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宋朝很厉害,但是运气不好,开国到灭亡,没休息过一天
现在不是常说,战报会撒谎,战线不会
(五)瀛洲围城战
景德元年九月,辽军开始了宋辽战争中最后一次大规模入侵。十月丙戌,辽军围攻瀛州城不下。宋会要辑稿和长编记到:
「北面上言:虏众急攻瀛州oooooo虏为城兵所杀者三万余人,伤者倍之,围遂解」
「北面部署奏:契丹自瀛州遁去,其众犹二十万」
这次也不例外,宋方史料又一次直接引用了前方官员的一面之词,这通说辞中宣称辽军在瀛洲城下达30万之众,而且在攻城战中死伤达三分之一强!
且不说总数30万这个骇人听闻的数字,攻城伤亡达到三分之一已经很不可思议了,瀛州并非什么必占之地,辽军也向来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从来都是:
「所过郡邑,攻不能下者,则俘取村墅子女,纵火大掠,辇金帛而去」
集中兵力野战歼灭宋军有生力量才是辽军一贯的打法。更不用说辽军攻城一贯驱赶敌国平民为肉盾先行:
「驱掠老幼,运土木填壕堑;攻城之际,必使先登,矢石檑木并下,止伤老幼」
所以辽军根本不可能为攻击一个固定据点付出三分之一伤亡的代价。
而观后续辽军的攻势,兵锋依旧犀利,一路败天雄、破德清,主力直驱澶州城下,毫无大败之后的疲弱之象。反观宋军却龟缩不出,哪里有重创敌人的迹象?
「当时守城不敢出,敌兵堂堂直抵澶渊,几至渡河,为京师患」
「伏起断其后,天雄兵不能进退oooooo天雄兵复得还,存者什三四。敌遂陷德清。知军、尚食使张旦及其子三班借职利涉、虎翼都虞候胡福等十四人并死之。契丹既陷德清,是日,率觽抵澶州北,直犯大阵,围合三面」
「庚午,攻破德清军。壬申,(辽圣宗)次澶渊」
稍后在澶州北城下的最后决战中,据宋史和武经总要都称辽军主力不过是数万之数:
「李继隆分为驾前东西面都排阵使,军于北门外。辽骑数万骤至城下」
「李继隆为驾前排阵使,赴澶州,陈兵城北ooooo戎马数万来犯」
这和宋军北面部署报称的数字差距甚远。由此可见,先前北面部署奏报的辽军达30万众,死伤达三分之一强,完全是前方将官夸大其词谎报军功。
https://tieba.baidu.com/p/3426664210
至于谁是应约,辽史王继忠传,“二十二年,宋使来聘,遗继忠弧矢、鞭策及求和劄子,有曰:“自临大位,爱养黎元。岂欲穷兵,惟思息战。每敕边事,严谕守臣。至于北界人民,不令小有侵扰,众所具悉,尔亦备知。向以知雄州何承矩已布此恳,自后杳无所闻。汝可密言,如许通和,即当别使往请。”诏继忠与宋使相见,仍许讲和。”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善补性懦,守静。凡征讨,惮攻战,急还,以故战多不利。年七十四卒……你是说这个货么?应约,王继忠一个降辽的贰臣,怎么回事还用说么?倒是耶律善补干啥都不行,唯独他掌握和谈大势,真宗与王继忠接触在前,善补报告宋有意和谈在后,不难知道咋回事吧?辽军在之前号称三十多万,一路下来就算击破击退也有损失,瀛州吃了大亏,算下来减员十多万了,王超那是三路帅,边军主力,没损失多少,又有前述加强,真宗带来禁军主力,勤王之师四面云集,到底谁该哭啊?辽军不顾边军主力,不顾深入辽境的宋军,直趋黄河,是要斩首真宗么?真宗开始迟疑,怯战,准备迁都,其实很多是不了解前线情况,王超保存实力,其实也有道理,你绕开定州大阵,其实是战略上走不远的,为啥要上赶着去敌人的预设战场,一个小小的瀛州都攻不下,短时间伤亡数万,有啥可怕的?真宗开始是真不知道也不信这些,只是看着辽军一路到了河边以为挡了挡不住,进入辽境的两支部队也没起到牵制作用,以为是全军覆没了,同理,以为边军是不是也打残了?所以挡不住。以至于到了澶州有头一天还不敢过河到北城,不过靠前指挥是有好处,起码很快知道了,两只宋军凯旋已经到了敌后,王超这老小子兵力没有啥损失,会同一些他镇部队也有十多万,这才过了河,后面才有登城受拜,数十万宋军欢呼万岁声震数十里,敌“震怖”的事儿。形势到了这个份上,辽军其实是没法打了。
--
FROM 220.194.45.*
拿着洋人的洋枪洋炮洋械剿发匪,还有哪个朝代运气这么“不好”
【 在 bravestorm 的大作中提到: 】
: 清才是运气不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
FROM 220.194.45.*
大清高贵到提都提不得了?
【 在 realma 的大作中提到: 】
: 宋也能跟清比了?清朝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
FROM 220.194.45.*
您老人家在这跟我玩辩证法呢,还要东拉西扯。
您老就看看宋人自己的看法,
尹洙:
“国家自雍熙、端拱之后,迄于澶渊之盟,未尝得志于北虏。”
“顷尝以百万众驻赵魏,讫敌退,莫敢抗。世多咎其不战,然我众负城,有内顾心,战不必胜,不胜则事亟矣,故不战未尝咎也。”
富弼:
“今河朔……三十万兵,非如景徳年闭门自守,皆使出而接战也,当时城守不敢出,所以寇兵堂堂直抵澶渊,几至渡河为京师患……顷年大兵悉屯定州,然闭门不使出战者,盖恐一败涂地则无以救援,且防中渡之变也。”
“洎真宗即位,惩?师之衂,遂下诏边臣,寇至,但令坚壁清野,不许出兵。纵不得巳出兵,只许依城布阵,又临阵不许相杀。贼知我不敢出战,于是坚壁之下不顾而进,一犯大名,一犯澶渊,是故虽无?师之失,而有长驱之患。真宗再驾河朔,幸而讲和,不然事未可知也。”
叶适:
“契丹自岐沟以來,无岁不得志,大名、澶渊之役,大将拥兵闭城而不敢出,契丹鼓兵行入无人之境。达兰第偶死耳,其约和,金币之力耳。”
“景德初,复幸澶渊,幸而迄成和议,不然用当日之规画而欲久与相较,犯阙之危不俟靖康而后见矣。”
PS,您老的典故是否该投桃报李一下了?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辽兵没咋损,那反过来,宋兵也没啥损啊
: 其实这是林总最喜欢的打法了,正面吸引敌人,两翼包抄后路
: 如果宋真宗有林总的决断,辽兵肯定回不去了
--
FROM 220.194.45.*
您老人家能否动动脑子,太宗两次伐辽损兵折将,攻守之势早已逆转,转为辽军南侵已经几十年了。杨延昭一个师级干部表表抗辽的雄心壮志根本进不了宋廷的议事层。不论尹洙 富弼都是对整饬河北防务发表意见当然更接近实际,您老以为再搞大内宣?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文人反战不是很正常的
: 反正历史是文人写的
: 当时杨延昭为首的边关将领,都说要趁势伐辽,收复燕云呢
: ...................
--
FROM 220.194.45.*
《辽史·兵制》:“其打草谷家丁,各衣甲持兵,旋团为队,必先砍伐园林,然后驱掠老幼,连大木填壕堑,攻城之际,必使先登,矢石檑木并下,止伤老幼。”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都不是选取史料的问题了,辽军入寇是集结30万众,几经战斗,又不是都死在瀛州城下?所谓趋使敌国平民,记载在哪里?平民上阵,怕死乱逃,反而会影响战斗力,扰乱阵型,不是什么制敌良策,即便平民,难道宋军是傻子,不知道自己杀伤的是谁?何况,史载澶州城上光箭羽就有十数万,这不是辽军奋力猛攻不克,难道是辽军演戏?辽军奋力尚且攻不下万余人据守的瀛州有何疑问?为何面对更加城高池深的澶州,面对十几万禁军主力和不断聚集的请勤王之师,会更有胜算?如果没有胜算,还不是无法攻破当面之敌,后面又有重兵威胁么?打不赢已不是问题,问题是跑不跑得了,是否能全身而退了……倾国之兵,鏖兵数月,损兵折将,只是说全身而退,这能比达成战略促和任务好么?
: 至于一个叛臣,反而主导和议,主上都不知道先行接洽,这个鬼才信啊……
--
FROM 220.194.45.*
您老又东拉西扯了,找富弼奏折原文读一下看人家写的啥意思
北宋澶州不是保卫战?北宋没于谦但有寇准,您老知道英宗是咋回来的吗?就铁口直断不和了?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文人反战不是很正常的
: 就像抗战之初,很多人鼓吹亡国论一样
: 哪有那么夸张啊
: ...................
--
FROM 220.194.45.*
要不这段出具一下史料原文拜读一下?
神宗哲宗深恨还形象点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仁宗还深恨先帝没胆色,当时没解决契丹呢……每个人说话都有选择……
--
FROM 220.194.45.*
宋军一直是主动进攻一方……,我去,你倒是列一下雍熙北伐后宋军有啥主动进攻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事实上宋军一直是主动进攻的一方,主动挑起要恢复旧土的,辽军这次倾国而来也是当年真宗早有布置要再次伐辽的背景下的,而且后来辽军还未行动真宗就有了情报,知道要来,个中缘由很是耐人寻味。后面辽圣宗装作不知道要和谈,一有和谈契机马上宋朝叛臣报告已经接触了……一个叛臣私自接触在前,皇帝知道在后?真是和平先锋啊,很是有趣。
--
修改:karin FROM 220.194.45.*
FROM 220.194.45.*
您老再动动脑瓜子,土木堡是主动进攻受挫,对照宋朝高梁河雍熙北伐失败。不管是瓦剌还是辽都有波趁势南下,明白了么……
您老人家知道英宗咋回来的么,就这瞎逼逼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不说损兵折将的?
: 能有土木堡损的多?
: 还不是真宗太次了,要是和朱祁钰一样,那就没有澶渊之盟了
--
FROM 220.19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