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发展的路向及其基本格局的形成
叶小文(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读书活动指导组副组长):在进一步研究中,建议将“中华文明格局”的定义,由“多元一体”调整为“多源一体”。“元”和“源”一字之差,相去甚远,有必要认真辨析。从中华文明发展路向的考古实证来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围绕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期间的多处遗址及周边聚落群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在此基础上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仔细辨析,揭示的发展路向正是多种源流汇为一体。
从中华文明发展基本格局的历史脉络来看,中华文明演进路向或形成格局和特质,始于一个特殊地缘——共同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共同的农业文明,由此形成和养育了先称为“华夏”、后名为“中华”的民族共同体。这就是中华文明之不同于其他文明、特别是不同于欧洲文明的,始于“一元”而走向“一统”的物质基础。
从“元”之本义看,现在讲文化、文明,广泛使用“多元”这个概念,把“多样”、“多源”皆说成“多元”。从中华文明起源而言,所谓“满天星斗”说其实是“多源”,“多源”比“多元”更为恰当。而就思想史而言,则讲“一元”更精准。从“大一统”的“一元”文化传承来看,“大一统”之相延,以“一元”文化传承为基。我国各民族交错杂居,显现为“多源”,但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血缘上互相融合,不断从“多源”融为“一体”。从哲学上看,“多元一体”这个概念,“多元”是个性,“一体”是共性,共性必寓于个性之中。“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以“多源一体”定义中华文明格局,展开讲就是,始于一元多样,归于多样一体。
陈胜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中华文明植根于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世界史前文明三大体系,分别对应三大史前农业起源中心及其扩散地带。因此,考察史前农业的起源与发展是探索文明进程的合理路径,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中国是欧亚大陆东侧农业起源的中心,距今8000多年前,形成了成熟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不同的区域文化系统,它们共同构成早期中国文明的框架,也就是后来早期中国文化互动圈的核心。与此同时,在周边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适应。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形成的文化生态格局。
在考察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农业起源中心区域与周边的关系。这个文化生态格局由四个部分组成:以作物农业为中心的东南板块、以畜牧与游牧为主的西北板块、处在两者之间从东北到西南的生态交错板块以及海陆交错的海岸板块。四个板块之间的互动构成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基本框架。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至今,中华文明在不断融合其他文明的成果以丰富自身。从世界看中国与从中国去看世界,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视角,需要我们更深入地研究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发自「今日水木 on M2011K2C」
--
FROM 111.19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