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印象说一点
首先,此时八旗甚至以后很长时间,都不是骑兵为主,甚至骑兵根本不会参战只是运动到战场的交通工具,下马力战为主。而且,射的本事也不应被夸大,冲上去砍人才是致胜要诀。这不是说射术不精,不射,而是远程对射,与明军比没有碾压的战斗力。
其次,萨尔浒之战,虽然战后复盘,犯了分兵大忌。但是战前,都没有想到建虏敢集中兵力硬杠。主要想法是怕人家跑了,成了徒糜粮饷的武装游行。因为之前对类似建虏的边境反叛,都是犁庭捣穴,直接碾压,没有悬念。这次,也有带路党,也有朝鲜万余援军,感觉问题不大。
第三,主要问题是指挥失当没问题,但不止是前线。第一天气不利,但中枢为了省军费,逼迫赶紧进兵。应为调过去十来万人,加上本地的明军,已经够躺着打了,还有援军。似乎不应瞻前顾后。第二,计划本来确实有问题,四路进军,相距遥远,攻击路线也长短不一,各军配合本来容易出问题,临机调整避免失期以外等导致出问题,本来应该考虑,前面说的天气也放大了风险。所以,强行按原计划,没有必要,留有隐患。第三,主力贪功冒进,导致本已不太强,友军失期情况下,自己还又事实上分兵了。首战其实很重要,只要不崩,后续援军赶来,还有迂回,建虏背后还有朝鲜和带路党各一万人要来,其实很困难实战,明军过河的仅一万多人,是轻装急进的部队,比建虏预料都来的快,主营的一万多人才是战车火气弓弩很强的阵地战不对,结果过河的没拿下啥战果,又被人家主力敢来强攻,虽然精锐没有崩,但退下来的时候损失很大,回到主营也坚持不了了,主帅好死不死有阵亡了,主力这一崩,后续怕失期被问罪的慌忙赶来也已经成了添油,分守三处,被一一攻破,适逢大雪,火气多不可用,本来凭借装备优势,自保固守营盘还是可以的,但没有如果,两路都完败,主将身死,剩下的就是逃命的事儿了,带路党和朝鲜的军队甚至还远离战场就听闻败讯,遁了。
这一战当然是东北局势败坏的开始,只不过其实损失个三四万精兵,帝国还能承受。后续还是士气信心没了,一路溃败,大部分辽东据点没了。战败后止损和调整不利比萨尔浒本身还致命。对比土木之变,皇帝被俘,朝堂为之一空的局面,瓦剌也没成啥大事儿,萨尔浒是小case了,建虏后来这么坐大,主要还是明帝国内部问题。
--
FROM 219.23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