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中国历史上称得上英明的君主好多存在好接班人问题
一代雄主汉宣帝选的接班人也不行。
【 在 vanchisen 的大作中提到: 】
: 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战国的赵武灵王,秦始皇,刘邦也可以算,汉武帝连接班人都杀,晋武帝立了傻儿子,隋文帝估计没想到儿子会把家业给折腾没了,李渊李世民父子的太子都不正常死亡,后来的朱元璋,康熙,各种乱。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1」
: --
: 浙西布衣
:
发自「今日水木 on 灌水」
--
FROM 115.47.70.*
刘彻这个操作最不可思议,信谗臣不信儿子,逼死儿子、孙子、皇后,自灭三族。卫霍知道了估计得气得活过来。
【 在 vanchisen 的大作中提到: 】
: 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战国的赵武灵王,秦始皇,刘邦也可以算,汉武帝连接班人都杀,晋武帝立了傻儿子,隋文帝估计没想到儿子会把家业给折腾没了,李渊李世民父子的太子都不正常死亡,后来的朱元璋,康熙,各种乱。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1」
: --
: 浙西布衣
:
发自「今日水木 on 灌水」
--
FROM 115.47.70.*
赞同,分析得很有道理。
连刘彻那么英明强悍的君主,都怀疑刘据那么仁义的太子。权利是春药一点不错。
【 在 DavidSilva 的大作中提到: 】
: 英明的君主权力欲望比较强,对于太子来说强威胁老子,弱老子又看不上,而这样英明的君主往往在位时间又比较长,这又加深了冲突
: --
: 发自xsmth (iOS版)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灌水」
--
FROM 115.47.70.*
刘彻打匈奴战功赫赫,但也花光了文景家底,民生凋敝。太子这时谏言与民休息,刘彻也在考虑,这不足以让刘彻废太子。
个人认为杀死刘据的主因是刘彻晚年的不自信。这种不自信被江充等小人利用(巫蛊之祸),造成父子反目,太子被迫起兵,兵败自杀。刘彻清醒后灭江充三族,灭追杀太子的人三族,修望子亭,下罪己诏,可见执政理念冲突不是杀死太子主因,而是一时被小人蒙蔽,太子不是非死不可。
【 在 SPQR 的大作中提到: 】
:
: 和不信没关系
:
: 到了晚年他和太子之间的利益/意识形态冲突已经非常尖锐
:
: 如果不做任何事,他的身后名就是三分功劳、七分过错, 太子会踩着他当仁君
:
: 这个他肯定接受不了,所以他才非得要把太子给打掉
: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灌水」
--
FROM 115.47.70.*
赞同。
刘彻很难得的是糊涂一阵又明白过来了,虽然掀起了一阵腥风血雨,但由于接班人给力,对帝国整体影响不大。
杨坚晚年也有些糊涂,兴土木、杀旧臣、换太子。最倒霉的雄才大略的接班人没有度过瓶颈,直接崩盘了。即便如此隋文帝也常问鼎千古一帝。
李世民整体操盘top2毫无争议,如果不杀窦建德可能再加几分。在传位上如果传李泰或李恪可能比李治好些,至少中间不会出现武周,但也没有影响唐帝国的强盛。
赵雍属于典型的大开脑洞,其分统思想不要说战国时期,放到现代恐怕也难实现,低估了人性对权利的欲望。
洪武帝很奇怪,杀伐果断出手无情,为什么那么钟情朱标这种仁义型的,按说应该和刘彻一样,常叹“太子不类我”,喜欢朱棣才对。事实上一直打压朱棣,朱标早逝之后竟然爱屋及乌的违法常规选朱允文。让人费解。
【 在 vanchisen 的大作中提到: 】
: 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战国的赵武灵王,秦始皇,刘邦也可以算,汉武帝连接班人都杀,晋武帝立了傻儿子,隋文帝估计没想到儿子会把家业给折腾没了,李渊李世民父子的太子都不正常死亡,后来的朱元璋,康熙,各种乱。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1」
: --
: 浙西布衣
:
发自「今日水木 on 灌水」
--
FROM 221.2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