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司马迁写《史记》是豁出命去了
罗马史可以对应的,是《三国志通俗演义》。
还有荷马史诗,对应的基本就是《封神演义》。
欧美没有治史的传统。他们所谓的历史研究,其实是历史小说创作……
史官制度,以及治史的传统,以史为鉴的思维方式,是华夏文明独一份儿的。
【 在 cannan (听得门外狗叫) 的大作中提到: 】
: 罗马史还是有的
--
FROM 61.48.215.*
史记也不是什么最好的。“无韵之离骚”,文学价值非常高,但史料价值也就那么回事儿。
至于塔西佗、萨卢斯提乌斯……那就是历史小说家。
欧美没有史官制度,缺乏第一手史料,后来人怎么都是不可能把历史研究出花儿来的。
这其实和理工科科研道理是一样的,没有实验室一线的实验员兢兢业业地记录第一手实验数据,后面有多少牛顿、爱因斯坦也白搭,搞理论研究没第一手实验数据,只能搞出玄幻小说修真体系出来,搞不出什么科学来。
【 在 cannan (听得门外狗叫) 的大作中提到: 】
: 塔西拓也好,飒露斯提乌斯也好,写得水平并不低。
: 当然了,四个自信下,史记那肯定最好
--
FROM 61.48.215.*
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
史记文学价值高史学价值低,那是和二十四史其他史比,是清华姚班里面选个“普通孩子”。
但塔西佗……那一坨也能和史记比高下?搞笑呢?那就跟拿罗贯中和董狐比差不多,亦或一个北京联大“高材生”和清华姚班“普通孩子”比。
要知道,拿欧洲那些写历史小说的所谓“历史学家”和华夏史家比,是非常不公平的一件事,这就像拿某个体育赛事的业余爱好者和职业冠军们比水平高低一样,完全是在搞笑!
【 在 cannan (听得门外狗叫)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啊,你也说史记是文学价值高,那跟塔西拓他们对应上了。
: 史记否了,那你还有什么值得拿出来的史料?
--
FROM 61.48.215.*
看过和看过是不一样的。
我早年也被欧洲史很是忽悠过一阵,后来学术规范入门了之后才发现,都TM是狗屎。
华夏史都是学术论文综述性质的,参考文献原始史料啥都有,非常严谨。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原始史料早就散佚了,但你看综述就能知道当初确实是有原始史料的,综述是根据原始史料整理出来的。
欧洲历史甭管作者写的语气多么的牛逼,但完全没有参考文献,所以实际上分析来分析去,全都是空中楼阁,没一丁点的真凭实据!
还有一点可以非常明显的分出中欧史料高下的细节。
华夏史重复性的事件内在模式特别的多,就像圣经里说的那样: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现在正在发生的、将来还会发生的事情,在过去就都已经发生过。
但你再看看欧洲历史,有多少重复性的内容?一桩桩一件件传奇性爆表,却基本都是孤例,很少有内在模式反复重现的……
搞理工科科研的,一比较这两类数据,就知道是谁在造假了!
【 在 cannan (听得门外狗叫) 的大作中提到: 】
: 好在我看过一点,跟你观点不一样。
--
FROM 61.48.215.*
尊重是尊重,科学是科学,完全两码事。
你让正经科学家去尊重民科,他尊重的起来么?
同样的道理,你让拥有非常深厚严谨的治史底蕴的华夏史家学术共同体,去尊重欧洲那些自命“历史学家”的历史小说作者们,他尊重的起来么?
这完全不是什么自大的问题,两边治史的细节一比较,稍有点科学素养、科研经验的人,都能分辨谁是职业的,谁是业余的。
【 在 cannan (听得门外狗叫) 的大作中提到: 】
: 除了第一句之外,后边写那么多都是白扯。
: 历史是对文明的记录,尊重别的文明也就是尊重自己。
: 自己文明非常严谨,别的文明就是狗屎。这读了这么多年那看过和看过真是不一样的。
: ...................
--
FROM 61.48.215.*
史家的真正价值其实并不是“风骨”创造的,而是其庞大的数量创造的。
这就好比现代科学共同体虽然也鄙视学术造假,但打假肯定也是打不完的?
怎么办?那就数量堆呗!
你学术造没造假无所谓,反正只要是真东西,肯定会有无数的同行把你的实验结果重复出来。能重复出来的就是科学,重复不出来肯定是什么地方有问题,就当它是个屁好了!
史家记录也一样,细节上肯定真真假假的啥花样都有。
但真实的历史,一定是会反反复复的发生的,是真正的客观规律,和真正的科学理论一样,经得起反复检验。而那些假货、假史,肯定只能出现一两回,根本重现不出来。
【 在 zszqzzzf 的大作中提到: 】
: 早期的史家有风骨,印象中到南北朝的史家就不行了。
: 不过近世有范文澜。
:
--
FROM 223.104.44.*
靠数量堆。
捏造历史和理工科实验数据造假类似,完全杜绝是不可能的。
但只要样本数量积累的足够大,捏造的历史和造假的数据重现性都是极差,乃至基本为零的,自然就会被舍弃,重现性高的真正智慧也就显现出来了。
史家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堆高了原始数据样本的数量,这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共同体存在意义类似。
【 在 DeepIn 的大作中提到: 】
: 史官制度就那么靠得住?李二要求史官改内容呢? 以史为鉴,却是到了黄炎培都还在说周期律,又怎么说?
: 现在不是站起来,只怕是要飞起来了
:
: ...................
--
FROM 120.244.156.*
白皮儿的自然科学成果可信,并不是靠白皮的信誉,而是靠他们的实验结果是可以重现的。
白皮儿做是这个结果,黄皮儿重复做,一样是这个结果,那肯定就是真理了,否则大概率是学术造假。
华夏史家记录大量第一手史料,意义与之类似。如果是捏造的历史细节,其重现性就会非常差,基本上历史记载里出现一次就没第二次。但如果不是捏造的,那么这个事物的发展模式发展规律就会反复重现,像自然科学实验结果一样真实可信。
实际上,白皮在包括历史研究在内的人文社科研究领域,是非常缺乏这种“客观”的视角和态度的,比华夏史家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很多历史、政治、经济领域的所谓“研究”,都整的跟宗教信仰似的,客观性基本为零。
【 在 bhq0919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学的数理化课本里所有内容都是白皮编的joke,有本事你别学啊
--
修改:T0OLD FROM 120.244.156.*
FROM 120.244.156.*
史家惜字如金,微言大义。
赵奢在弑君这事儿上获利最大,且没处理赵传,所以记“赵奢弑君”一点毛病没有。
在缺乏造纸术印刷术,文字记录流传艰难的先秦时期,“赵奢弑君”四个字顺利流传下去的概率远比“赵奢指使赵传弑君”要大得多(因为字儿少),所以史家必须这么记。
【 在 happyalvin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有吧 赵奢那莫在意史书写自己弑君 其实是赵传弑君 史官也太。。。。。。。
--
FROM 120.244.156.*
马哲算是西方人文社科里相对客观的那种,非常重视实践检验。
但苦于基础史料的不足,所有很多分析虽然极具创见性,但基础打得并不牢靠。
实际上,马哲这套学说是非常需要和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结合进行再发展的,因为中国古代史详尽的、可靠的第一手史料,恰恰是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构建这套哲学体系的时候,最缺乏的东西。
这也是为什么熟读二十四史再研习马哲的教员,一下子就如天神下凡一般神勇无敌!这两者的结合,就是牛逼出了天际啊!
但即便如此,在其他欧美人文社科理论体系的映衬下,马哲已经算是光芒万丈了,毕竟指导了将近三分之一的全球人口进行了伟大的社会实践,其他毫无实践建树的学说,纯粹就是空中楼阁,比宗教的噫语强不了多少。
【 在 jiang2000 的大作中提到: 】
: 感觉这是刨贵d的祖坟
--
FROM 120.24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