留个名,宁愿舍弃自己生命,有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 那时候活着乐趣也不大吧?可玩的也不多
: ...................
--
FROM 61.48.215.*
不是左传战国策不记他们,而是史家传统,惜字如金,只记录朝堂大事,民间蝇营狗苟的史家没兴趣也没资源去记。
【 在 lazygamer (lazygamer) 的大作中提到: 】
: 左传战国策又不记他们。
: 于是就是假的?
--
FROM 61.48.215.*
历史从来不骗人。
你觉得被骗了,肯定是阅读的方法没选对。
要想读史读出真东西来,得把史料当理工科实验报告来看。
首先要朔源,找史料的参考文献,看看一部史料的某个说法,究竟来源是什么,找原始试验记录。
其次要比对,再确认了原始数据的可靠性之后,把不同时间地点,相似的历史事件找出来,各种参数进行比对。这其实就相当于重复实验,看看某个规律的重现性如何。
如果一个相同、相似的模式,每次重复都出现相同的结果,或者十次有九次出现相同的结果,那基本就可以肯定,这玩意是个历史规律了。这和理工科实验反复重现同样结果是一个道理。
所以,读史和读史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和理工科研究阅读文献是一个道理。
诸葛亮读史一向“观其大略”,这其实才是读史的最正确方法,和读科技文献是一样一样的。
【 在 galaxy123 (galaxy123) 的大作中提到: 】
: 感觉历史是骗人的。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 11 Pro Max」
--
FROM 61.48.215.*
大道至简,很多东西就是这样,幼稚的像小学生在讨论微积分。
费曼技巧就是这样。
但这些技巧好使不好使,谁用谁知道。
【 在 ehoo (我不是上善若水) 的大作中提到: 】
: 真是幼稚啊
: 好像小学生在讨论微积分
--
FROM 61.48.215.*
“侠以武犯禁”,秦汉都是一体打压的。
秦汉之际,燕赵、魏齐的豪侠之风也确实没干成过什么大事,战斗力弱的一逼。
从史记来看,太史迁很可能是个侠风的粉丝,所以有机会就大吹一笔。
【 在 SLWW (QQ) 的大作中提到: 】
: 舍生取义自古就是我中华精神的最高境界
--
FROM 61.48.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