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宋朝很厉害,但是运气不好,开国到灭亡,没休息过一天
赞同 要是放在现在 国家分为那么多势力 估计分分钟钟亡国
【 在 maxwell2018 的大作中提到: 】
: 宋朝运气不好,开国就门户大开,没有幽云十六州。
: 熬死了西夏北汉,来了个辽国,熬死了辽国,来个金国,熬死了金国,来个元朝,。
: 这辽金元,如果任何一个放到汉唐明清这类牛朝,他们都顶不住。尤其最后的元朝,估计3个唐太宗,10个刘邦都顶不住
--
FROM 124.65.8.*
顺序反了,熬死了北汉,和辽谈和了,和西夏又开战了
【 在 maxwell2018 的大作中提到: 】
: 宋朝运气不好,开国就门户大开,没有幽云十六州。
: 熬死了西夏北汉,来了个辽国,熬死了辽国,来个金国,熬死了金国,来个元朝,。
: 这辽金元,如果任何一个放到汉唐明清这类牛朝,他们都顶不住。尤其最后的元朝,估计3个唐太宗,10个刘邦都顶不住
: ...................
--
FROM 106.37.112.*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是这么算的,议和后宋并没有省钱,养着百万禁军一天不敢耽误,全国养兵之费占岁入5/6,积贫积弱是指这个,不是那三五十万岁币。
因为养着兵,才有议和的资本,否则人家不平推了?
--
FROM 120.219.119.*
所以议和那点岁币不是主要问题,是战略态势恶劣的情况没有改变,具体说就是首都无险可守,需要养重兵防范,而养兵如果不用兵,必然废驰,废驰也就是质量不行就要用数量弥补,这样越养越多越养越废物,钱越花越多,所谓积贫积弱就是这么来的。养了百来年的钱,足够是穷兵黩武的标准了,这些钱,或者这样标准花钱,花个十年用兵,辽的体量也撑不住了。
【 在 maxwell2018 的大作中提到: 】
:
: 因为养着兵,才有议和的资本,否则人家不平推了?
--
FROM 124.64.22.*
虽然澶州有备萧达揽被狙后辽军气沮,但是宋方也顾忌辽军仍然可以凭借机动和野战优势,另在宋境内寻找攻袭防备薄弱处,而且王超的军队并没赶来会合,所谓围歼辽军宋廷也不敢奢求。辽军补给还是以抄掠为主,既然辽军能从薄弱处突破南下自然也可能从宋方防御空隙中北逃。
关于王继忠的事,看辽史王继忠传,
宋以继忠先朝旧臣,每遣使,必有附赐,圣宗许受之。
二十二年,宋使来聘,遣继忠弧矢、鞭策及求和札子,有曰:“自临大位,爱养黎元。岂欲穷兵,惟思息战。每敕边事,严谕守臣。至于北界人民,不令小有侵扰,众所具悉,尔亦备知。向以知雄州何承矩已布此恳,自后杳无所闻。汝可密言,如许通和,即当别使往请。“
还有长编,也隐晦提到
先是,王繼忠得上手詔,即具奏附石普以聞,言契丹已領兵攻圍瀛州,蓋關南乃其舊疆,恐難固守,乞早遣使議和好。丙午,上覽其奏,謂輔臣曰:「瀛州素有備,非所憂也。欲先遣使,固亦無損。」乃復賜繼忠手詔,許焉。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承认角度不同就好。早就承认辽军避实击虚,绕过三边,绕过冀州贝州洺州,绕过大名了,这自然是有利有弊,之所以人家不防,是这样其实并不稳妥,孤军深入,兵家大忌,不难对付。事实上,澶州短时间内聚集起了超过辽军的兵力,已经变虚为实了。辽军穿插深入并没有导致宋军放线崩溃,前面也遇到了劲敌,而无法再进。去北境千里,给养断绝,耗也不能耗了,不能胜不能进不能耗,这不是被动么?那你绕过的这些不都不再是废子,成了断你归路,要围歼你的好棋了么?
: 宋史及长编确实承认真宗早就接到辽议和的提议,只是真宗怀疑诚意和时机并未采取实质行动,而是积极布置战争。但所谓何承矩,则宋史及长编都没有记载,辽史记载也不太合乎逻辑,何前一年就已经入京为官(当年王继忠才被俘投降)“进领英州团练使。真宗谓宰相曰:“承矩读书好名,以才能自许,宜择善地处之。”冬,出知澶州”。也就是第二年也就是澶渊之盟这一年10月才到澶州为官,怎么可能在知雄州的时候和王继忠议和(已不再知雄州了)?而宋史记载:王继忠遣小校李兴等四人持他的信箭至莫州见部署石普,则比较合乎逻辑。而且信件内容都详细记载了,“北朝以臣早事宫廷,尝荷边寄,被以殊宠,列于诸臣。臣尝念昔岁面辞,亲奉德音,唯以息民止戈为事。况北朝钦闻圣德,愿修旧好。必冀睿慈,俯从愚瞽。”真宗之前都以为继忠战死,已赠大同军节度,优予抚恤,及四子得官,这才第一次知道王继忠没死。但史载“继忠欲朝廷先遣使,上未许。”,有大臣劝谏“近岁契丹归款者,皆言国中畏陛下神武,本朝雄富,常惧一旦举兵复幽州,故深入为寇。今既兵锋屡挫,又耻于自退,故因继忠以请,谅亦非妄。”认为辽和谈确不得已,应该有诚意。真宗依旧拒绝说:“卿等所言,但知其一,未知其二。彼以无成请盟,固其宜也。然得请之后,必有邀求。若屈己安民,特遣使命,遗之货财,斯可也。所虑者,关南之地曾属彼方,以是为辞,则必须绝议,朕当治兵誓觽,躬行讨击耳。”“非怀之以至德,威之以大兵,则犷悍之性,岂能柔服?”相比之下,记载翔实,不是辽史春秋笔法可比。
--
FROM 223.72.58.*
辽军都看到宋方防御前来勘查了,怎么伏啊,只能是隐蔽处射出的
当时宋廷以德清军城防不修,可是诏令军民撤往澶州的,早就计划在澶州挡住辽军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潜发跟阵战有何矛盾,防御守卫阵型怎么不能扼要之处分伏弓努?预伏的地方发射就是潜发啊。伏就是预先隐蔽啊,正好对应潜。
: 你也说之前三边、贝州冀州洺州、天雄,德清,三条线布置了重兵,没想到敌能长驱至此也属自然。预想的最坏情况不过兵锋到达大名、德清,即便之前的都被击溃歼灭,但这段时间,已经足够京师禁军和勤王部队调集了。这种战略预估不正常么?不管是否估计准确,确实史料记载,至当年十月尚未修葺完工,大军到时北城域狭,城墙不固,不宜驻守大军,所以布置营阵于城北啊。你说这些史料是瞎说,有何依据?
--
修改:karin FROM 223.72.58.*
FROM 223.72.58.*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所以议和那点岁币不是主要问题,是战略态势恶劣的情况没有改变,具体说就是首都无险可守,需要养重兵防范,而养兵如果不用兵,必然废驰,废驰也就是质量不行就要用数量弥补,这样越养越多越养越废物,钱越花越多,所谓积贫积弱就是这么来的。养了百来年的钱,足够是穷兵黩武的标准了,这些钱,或者这样标准花钱,花个十年用兵,辽的体量也撑不住了。
有道理
--
FROM 120.219.119.*
说明不早点干死对手,自己迟早要被别人给灭了
【 在 maxwell2018 的大作中提到: 】
: 宋朝运气不好,开国就门户大开,没有幽云十六州。
: 熬死了西夏北汉,来了个辽国,熬死了辽国,来个金国,熬死了金国,来个元朝,。
: 这辽金元,如果任何一个放到汉唐明清这类牛朝,他们都顶不住。尤其最后的元朝,估计3个唐太宗,10个刘邦都顶不住
--
FROM 221.223.99.*
前文都已分析了,辽军深入五六百里,且后方不稳,补给断绝,再行机动深入已经无力了,也更过弄险,切前路被黄河北流所阻,宋军不遗余力破冰,集结水师,贸然过河,恐怕更陷被动,过河后去山东有东流阻挡,去汴京也有济水阻挡,宋军当面至少二十多万,尾随的话,转圜余地也不大,总之进一步弄险显然并非上策。至于北逃,不走要道避开拦截,则转运艰难,要道则宋军方便阻击,阻截,要逃就不能战,这是基本原则,因为即便能击破,耽搁了时日,被人家四面围上来,战略上也是败了。况且,一无所获,北逃,士气更加受打击,稍有不慎,就会成了溃逃,如果主力受损,人家岂不是顺理成章的长驱幽燕?辽军所恃不过军威,汉地若不存,更没资本与宋对抗了。
王继忠前面说的明白,是辽国和议的管道,但真宗直到亲征前都不允议和。后面遣使开始就是曹利用,但被天雄军留置,直至驾幸澶州,才又派其前去,之前并没有应允议和。宋史长编记载更为翔实。
【 在 karin 的大作中提到: 】
: 虽然澶州有备萧达揽被狙后辽军气沮,但是宋方也顾忌辽军仍然可以凭借机动和野战优势,另在宋境内寻找攻袭防备薄弱处,而且王超的军队并没赶来会合,所谓围歼辽军宋廷也不敢奢求。辽军补给还是以抄掠为主,既然辽军能从薄弱处突破南下自然也可能从宋方防御空隙中北逃。
: 关于王继忠的事,看辽史王继忠传,
: 宋以继忠先朝旧臣,每遣使,必有附赐,圣宗许受之。
: ...................
--
FROM 114.254.1.*
勘察就不能伏了?远远看一眼怎么就能让敌方布置无效了?德清军之前就悉入援大名,召集大军进入澶州一线,和城北域狭,城外布置营阵,有啥矛盾?
【 在 karin 的大作中提到: 】
: 辽军都看到宋方防御前来勘查了,怎么伏啊,只能是隐蔽处射出的
: 当时宋廷以德清军城防不修,可是诏令军民撤往澶州的,早就计划在澶州挡住辽军
--
FROM 114.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