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中国普通百姓什么时候普遍用上瓷器的?
如果民用级别的瓷器装饰还这么繁复,说明还属于上层阶级的用具,相当于现在的奢侈品。普通百姓级别使用的器物,应该是实用价值大于装饰价值的
【 在 bhima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种就是拍脑袋的洋奴思路。烧制质量不高的瓷器并不是很贵,长沙窑也是在岳州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即使是外销瓷也是属于民用而不都是宫廷使用的。在唐代长沙窑的瓷器中,铭文题记开始出现,在这些瓷器中有器物名称有为产品做宣传的相关赞语诗歌等,而其中诗歌铭文最多。在长沙窑的器皿上其诗歌铭文大都是题写在喇叭口棱边流式壶的流部下,少部分写在双耳罐腹部、碟心和枕面之上。这些诗句通俗易懂,很少引用典故,大部分源于民间流传的古诗与谚语。其实不仅是诗歌,包括书法也由此民间化掌握它不再是皇宫贵族及文化精英所具有的特权。在陶瓷器皿上的诗文与绘画出自于工匠之手,提供给普通百姓使用,这就使得文字与书法也走向平民化了。
--
FROM 203.220.122.*
我不懂瓷器,只是从简单的经济原理分析呵。瓷器的装饰美化虽然可以流水线批量作业,但也是有成本的,会加到终端价格中去,如果是日常消耗性用品,对价格就比较敏感。和瓷器烧制成本累加,如果瓷器本身价格高昂,装饰的人工加入总价中不明显,才会使得装饰性瓷器成为当时瓷器的主流。近现代平民广泛使用的日常瓷器,都是没有任何装饰或者简单装饰,根本原因不是极简审美,而是瓷器价格的低廉,美化装饰增加的成本在总成本中比例就增加了。就像以前的家具都是奔着用一辈子甚至分家还传给子孙的,装饰就会繁复,而现代最流行的则是宜家的快餐风
【 在 bhima 的大作中提到: 】
: 既然有铭文的,当然就有没有铭文的,这不是很清楚的道理么?而且烧制的难度肯定后者比前者低。最早的釉下彩就是这时期产生的。再说民间铭文就需要很高级么?春节家家贴的福字是不是只有地主阶级才会用的?唐诗三百首的竹枝词可是民间创造的结果。
--
FROM 203.2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