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烛之武退秦师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文学系主任)
《中国教师报》2022年07月06日第16版
我是一名大学教师,专业是古典文献学;妻子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她在家备课,我都“自愿”成为她的第一个听众。有时候听她讲一些课文,我就想:能不能让我所学的一些专业知识,成为她讲课的补充呢?比如她讲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晋、秦两个大国联合行动,共同讨伐郑国,小小的郑国危矣,郑国老臣烛之武临危受命,晚上从城里偷偷出来去见秦国君主。烛之武一套说辞下来,如指责晋国的强大会威胁秦国,晋国不讲信用、野心勃勃等,秦晋联盟在利益面前瓦解了,秦与郑反而成了联盟,郑成为秦的“东道主”。秦师退兵,还留下杞子、逢孙、杨孙三名将领帮助郑国抵御晋国。《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记载,晋文公重耳也打算退军,其理由是“不仁”“不知”“不武”,总的来说就是不愿意失去秦国这个盟友,于是“亦去之”。
烛之武让秦国退军,后来呢?从《烛之武退秦师》的记载来看,晋国退军的主要因素好像都与秦国的利益有关,然而这场战争的主角实际是晋国与郑国——战争发动起来有理由,结束也必然有协议,这场战争的结束并不是晋文公说了几句冠冕堂皇的话而已。于是,我结合《左传》《国语》《史记》等典籍,为妻子梳理了这篇课文的后续故事。
《国语》记载:当年重耳流亡到郑国,郑国君主对他无礼,郑国大臣叔詹劝谏不要这样,结果郑文公不听;叔詹又说,既然对重耳无礼,防止他将来得势报复我们,最好现在就将他杀掉。因此,晋文公极为痛恨叔詹,晋文公提出退兵的条件是“予我詹而师还”——把叔詹交给我,我就退兵。最后,叔詹去见晋文公,晋文公想用大鼎煮了他,叔詹说自己当年出主意是为了自己的国家,这次来见晋文公也是为了自己的国家,这种做法是忠诚的体现,如果晋文公杀掉一个忠诚的人,后人就会知道忠诚的下场。晋文公被说动,于是释放了叔詹。
根据这里的记载,“予我詹而师还”显然是晋国退兵的条件,最后晋文公又放了叔詹,显示了晋文公的大度。除了被这样一个“忠”的道理说服,晋文公想必还有其他考量——叔詹在游说过程中不断表明自己是亲近晋国的,他说自己曾在君主面前夸赞“晋公子贤明,其左右皆卿才”;放掉这样一个亲晋的大臣,让其在郑国主持工作,显然对晋国更为有利。果然,叔詹回国后当上将军,“郑人以詹伯为将军”。秦军退去后在郑国留下三名大将作为驻军,而晋师退去则扶持了一个亲晋的郑国将军——这是一个公开的协议,但实际上晋郑之间还有一个秘密协定,这才是晋文公退兵的主要理由。
郑文公没有嫡传的继承人,但有许多庶子,其中一个庶子公子兰流亡在晋国,与重耳关系非常好。因此,晋国兵临城下与郑国谈条件,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郑文公将来要把国君之位传给公子兰,郑文公答应后晋文公才退兵。《史记·郑世家》记载:“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烛之武退秦师之后,要等到晋国与郑国的这项协议达成,这场战争才告一段落,晋师才会“亦去之”。也就是说,在晋师“亦去之”之前还隐藏着这样一个“秘密”,这是《烛之武退秦师》没有提到的。
然而,《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还有后续,烛之武造成的“效应”仍然没有结束。
在烛之武的帮助下,秦郑建立了联盟,但是没过多久,亲近秦国的郑文公就去世了,亲近晋国的公子兰成为郑国国君,这就是郑穆公。郑穆公的政治生态完全倒向晋国,当年秦国撤退留下的杞子、逢孙、杨孙也就毫无用武之地了。于是,他们萌生反叛之心,《左传》记载:“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不久,杞子、逢孙、杨孙作为内应帮助秦国偷袭郑国,秦师在路上遇到了弦高,这就又有了“弦高献牛”的故事。
《史记·郑世家》记载:“郑贾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十二牛劳秦师。”弦高是郑国的商人,去周贩卖牛的路上遇到偷袭的秦军,于是他假装说自己是郑国的使者,国君让他带着牛来犒赏秦军。《史记·秦本纪》记载:“将袭郑,郑今已觉之,往无及已。”秦国将领上当,以为偷袭无望,于是消灭了附近一个叫滑的小国便准备退军回去。弦高将这件事报告郑穆公,郑穆公将杞子、逢孙、杨孙礼送出国。这时,晋文公也去世了,新的国君即位,秦晋联盟也就出现裂痕。晋国不满秦军偷袭郑国,且灭了附属自己的同姓滑国,于是秦晋打了一仗,秦师全军覆没,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蹇叔哭秦师”了。
晋国俘获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名秦国将领,因为晋文公的夫人是秦国人,她让新即位的儿子晋襄公放了他们。秦穆公为了报仇屡次伐晋,《史记·秦本纪》记载:“缪公于是复使孟明视等将兵伐晋,战于彭衙。秦不利,引兵归”“三十六年,缪公复益厚孟明视等,使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取王官及鄗,以报肴之役。晋人皆城守不敢出”“于是缪公乃自茅津渡河,封肴中尸,为发丧,哭之三日”。最后,秦穆公派孟明视带兵渡河焚船,终于打败晋国——到了秦师全军覆没的地方,这支当年被烛之武退走的秦师,只剩下皑皑白骨。可以说,烛之武退秦师埋下的伏笔,导致了之后秦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
在春秋时期,一个诸侯国的政策往往系于一代君主身上,改朝换代之后这个国家的政策倒向也会发生变化。明代小说《东周列国志》认为,正是烛之武的两面说辞导致了秦晋联盟的瓦解,也导致了秦晋几十年的对抗和战争,作者总结这段历史变故时说:“甥舅同兵意不欺,却因烛武片言移。为贪东道蝇头利,数世兵连那得知。”
像这样的分析文章我写了许多,比如“管仲相齐,鲁国或成最大赢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后来怎么样了”等,包含了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古诗文等内容,总共81篇、40多万字,2021年11月结集出版,取名《历史的错觉》。
此书出版以后,一直颇受读者欢迎,甚至名列图书畅销榜的前十名——一不小心,我居然为妻子写了一部畅销书。
发自「今日水木 on M2011K2C」
--
FROM 111.197.112.*
后来郑国和秦国的关系如何?
貌似郑国是楚国的小弟
【 在 singleboy 的大作中提到: 】
: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文学系主任)
: 《中国教师报》2022年07月06日第16版
: 我是一名大学教师,专业是古典文献学;妻子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她在家备课,我都“自愿”成为她的第一个听众。有时候听她讲一些课文,我就想:能不能让我所学的一些专业知识,成为她讲课的补充呢?比如她讲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晋、秦两个大国联合行动,共同讨伐郑国,小小的郑国危矣,郑国老臣烛之武临危受命,晚上从城里偷偷出来去见秦国君主。烛之武一套说辞下来,如指责晋国的强大会威胁秦国,晋国不讲信用、野心勃勃等,秦晋联盟在利益面前瓦解了,秦与郑反而成了联盟,郑成为秦的“东道主”。秦师退兵,还留下杞子、逢孙、杨孙三名将领帮助郑国抵御晋国。《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记载,晋文公重耳也打算退军,其理由是“不仁”“不知”“不武”,总的来说就是不愿意失去秦国这个盟友,于是“亦去之”。
: ...................
--
FROM 218.2.113.*
哈哈,这是转载,作者没有整理
【 在 negate 的大作中提到: 】
:
: 后来郑国和秦国的关系如何?
: 貌似郑国是楚国的小弟
: --
: 我望着这位勇敢的英雄,回想起四年来它在我家的经历, 深深地感到: 鹅是平凡的, 但又是不平凡的。我爱鹅, 爱它洁白无暇、一尘不染的形象; 更爱它维护弱小、不畏强敌的精神。
:
发自「今日水木 on M2011K2C」
--
FROM 111.197.112.*
haowen very nice
【 在 singleboy 的大作中提到: 】
: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文学系主任)
: 《中国教师报》2022年07月06日第16版
: 我是一名大学教师,专业是古典文献学;妻子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她在家备课,我都“自愿”成为她的第一个听众。有时候听她讲一些课文,我就想:能不能让我所学的一些专业知识,成为她讲课的补充呢?比如她讲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晋、秦两个大国联合行动,共同讨伐郑国,小
: ...................
--
FROM 222.247.197.127
看看北约和俄罗斯之间的小国就知道了
朝晋暮楚就是说的这些小国
动不动就被人打,只能服软
幸好晋国和楚国也接受了
【 在 negate 的大作中提到: 】
: 后来郑国和秦国的关系如何?
: 貌似郑国是楚国的小弟
--
FROM 42.122.18.*
牵强附会。像这么说下去,可以写一部春秋战国史。
--
FROM 111.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