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蛮夷英国等公主也可以继位,天朝咋不行呢?
前几天我在一个回帖里说过:因为祖上的竞争压力的差异。
中国古代,尤其是第一个乱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竞争压力大(外部还有北方的游牧民族、内部还有定期发脾气的黄河。),在继承问题上自然而然地采取了“赢家通吃”模式,而不是“分家”模式,原因很简单:竞争压力太大,需要保持领地(实力)的完整性。否则,分成若干个小的单元,意味着实力也随之变弱,分分钟被强邻吃掉。(汉朝在“七国之乱”后逼迫诸侯国采取了“分家”的继承模式,用不了几代就对中央没威胁了,然后一个一个吃掉。)儿子都不够分的,还给女儿?
西方的继承问题则是“分家”模式,原因也是竞争压力不够大,至少是在历史惯例形成的那段时间里的竞争压力不够大。西方不仅儿子有继承权,女儿也有(也就意味着女婿也有),这直接导致某些时候婚房也可以起到战场一样的开疆拓土的功能。
【 在 lu1 的大作中提到: 】
--
修改:whx83 FROM 117.107.176.*
FROM 117.107.176.*
我说的是在历史惯例塑造阶段的宽松竞争压力,对继承权也就宽松。英国历史上有分家阶段。比如某些时候从国外请回某个公主和女婿来当国王,和法国人某个有继承权的公主结婚就名义上对法国某块领土具有了主权,跟伊丽莎白一世竞争的玛丽同时是苏格兰女王,还是法国王妃(乱啊)……不仅英国,西方都是如此。后来的都是惯性而已。至于后来是分还是通吃,那是到了近现代调整的问题,这里讨论的是源头。放在中国古代那种高竞争压力,还公主?国都没了,王子、公主还有什么意义?
【 在 liyiyouwanan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看错了
: 是公主通吃
:
--
修改:whx83 FROM 117.107.176.*
FROM 117.107.176.*
那是分封,还是要保持一个共主的。跟实际分家还是有区别的。
曲沃代晋不就是小宗篡夺大宗吗?目的还是要通吃。还有田氏代齐、三家分晋(这个形式上算是分家吧。但是显然也不是兄弟之间分家。)可以与之并列。他们为什么不满足于在自己的封地上当土皇帝(会意啊。那个时候还没“皇帝”这个词。)?仅仅是野心膨胀吗?为什么在那段时间各诸侯国集中出现类似的事情?还是不踏实:将来存在被强主收回封地,灭掉的风险。而当时战国的背景,各国恰恰都在高竞争压力下选择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模式,大夫的封地逐渐转换成了宗主只享受赋税,而无治权和征兵权的模式(继承权好像也有新的说道,我记不太清了。),国君会另派专门的官员去治理(我们语文课本里学过的那个往河里扔人玩的西门豹,就是干这个的。吴起当年干的河西守,也是这意思。中山国第一次被魏国灭掉,魏王把中山国封给了太子,派的李克去当地治理。),是不是有点像秦朝统一后的郡县制的雏形(或者说封建制和郡县制的过渡)?其实这些就是国君在外部竞争压力下要通吃,以维持国力求生存。
战国四大公子,说起来很牛掰,可没几个有好下场的:有被砍死的(春申);有不被重用沉迷酒色GG的(信陵);还有被猜忌,死后没多久封地就被吞并的(孟尝君的薛地独立建国了,应该叫薛国);也就平原君结局稍好点(在习惯性内乱的赵国,这反而很神奇。)。
【 在 bjmvi 的大作中提到: 】
: 大错特错,春秋战国的时候分家的太多了,公族势力很大,根本不是太子通吃。郑国七穆,曲沃代晋,战国四公子。这些个那个不是分了一大堆土地的?
--
修改:whx83 FROM 111.193.223.*
FROM 111.19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