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宋朝很厉害,但是运气不好,开国到灭亡,没休息过一天
起码辽国皇帝已经从辽宁来到河北了,真宗不还在开封没迈开腿么
扯着嗓子喊讨伐前,看清楚上面截图里帝虑生事边陲,无得轻议深入。
你口中的“讨伐”最终不就去了趟黄河边上嘛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辽军尚未入寇,亲征不是去讨伐那是要干啥?防备叫讨伐么?难道是军事演习恐吓?那年头没这个说法也,前期布置也完全不是去防御。最后,辽军南下时,真宗还在说这出兵的日子本来是计划我们我打你的……你完全不顾逻辑,找些本质上是廷议中有反对意见劝谏的内容,其实还是证明计划过啊……
--
FROM 223.72.58.*
城头上架置床子弩防御有啥不合理的,你先搞清楚抛物线轨迹吧,再扯别的吧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算了。根本就是在城外列阵,其实城防年久失修,直到景德年才作修葺,未到十月因故停工,李继隆等帅军到达是十月二十日,因北城域狭,诸将皆云不宜驻大军,才陈兵于北城外。因此根本不可能从城墙上发箭,那射程虽远,但连宋军营阵都飞不过,何谈去伤窥探之敌?
--
FROM 223.72.58.*
别脑补了,进攻方当然握有选择和战的主动权,
你倒是很会说话,换个说法部署的防线跟纸糊的一样让敌军深入600里突入到黄河渡口,准备上演京师保卫战?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辽军深入未必是坏事,抢先进攻是着急以战促和,你贴的视频也提这个了,还说20万对90万陷入被动,深入600里打了一路一个像样的城池都没打下来……我本来也说准备计划呢,现实和计划有啥矛盾?
--
FROM 223.72.58.*
部署的防御就是各自龟缩自保,任由辽军在宋境内奔冲?反正是在宋境内掳掠破坏,宋朝官家肉疼。既然知道辽孤军深入,可宋军连像样的骚扰尾随都没有。合围啥呀,王超的定镇军团,真宗就没叫过来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自己发的视频脑补?纸糊的?万余人据守的瀛州猛攻十几天都拿不下,辽军更是纸糊的?一座像样的城池都没拿下,置身后重兵不顾,孤军深入,又被当面之敌形成优势合围之势,你觉得是辽军优势,那我也无话可说,你自己贴的打你自己脸。
--
FROM 223.72.58.*
先查一下床子弩的射程吧,别告诉我宋军布的是一字长蛇阵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自己148楼都承认李继隆……军于北门外……陈兵城北,却又拿这个视频节目中说城外无人说事儿,你这不是自矛盾?或者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啥,仅凭抬杠的意图来找所谓资料?
: 床弩在城上当然可以,但是宋军毁车为营,列阵城北,这距离你有常识么?城头的床弩射程就算远也飞不过宋军营阵啊,辽军也是远远窥探而不是冲阵。你说城头发箭这不是扯么?
--
FROM 223.72.58.*
结合辽方的记载,除了瀛州不克之外,宋方的大捷挫败都带膨风,还全歼偏师呢,辽方一个字都没提。至于反攻辽境牵制,也别太当真,“时魏能逗挠,退保城堡,众皆愤悱,责让能,凝独默然。或问之,凝曰:“能粗材险愎,既不为诸君所容,吾复切言之,使其心不自安,非计也”“,连迟滞骚扰辽军都很难做到,辽军南突还有啥想不到的。至于王超,宋廷都不是认为他畏敌避战,都怕他当杜重威第二了。
还有和议刚达成,就有大臣建议花钱赎回被辽军掳走的数十万百姓了,谁占便宜谁吃亏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哪里任由了,辽军到处碰壁,大冬天在野外,破坏地球?杀百姓泄愤?是你自己贴的视频胡扯吧?20万打90万……
: 你反复攻击王超,他确实止御敌不敢出击,辽人攻宋阵不利,即转战它地,王超不闻,任由辽军东去。但当时三帅部属8万,加上节制的部分边军,也不过十万,面对30多万辽军,敢于背唐河结阵,力战,挫败辽军攻势,已属不易。如果离开预设阵地,贸然出击,未必是合理和有利的。王钦若就是例子。
: 辽军东去后,到达瀛州前后,宋已经廷议决定:镇州南广锐军及南州军各番号诸强营分兵屯驻本地,余下皆赴定州一线,诏并州副都部署雷有终,统太原兵东援河北,集中精锐与辽主力决战。另,谕张凝、田敏、魏能诸将选威虏军、保州、北平寨等地精兵按原计划出河北攻辽易州;山西方面以府、麟州等出兵攻朔、云州。说明,真宗朝廷也认为定州大阵那十来万人不足以去出击追击辽军,起码不稳妥。所以诏令加强,同时战略也有误判,没有预计到辽军会孤师深入,以为即便是瀛州附近交战,等加强定州主力后,同时深入攻辽两支部有了战果会导致辽军主力回师,此前并州一路辽军偏师一路连续惨败几乎被歼,辽军侧翼攻势已经瓦解,主力无果而回的话士气低落,正好加强了的定州边军主力可以痛加追击,赢得全胜。这虽然事后被证明是战略误判,但当时并非不合理,而且朝廷如此判断,又怎能苛责王超?
: ...................
--
FROM 223.72.58.*
辽方的记载宋军列阵在城隍间,背靠城墙,前有护城河,城上突施冷箭也可能啊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宋军阵型你没有任何依据,阵图军事机密,根本不见任何史料。宋军在澶州北城是三面驻守,是营阵(驻军在城外)不只是列队。即便列队,也不会出现远远勘察城外阵型地形时,床弩能在城墙上射到。根据史料,为防范契丹骑兵冲击,宋军往往是结“厚阵”……
: 近代战列舰的大炮也不过10里的射程,还要有通讯指挥调整射程方向,床弩能射击多远只是估算,颇有争议,多是500-1500米之间(早有专业论文认为绝不可能超过1000米),人家做视距侦查,只是远远的看宋军城外阵型,肯定认为距离城外宋军都是安全的,哪轮得到营阵之后的城墙上做超视距攻击?你脑洞太大了。你贴的视频,是违反史料记载,说城外空无一人,起码逻辑上算是合理,只是没高清事实。你硬说宋军在城外布阵也可以城头发箭击毙远距离侦查阵型的辽军,纯属不顾常识,毫无逻辑。
--
修改:karin FROM 223.72.58.*
FROM 223.72.58.*
辽史有自己的史料来源,不是把宋方有关辽的记录copy一份那么简单。还是套用现在流行的话,战报会撒谎,战线不会撒谎,宋军山西方向没越过朔州,河北方向没越过易州。如果互相偷家就这的话,辽军当然不会顾忌,连续冲破两道防御,继续奔冲深入宋腹地。辽国主动投奔宋朝的人头数,辽国深入宋境内的一次掳掠就回本了。宋朝也算明白账呢,让辽军南下白吃白住来旅游,还不如每年给三十万打发走划算。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怎知辽人不提?这些史料哪个不是汉人,蒙古人用汉字写的?怎么分来源是辽是宋?史载并州方向辽军每战皆败,与岢岚军草川城两战皆败,人马尽丧,仅数十骑得脱,火山军在朔州“杀戮甚重,获马牛羊、铠甲数万计。”……王超的情况前面早分析了,并没有否认受到指责,但并未深究,战后还出镇天雄军,颇受倚重,死后封鲁国公,即便是封常清之类当时就杀了的也有史家认为不是人家过错,战争的走势分析,王超最多是侦知辽军绕过瀛州直抵冀贝大名时,也就是十月底,行动反应相对迟缓而已。至于宋要赎回百姓,辽叛逃内附的百姓没有么?咸平三年,契丹应州节度使萧锡刺弟肯头、虫哥等率众归宋,幽州衙校马琼照、朔州衙校韩贡举族来归;咸平四年,契丹梁王耶律隆庆下内四友班首兼北宫都博田风容等来降;咸平五年,于越耶律休哥原部下大林寨使王昭敏等归宋,契丹大将萧继远下属刘澄、张密等降;咸平六年,契丹奚王知客阳勍、平州牙校韩守荣等举族来朝。景德元年,频繁归朝者更是数不胜数。辽一直在人口方面吃亏,叛逃频繁有苦难言,而且辽的人口不如宋的十分之一,迫切希望裹挟些人口,认为重要,宋则九牛一毛,以这个论胜败是不是有些儿戏?而且,即便辽军认为自己没吃亏,也跟澶渊之下战局谁更被动,没有必然关系。
--
FROM 223.72.58.*
澶州在梁唐对峙时期,就是双方激烈争夺的地方。郭威屯大军渡河正在此屯扎,而后发动的兵变,咋会没有城池
宋军对待辽军一直是婴城自固的防守,背靠城墙依托护城河,这不很正常,这也是辽方的记录。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前文已说了,澶州北城修筑并未完成,是否有完备的城隍和护城河,你可有资料?大军刚到就认定不足屯军,事实上也记载屯于城北,护城河到城墙才多远,够营阵用么?前面也给了史料,是在城外设伏,敌人骤至,综合看根本不可能是城上发箭。而且,辽军只是侦查虚实就遭突袭而失败,后真宗驾临,山呼万岁,敌摄于声势又远退数里,根本没再有机会掌握战场,即便其记载有矛盾也属正常,宋军始终掌握澶州外围,对自己的布置记载更加可靠。
--
FROM 223.72.58.*
你知道是黄河渡口,还觉得不是要地么,而且州府所在之地会让城防”年久失修“?其实咸平二年真宗北巡就曾驻跸澶州,之前太宗出征北汉时也驻跸过澶州。辽史的萧达揽传的记载就是宋军驻城隍间,萧勘察地形中箭。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跟史料不符,本来五代梁唐时期时期距离澶渊之盟已近百年了,澶州本为黄河渡口,横跨黄河,分南北二城,因非战地(至少宋代以来不是),所以城防早已年久失修,直到景德年才作修葺,至十月尚未完工。并非没有城池,因北城域狭,以城墙不固,才陈兵于北城外,毁车为营,扼要之处分伏重弓劲弩,这样的布置还被史书做为李继隆知兵善阵来称赞。临时出城列阵迎战,和在城外布置营阵根本也不是同一概念。史载,“文质出兵扦禦,其部以连弩射杀挞览”。明确是出击的士兵射杀,而非城上守军。长编也说:“(契丹)是日,率众抵澶州北,直犯大阵,围合三面,轻骑由西北隅突进。李继隆等整军成列以御之,分伏劲弩,控扼要害。其统军顺国王挞览,有机勇,所将皆精锐,方为先锋,异其旗帜,躬出督战。威虎军头张瑰守床子弩,弩潜发,挞览中额陨,其徒数十百辈竞前舆曳至寨,是夜,挞览死。敌大挫衄,退却不敢动,但时遣轻骑来觇王师。瑰,寿光人也。”
: 所有记载无一确写是城墙上发箭(未提及),而很多是明确是阵战击毙萧达凛。你网文看多了,形成了误解也情有可原,再三狡辩就没意思了。
--
FROM 220.19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