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欧洲的文明史实在太可疑了
古腾堡作为欧洲印刷术的发明人,1450年才真正开印刷厂印书,他完成了大手笔印刷——180本拉丁语《圣经》。在古腾堡的时代,印刷术主要用来搞圣经和拉丁语法书。
1450年什么时代?大明景泰元年,我们的正统皇帝朱祁镇同志已经被蒙古人捉了去了。我们的唐诗宋词元曲都成为古代文献了。
那么在此之前,欧洲的文化传播,学者培养是个什么状况,大家应该清楚了。欧洲为什么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语言文字,也很容易理解了。
那么欧洲古代的只言片语,作为欧洲文明的代表,到底是怎么传承的?显然非常可疑。欧洲真正发达,就是先有文艺复兴,再有工业改革,然后跟着启蒙运动,从文艺、工业科技、思想等多个方面实现了现代化大跃进,的确超越了暮气沉沉的亚洲。但是要说欧洲文明有什么悠久的传统,这个纯粹是扯淡。
--
FROM 5.10.138.*
欧洲很多历史,在传播过程中被加工过了。
简单说一个,是不是多数人都听说科隆大教堂有着1000年的历史?那么崇高,那么神圣,那么古老,多么恢弘啊!而实际上,科隆大教堂奠基于1248年(南宋淳佑八年)是不假,当时的图纸也有这么高,不假,但是压根没建起来!一直到320年后的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还是个烂尾楼!就是个桩子!然后就废弃了,扔在那儿没人管。
真正建成现在这个样子,是1880年!大清都快亡了。各种现代化设施都用起来,才建成功。
【 在 springautumn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挺可疑,但看到他们的建筑以及从文艺复兴以来灿烂的文化又不觉得
--
FROM 5.10.138.*
整个欧洲,在明朝以前,教育由教会控制。除了教会,识字的就没几个人。所谓传承文明,只是开开玩笑。
【 在 Inshua 的大作中提到: 】
: 和汉朝一样,家族承传为主,统一科举导致教材教育统一
--
FROM 5.10.138.*
果然不愧常公遗种,转进如风。
一千年前只是个妄想而已,后来也不是完全按照那个图纸建的,致敬而已。
而且这个所谓的图纸,也是比较可疑的,当然只能他们说什么是什么了,也不好考证。
科隆大教堂的出名,本身就是以谎言为底子,谶纬之说而已。
话说基督教童话里,耶稣出生有三圣人的指引。这个童话故事传了一千年,也就是个故事罢了。突然到了12世纪,意大利就号称保存着三圣人遗骨。这是多大的新闻!而在当时,凡是存着遗骨的教堂,都成为旅游胜地,欧洲各地的愚男信女,纷纷朝圣,到了地方感激涕零,慷慨解囊,教会大饱中囊。科隆大主教Von Dassel看着当然眼热心跳。由于他是选帝侯之一,有选举神罗皇帝的职权,所以巴巴罗萨攻下米兰后,为了讨好他,就把三王圣龛送给科隆大主教了。从此科隆大教堂香火鼎盛,千年不衰。
其实故事还没完。这个大主教还有个妹妹Gepa,在科隆一个修道院当院长。哥哥的手段如此了得,妹妹当然要学上一学。于是这个修女头目突然也宣布,在修道院挖出了多年前为了护教而殉葬的处女尸骸。你说巧不巧?修道院挖出的,正好是女尸首!但是妹妹的巧计似乎只影响了一时,Ursula修道院后来并没有如何热闹。
【 在 oldg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说明欧洲历史传承悠久啊,你看一千年前图纸就能设计这么好,坚持了上千年终于建成,这就是文明的韧性啊。
--
FROM 5.10.138.*
维京岛的名字就来自这个传说。
基督教传说里,中世纪时候的一位公主应国王的要求,在11000名处女(太阳圣女)的陪伴之下启航,去与其未来丈夫会合,而在结婚之前这位公主决定要去罗马朝圣一次,但是在前往当时被匈奴包围的科隆时,却遇到了巨大变故。11000名处女全部被匈奴杀害,最终公主也同样身首异处,而这些女性也因此被被称作是处女烈士。之后哥伦布为了纪念死去的年轻女孩们,在发现这座岛屿之后,就将其命名为了维京(virgin)群岛,也就是处女群岛。
Gepa Von Dassel宣布她发现的就是这些处女的遗骸。
【 在 oldg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为什么挖出来的是处女尸骸?
: 怎么判定的?
: 持续千年,膜不烂?
--
FROM 5.10.138.*
不要随便引申到我国。
孔夫子说,有教无类。从孔子开始,中国就讲究穷人读书上进。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但是好学不倦。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范仲淹断虀画粥,吕蒙正从寒窑到状元……
宋朝的时候,中国印刷业非常发达,街头巷尾都是书肆,不仅印刷经史子集,也有一大堆话本小说,这都是给普通人看的。宋朝出版图书上万种几十万卷。这时距离欧洲”发明“印刷术,还早500年。
【 在 sleepless2 的大作中提到: 】
: 贵族们占据主导的时代一向轻视读书人和各种书本。我国基本也差不多。个别重视书本和读书人的大贵族有ZB的嫌疑。
--
FROM 5.10.138.*
一,古时候的识字率,后人基本靠猜,一般是往低了猜,反正也没什么依据。
二,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完备的学校制度。有国子监,有州学,有县学,到了最基层,有村学。
宋代一共有进士11万。从举人到进士,录取率大约1.5%,所以举人大概有733万。
宋代福州人口,城内10万,城内外加起来60万。1207年,福州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有18000人。这些人都是读完了四书,敢于去考试的,当然不包括粗识文字,文墨不高的普通人。这个比例已经非常惊人了。考虑到古代的生活条件,真可谓郁郁乎文哉。你说这18000人,到底是不是普通人呢?
【 在 ericz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想想古时候的识字率,有多少“普通人”能看你说的那些经史子集,话本小说?
:
--
FROM 5.10.138.*
吓着你了?不服就去查查资料。
【 在 ericz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宋代一共有进士11万”!!??你是鸡丁吗?宋朝一共300年,平均每年招将近400个进士?有这么多岗位么
:
:
--
FROM 5.10.138.*
估算而已,但看数量级即可。
你可以说,不是700万,而是600万,400万,但是不可能11万进士20万举人。
【 在 smagorinsky 的大作中提到: 】
: ~~~~~~~~~~~~~~~~~~~~~~~~~
: 别的不说,你这个结论显然就是想当然
:
--
FROM 5.10.138.*
这个录取率是学者统计的,又不是我去数的。
【 在 ericze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录取这么大,那还能1.5%录取率?
:
--
FROM 5.1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