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夏代早期,人们是这样祭祀的
夏商周断代工程给出的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瓦店祭祀遗存的使用年代为距今4000年左右,已进入夏代的纪年范围,为夏代早期的祭祀遗存。该成果揭露了大型祭祀遗迹的全貌,让夏代早期的祭祀情景“重见天日”。
“在河南禹州瓦店遗址的西北部偏南处发现龙山文化晚期的大型夯土建筑,平面呈‘回’字形,面积800多平方米,在夯土建筑上发现用于奠基和祭祀的人牲数十具、动物牺牲数具以及其他大量的与祭祀活动相关的遗迹和遗物。该祭祀建筑使用时间长达百年。夏商周断代工程给出的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瓦店祭祀遗存的使用年代为距今4000年左右,已进入夏代的纪年范围,为夏代早期的祭祀遗存。”在日前召开的“2022夏文化论坛”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方燕明介绍了河南禹州瓦店遗址最新考古研究成果,揭露出大型祭祀遗迹的全貌,让夏代早期的祭祀情景“重见天日”。
凹于地表下的祭祀场所
瓦店遗址所在地河南禹州,古代历来被称为“夏地”,文献中关于夏禹、启的记载大多与这里有关。瓦店遗址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是龙山时代嵩山东南地区的中心聚落。
据《礼记·祭法》记载,“坛”和“墠”是古代各级贵族用来祭祀祖先的场所。二者形制不同,“封土曰坛,除地曰墠”,“坛”指的是用土堆积起来的祭祀场所,如大家熟知的天坛;而“墠”凹于地表之下。
“瓦店WD2F1建筑是墠,是祭祀地祇的设施。中国人素来有天圆地方的观念,传统上天坛为圆形、地坛为方形,WD2F1建筑为长方形。”方燕明介绍说,《论语·八佾》中有“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粟。曰,使民战栗。”的记载,可见松柏与夏商社稷有关。在瓦店WD2F1建筑上,考古人员发掘到的松柏有可能就是夏朝的“社树”。WD2F1建筑有可能为“社”类祭祀场所。
在该祭祀建筑上,与祭祀活动相关的人牲和牺牲,与燎祭有关的红烧土面、表面堆积、红烧土坑,与瘗埋有关的五谷坑、重要遗物坑,与宴飨活动和祭祀季节相关的螺蚌坑,与祭祀建筑有关的柱洞等的发现,一一证实了专家的推测:这里就是当年夏朝人祭祀的场所——“墠”。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人对于祭祀的重视可见一斑。不仅祭祀的神灵众多,祭祀的方式、礼节也极其繁杂。
而由文献记载和学界研究可推知,当年在瓦店祭祀遗迹中“被祭祀”的对象,可能包括土地神、社稷神、五祀神等,以及百物之神等自然神,还有“人鬼”,即包括先祖、先师、功臣等的亡灵。
有如此多的神明需要祭祀,这座墠的使用频率可想而知是很高的。方燕明介绍说,瓦店遗址祭祀场所发掘出的多条围沟似乎表明,由于当时的人们长时间、多次使用此处进行祭祀活动,才需要多次维护,多条围沟可能就是多次修缮使用的遗存。
种类丰富的祭祀物品
说起上古时期的祭祀场景,人们总容易联想起“跳大神”。事实上,舞蹈在古代社会的祭祀活动中确实常常发挥着重要作用。祭社所使用的乐舞、服饰与礼器都有讲究。根据文献记载,祭祀所使用的盛供品的礼器有大罍、俎豆等,仪仗性质的礼器有大钺、 小钺和轻吕等。
瓦店遗址就出土了一些与祭祀相关的礼器。如WD2H121灰坑中出土了9件陶鼎,5件陶瓮,依个体大小排列有序,专家推测或为“列鼎”“列瓮”。同时还出土有陶酒器如盉、鬶、列觚、杯、豆、盘、壶等,“这些成套陶器、酒器、盛器或许具有礼器功能。”方燕明说。
瓦店遗址出土了大量软体动物贝壳标本,主要是中国圆田螺、梨形环棱螺以及少量蚌类。考古人员对中国圆田螺和梨形环棱螺的测量数据作了统计分析,藏在小小螺壳内的玄机,为分析当时人们的祭祀细节提供了更多密码。考古人员通过测量螺壳的高度和重量等参数,在进行统计和分析后,综合判断出瓦店遗址出土的螺类采集于秋季的可能性最大。
而通过重量分析还原这些软体动物可以提供的肉食量和蛋白质含量,还可以获取食用软体动物的相关历史背景。“通过遗迹空间分布关系、形制结构、包含物特征等初步推测,瓦店遗址出土的软体动物贝壳多为宴飨后的残余,这些宴飨行为可能与祭祀活动有关。”方燕明说。这说明,4000年前这里的人们就已经吃上了河鲜美味。
更加有趣的是,考古人员对瓦店遗址不同单位贝类出土数量对比分析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宴飨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表明参与祭祀活动的人数和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4000年时光漫漫。隔着这些沾满尘土、毫无光泽的骨头、陶器与螺壳,今天的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遥远时代人们的部分生活。仿佛历史的尘烟散开,千年之前的人们都生动鲜活了起来。这便是考古的魅力与温度。(实习记者 孙 越)
来源:科技日报
发自「今日水木 on M2011K2C」
--
FROM 111.197.22.*
第一段,“该成果揭露了……”,这不是正常中文,正常中文是“该成果披露了……”
【 在 singleboy 的大作中提到: 】
: 夏商周断代工程给出的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瓦店祭祀遗存的使用年代为距今4000年左右,已进入夏代的纪年范围,为夏代早期的祭祀遗存。该成果揭露了大型祭祀遗迹的全貌,让夏代早期的祭祀情景“重见天日”。
: “在河南禹州瓦店遗址的西北部偏南处发现龙山文化晚期的大型夯土建筑,平面呈‘回’字形,面积800多平方米,在夯土建筑上发现用于奠基和祭祀的人牲数十具、动物牺牲数具以及其他大量的与祭祀活动相关的遗迹和遗物。该祭祀建筑使用时间长达百年。夏商周断代工程给出的夏代始年
: 为公元前2070年,瓦店祭祀遗存的使用年代为距今4000年左右,已进入夏代的纪年范围,为夏代早期的祭祀遗存。”在日前召开的“2022夏文化论坛”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方燕明介绍了河南禹州瓦店遗址最新考古研究成果,揭露出大型祭祀遗迹的全貌,让夏代早期的祭祀情景
: ...................
--
FROM 111.32.61.*
这个才是“揭露”本意吧,揭开从而露出。“披露”反而不准确。
【 在 Tschuess 的大作中提到: 】
: 第一段,“该成果揭露了……”,这不是正常中文,正常中文是“该成果披露了……”
:
--
FROM 111.197.22.*
没啥“披露”不准确的这种说法,这两种说法同时存在的时候,彼此的定义区别就基本确定了。
【 在 singleboy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才是“揭露”本意吧,揭开从而露出。“披露”反而不准确。
--
FROM 111.32.61.*
【 在 Tschuess 的大作中提到: 】
: 第一段,“该成果揭露了……”,这不是正常中文,正常中文是“该成果披露了……”:
: 年
: 啊
: ...................
你的说法有误。用揭露是对的。用披露才是错的。
披露是原本就掌握信息的有权威的渠道,将相关信息公布。没有经努力发现的意思。
揭露不光是用于负面内容,也可以用于经过一定努力发现的常人不知的内容。类似揭示。
历史学界这样使用“揭露”不稀奇。比如:
顾颉刚学术行年简表:“专门研究王莽时代的五帝说,揭露古史体系层累构成的经过。”
“名家代表惠子和公孙龙,这两位无疑是了不起的哲学家。他们在论证中,揭露了事物的矛盾统一现像,具有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对古代的逻辑思想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钱穆史学思想中的人生和文化:“并且,进行这项工作的历史学家现实参与的,是通过历史研究揭露事实并对其进行批判的一种工作。”
钱穆:“性之善,心之灵,此是中国人对人生之两大认识,亦可说是两大信仰。而此两大认识与两大信仰,在孔子实已完全把它揭露了。”
--
FROM 223.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