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明末陕西为什么不免税?为什么不开源?
王朝末年都这样
白居易的杜陵叟也是
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
虚受吾君蠲免恩。
杜陵就算今天西安的旅游景点,离长安能有多远?皇上的话都不管用了
【 在 roselara (你终将会变成你所反对的那些人)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一年某地大旱,有官员跟魏忠贤建议该地区免税,九千岁说,你们这些文官,以为朝廷收一文钱的税下面的衙役们真的就收一文钱吗?他们会收10文钱,一文给官府,剩下的归自己。你要是免税了,他们照样去收10文,然后10文都归自己。
: 后来崇祯搞三饷也是这个问题,他觉得一人收一两不会死人,下面按十两八两来收,很快就把人们逼得造反了
--
FROM 219.236.96.82
是的,制度性问题
郑板桥给弟弟写信,说你买地不要超过200亩,要给百姓留一些
这不过是一个县令而已,还是一个比较有良心的县令,都能买好几百亩地,别说那些大官了
【 在 libro (简简单单)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办法了。
: 由读书人转会来的士子很多和传统的大地主构成了新的大地主阶层,这种阶级固化是由明朝的优待士子的基本
: 国策演进而来的。不取消士子的特权,科举产生的大量士子几乎必然会进化成新的地主。真正从事生产的普通
: ...................
--
FROM 219.236.96.82
买地的还是有良心的。
很多恶劣的读书人是钻制度漏洞,先是到处招收投效的农户,然后再把投效的农户的土地真的当成自己的土地。
因为在官方的统计口径中,这些投效读书人的农民的田地就是这帮读书人的私产。
明朝那么多人要发愤读书,就是因为真的“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的,制度性问题
: 郑板桥给弟弟写信,说你买地不要超过200亩,要给百姓留一些
: 这不过是一个县令而已,还是一个比较有良心的县令,都能买好几百亩地,别说那些大官了
--
FROM 111.199.184.*
不一定是自己买的,像范进那样有了功名就有人送田地了。当时商人不能科举,投靠这些科举新人是最有效的投资。
【 在 libro (简简单单) 的大作中提到: 】
: 买地的还是有良心的。
: 很多恶劣的读书人是钻制度漏洞,先是到处招收投效的农户,然后再把投效的农户的土地真的当成自己的土地。
: 因为在官方的统计口径中,这些投效读书人的农民的田地就是这帮读书人的私产。
: ...................
--
修改:bhima FROM 139.205.194.*
FROM 139.205.194.*
当时好像远未到这种程度
随便来个人,都可以随便捏农民军
崇祯初年,形势一片大好;后来呢,形势不好,也没人敢提这种建议啊,找死不是?
【 在 officercat 的大作中提到: 】
: 连历朝历代百试不爽的买官捐官卷功名的路子好像也没怎么走?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FROM 111.33.237.*
科举不用交税,投靠了少纳税,很容易算清楚这笔账
【 在 bhima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一定是自己买的,像范进那样有了功名就有人送田地了。当时商人不能科举,投靠这些科举新人是最有效的投资。
--
FROM 114.249.58.*
还不仅仅是少纳税,平时各种官吏的敲诈也可以躲过。
【 在 jiang2000 (委员长|胖了胖了) 的大作中提到: 】
: 科举不用交税,投靠了少纳税,很容易算清楚这笔账
--
FROM 110.18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