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殉葬的恢复和清代对贞洁烈妇的旌表
经常有人说人殉是朱元璋恢复的,但是辽金元却一直有殉葬传承。
人殉这一陋俗在中原地区被明朝再次禁止后,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一习俗仍在流传。努尔哈赤建国时,散居在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族,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迅速转变,但文化转变的却很慢。
男子死,则必有一妾殉,当殉者,即于生前定之,不容辞、不容僭也。当殉不哭,艳妆而坐于炕上,主妇率其下拜而享之。及时,以弓扣环而陨。倘不肯殉,则群起而缢之矣。——《绝域纪略》
顺治十年,还专门颁布了《旌表宗室节孝贞烈例》,鼓励满族宗室起表率作用。
觉罗内有节孝者,给银三十两、缎一收。有贞烈者(殉葬者),给羊酒纸张,内院撰文,遣官致祭。——《清世祖章皇帝实录》
满清继续发展贞洁观,极力赞扬主动殉葬者,殉葬者自己会得到溢美的封谥,其家属也会得到荫蔽,以表彰殉葬者对主人的忠心。其实这种做法,为得只是控制人的思想,使人忠心与皇室。
明清时代的牌坊种类,更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有专门论文写过江南牌坊兴盛地区某地牌坊,明代有科举牌坊,忠臣孝子牌坊,贞洁烈女牌坊只占一成左右。
而清代的牌坊,则几乎全是贞洁烈女牌坊,全是鼓励女人在夫死守寡或者洵节的牌坊,而且档次节节升高,原来守寡培养出了出息孩子可能就能树个牌坊,后来殉葬死的不够惨烈都没办法树牌坊。
当然,这时候就不是大清殉葬风气影响咯,这时候就变成汉族糟粕,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了。
全然忘了大清对这些事情的鼓励。
--
FROM 180.111.250.*
我列举了,清代对贞洁烈女的尊捧是史无前例的,从宗室开始以身作则有物质奖励。普通老百姓虽然没有物质奖励,但在以前中进士甚至三代五尚书之类家庭才能获得的牌坊,靠女人洵节就可以得到。
这个鼓励性质不亚于鼓励科举。
【 在 Braun 的大作中提到: 】
: 明清时期的立牌坊旌表孝义都是荣誉性质的,
: 对孝子和贞妇极少有物质奖励。
: 跟汉魏时期的举孝廉制度有很大的不一样。
: ...................
--
FROM 180.111.250.*
据董家遵对《古今图书集成》中的资料的统计,由周至五代有记载的贞节烈女仅 92 人,宋代倍增至 152 人,元代倍增至 359 人,明代三百年间则井喷般地猛增,贞节烈女的人数达到空前的 27141 人。3 按照郭松义的研究,比起清代来,明代的27141 人只能算作「小巫见大巫」。清代受到旌表的贞节烈妇竟然高达 100 万人,妇女获得旌表成为一种宗教性风潮
礼教杀人,殉葬的巅峰,其实还是大清朝。
【 在 Braun 的大作中提到: 】
: 牌坊也就是跟现在的奖状一样。
: 靠牌坊拿不了奖金,也拿不了官位。
:
: ...................
--
FROM 180.111.250.*
这可不仅仅是荣誉,也是物质奖励,要不怎么会有吃绝户的说法。
要不然怎么清代对前代,会有百万级别数量的差距
【 在 Braun 的大作中提到: 】
: 牌坊也就是跟现在的奖状一样。
: 靠牌坊拿不了奖金,也拿不了官位。
:
: ...................
--
FROM 180.111.250.*
对,我只是在特快给人解释了下这个传承,结果很多人就认为只有明朝有人殉,其他朝代没有,特别是清代也没有。
特么的贞洁烈妇不是人殉是什么?
【 在 kingbor 的大作中提到: 】
: 辽金元清本就是蒙昧野蛮文化残余很多的政权,跟其他边地文化一样。现在经过文化普及教育,这些民族的后裔自然都不会这么做了。老...
--
FROM 180.111.250.*
守寡在明代可以立牌坊的,在清代就不够标准了。殉葬的不够出彩,都没办法立牌坊。
大清想拿个贞节牌坊,太卷了啊。
【 在 taimur 的大作中提到: 】
: 贞洁守寡也可以,谁说非得殉葬
--
FROM 180.111.250.*
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属于政治斗争被殉葬,女真殉葬惯例,是下人和小妾殉葬,正妃很少被殉葬的。
后来济尔哈朗,阿济格,多尔衮死的时候,都有大批人殉葬
顺治贤妃董鄂妃死的时候,也殉葬了30多个宫女太监。
顺治死的时候,也安排了贞妃董鄂氏和侍卫傅达理殉葬
【 在 newborn2022 的大作中提到: 】
: 多尔衮的妈妈
--
FROM 112.2.4.*
康熙的严禁,也只是刹住了皇室鼓励殉葬的歪风。
全国性的夫死妻殉愈演愈烈。
清代有名有姓的贞女烈妇多达百万人级别。
贞女是指夫死妻守节,
烈妇一般指夫死妻殉葬。
也说明了这大清全国鼓励的夫死妻殉金人旧制并没有被禁止。
【 在 MarcoPolo 的大作中提到: 】
: 康熙严禁殉葬,后面应该没有了
--
FROM 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