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围魏救赵是不能生搬硬套的
围魏救赵
魏惠王在位时期,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胁迫卫侯向赵称臣。当时魏国和卫国是友好之国,卫国是魏国的附属国,因此魏国派将军庞涓出兵,联合卫、宋两国共三国联军进攻赵国。赵国邯郸被围,宗庙国祚危在旦夕,赵国遂向东方的齐国和南方的楚国发去求救。当时齐国的大王是赫赫有名的齐威王,对是否救赵的问题询问朝中大臣,相国邹忌主张不救赵,大臣段干朋认为要,并说出非常具有说服力的理由和配套的计策:“夫魏氏并邯郸,其於齐何利哉?且夫救赵而军其郊,是赵不伐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
“围魏救赵”是第三方力量打一弱二的手段,官渡烧乌巢类比合适么?
冷兵器时代,偶然因素很多
换棋子这手段汉武帝干得少么?要看家底。袁绍这要看阳寿
曹操分兵烧乌巢成了,就代表袁绍分兵救乌巢&攻曹营一定输?事后分析当然错不了结果
烧了乌巢,不代表必输,不然背水一战怎么解释?
烧了乌巢,但凡能正面攻破曹营,谁能保证曹操腹地不会望风归降?至少可以进入对家腹地因食于敌
不要树个臆想的靶子自己打
也不要抱着结果论过程
--
FROM 211.103.189.*
读史,不光看热闹,也要看门道
“围魏救赵”政治目的是“弱”,军事手段是“败”。“围魏救赵”高明就在于弱赵魏,而不是弱齐魏
攻其必救这话放哪都没错。但为啥你分兵能成,他分兵就不成?为啥曹操能烧了乌巢,袁绍没攻破分兵后的曹营?
不要抱着结果论过程
官渡前一堆人拦着袁绍打官渡不好使,给他一本《三国志》能不能劝住?
开了上帝视角当然知道谁强弱,哪虚实。局中人依据什么信息做决策?
所有从结果导出的结论不外乎历史人物性格问题,或者运气问题。这对后世有什么裨益?
以史为鉴,不是鉴结果。那样就成了循环论证,只能在故纸堆里绝无败绩
难怪有人说:“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教训就是,我们从历史中什么也没有学到”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当然有类似之处了
: 围魏救赵的解说是
: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就是从孙子所说,攻其所必救来的啊,避实击虚
: ...................
--
FROM 211.103.189.*
先把“围魏救赵”和官渡之战摘清,逻辑是不一样的
曹操分兵劫乌巢,派兵多少,什么兵种?他派兵少了能不能劫成乌巢?派兵多了大营是不是空虚?
袁绍分兵救乌巢,派兵多少,什么兵种?他派少了是不是没用,派多了是不是大营空虚?
前面大家都正面刚,好容易有了个曹操分兵的机会,应该趁机刚正面,派少量并回援拖延一下;还是大部队回援放弃难得的攻破曹营的机会?
这个就叫猜疑链,是没有止境的。要靠临场信息做决断
任何决策都有风险,且风险高低未可知。不是事后分析这么简单。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是开上帝视角
: 咱说事实啊,袁曹已经相持几个月了,可见曹操大营并不容易拿下,不然怎么能拖几个月呢?
: 现在曹操去劫乌巢,正常人就该全力去救乌巢,偏偏袁绍自以为高明,盲目套用古人,所以一败涂地了
--
FROM 211.103.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