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诸葛亮的坚持有意义吗
阿斗的昏聩可比何不食肉糜
为了这样的昏君常年打仗分裂
有什么意义
历史书上记载,益州连年征战,民不聊生,到头来又有什么意义
诸葛亮为了一个虚无的汉室正统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在知道自己不可能赢的情况下
对抗统一的大势
消耗了本民族的底蕴
间接导致后来的五胡乱华
最后真的有意义吗
--
修改:lanlingxiao FROM 112.14.68.*
FROM 112.14.68.*
【 在 haliluya123 的大作中提到: 】
: 刘备河北人,诸葛亮河南人,2个外地人鸠占鹊巢,天天忽悠强迫四川人重庆人本地土著去爱国,去送死。
: 它们为什么不去死?
: 他妈的全国还有23个省市区呢?我想问你们为什么不爱国?为什么不去血战到底?你们为什么跑来重庆要吃要喝?你们安的什么心?战后打工还特么的歧视四川人。
: ...................
诸葛亮怎么就河南人了?他是山东人来着
--
FROM 112.14.68.*
【 在 m99566 的大作中提到: 】
: 1、阿斗并不昏聩
: 2、益州也并没有民不聊生
: 3、五胡乱华和诸葛亮有个毛线关系,五胡乱华不如说和曹魏,司马家族关系更大
认真考察一下诸葛亮统治下的蜀国,许多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一是庞大的国家机器与民众的沉重负担,只有九十多万人口的蜀国,官吏竟达四万多,军队更在十五万以上,平均二十七人养一个官,并负担近五个士兵。民众不但供养着这庞大的国家机器,而且青壮年主要在前线军队,后方生产第一线的,已大多为妇孺老幼。庞大的国家机器成为悬在民众头上的利剑。二是对民众的严密控制,用严刑峻法统治。
据《蜀记》引郭冲五事,诸葛亮认为,刘璋治蜀时,刑法太轻,导致蜀人忘了君臣之道,所以他要“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其目的在维护君臣之道,维护统治的稳定。《三国志·诸葛亮传第五》所谓“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虽说其德刑兼用而民无怨,然终掩盖不了严刑峻法的事实。总之,诸葛亮时代,西蜀是典型的战时经济体制,它的特点是一切服务于前线,一切都为了战争,民众的疾苦生死基本无暇顾及。有关记载只字不提民众遭受的战争苦难,只字不提蜀国人口急骤下降的事实。
--
FROM 112.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