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开普勒从第谷那里拿到的,是一个数学模型,而不是天文数据表
开普勒三定律是从第谷的数学模型里推导出来的。
--
FROM 111.9.5.*
统一回答。
在西洋传教士罗雅谷所撰得崇祯历书-第四卷-月离历指一书里,
详尽介绍了托勒密、哥白尼、第谷通过观测数据建立推导数学模型的过程。
他们给社会留下的,不是一堆数据,而是用以推导月行轨迹的数学模型。
见于
测定本轮之大小远近及加减差 第六
测本轮大小远近及加减差后法 第七
论太阴次轮异名同理 第十二
第谷所描述的数学模型,其实就是椭圆轨道。
【 在 zszqzzzf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对。开普勒拿到的是数据,公式是凑出来的,有了公式再反推出模型。
: 某年某月某日我在图书馆看过。
:
--
FROM 111.9.5.*
我抄的这本书,是崇祯二年(西历总期6342年,公元1629年)年写成的。
你看的书,是哪一年写成的?
【 在 zszqzzzf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也别统一了……
: 你抄的书,相比于开普勒创作三定律,明摆着都已经转抄了很多手了。
: 我看过的书,讲的是开普勒如何整出椭圆公式的过程。当然还有第谷、开普勒的历史经历,甚至有开普勒手里的数据列表片段。
: ...................
--
FROM 111.9.5.*
开普勒三定律是第古数学模型的直接推论。
崇祯历书于开普勒三定律的时间不明,但是崇祯历书
必然晚于第古的数学模型。
崇祯历书在介绍托勒密、哥白尼、第古等人成果的时候,
所用的西历时间都是总期历,没有提及公元纪年。
这说明在第古生活的年代,西历改革还没有发生。
【 在 tianc03 的大作中提到: 】
: 原来你是从崇祯历书里找的,有没有可能这样:崇祯历书毕竟是晚于开普勒三定律的,所以他直接引用了这些过程和结果,并不一定是原本的来龙去脉。
: 崇祯历书真是宝藏啊,但凡晚明这批天文学家后继有人,继续对外开放...
--
FROM 111.9.5.*
罗雅谷的知识相比于西方本土有所滞后,这是可能的。
所以我说第谷生活的年代西历还没改革,没有讲开普勒。
【 在 zszqzzzf 的大作中提到: 】
: 崇祯登基时,第谷早就死了。又翻了一下年表,开普勒死于崇祯3年,1630年。
: 第三定律发表的时间在1619年。
:
--
FROM 111.9.5.*
罗雅谷1593年出生于米兰,是一位地位崇高的法学家之子。在1614年加入耶稣会,并成功的完成了早期的学业,对于数学特别有天份。1617年,在罗马被贝拉明(Cardinal Bellarmino或是Saint Robert Bellarmine)枢机主教授任神父职之后,与44个伙伴一起前往远东地区传教。最早他待在果阿邦学习神学,后来待在澳门。1622年,当澳门被荷兰军队围攻时,他教导居民使用大炮,进而使该市解围。1624年随高一志进入中国大陆,住在山西,学习语言与相关的在地知识。1631年,被传唤至北京历局与徐光启、汤若望、龙华民和邓玉函共事,协助改革中国历法,编修《崇祯历书》。1638年逝世于北京,享年45岁。许多中国官员都有参加他的葬礼,他被葬于滕公栅栏。
罗雅古1617年离开意大利,他不知道西元历。这说明罗马天主教至少在1617年还没有改元为现在的公元历。
【 在 tianc03 的大作中提到: 】
: 开普勒三定律,记载是在万历末期
--
FROM 111.9.5.*
罗雅谷在书里专门记载了西历的历法是章蔀纪元法,以19年为1章,28章为1表,15表为1总,1总有420章7980年,每年为365日1/4日,每4年加1日,崇祯元年为总期6341年。
如果教廷有改历,他不会不知道,也不会不讲。
或者教廷并没有改历,或者教廷的改历发生在罗雅谷身后。
【 在 tianc03 的大作中提到: 】
: 然而儒略历到格里高利历法的改革是在158x年,此次改革的置闰,基本上是中国大统历的水平,所以现在有说法是从中国山寨的。
: 纪年的话,你说那个几千年的纪年,我是没查到。按欧洲的记载,公元纪年在格里高利历改之前就普及了。难道又是什么西方伪史?...
--
FROM 111.9.5.*
章蔀纪年法是西历。
《月离历指-测平行度第二》
“ 如上所说,想求月平行率,必须用各率均齐之前后两食。如果得到此前后食,必须考察古之传记。今考察21史各天文志,大都有年月日,而无时刻分秒,经纬度数。那么怎么取呢?不得已借用西历,会通用之。
又考古至百千年以上,如果用朝代年号,则纷纶不齐,如果用甲子,则细碎无纪,所以近古有虚立积年略如章蔀纪元法,以19年为1章,28章为1表,15表为1总,1总有420章7980年,每年为365日1/4日,每4年加1日,为366日(见历指说一卷)。今用此推算,通以历代纪年,则作法很简单,仍然不妨碍符合。崇祯元年为 总期6341年。”
【 在 tianc03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说这个章蔀之说,是天朝的啊...罗雅谷这么写,很可能是伪托中国古法。他要是按欧洲的来,崇祯不会批准的
--
FROM 111.9.5.*
自古以来,不论中史还是西史,对于日月五星,都是测轨道,修正关键数据,
从来不记录原始数据。
中史李淳风、郭守敬是如此,西史托勒密、哥白尼、第古等人也是如此。
对于各种历法授时、日月食预测等的预判能力,全在于对模型的建设。
第古在这方面,做到了古代的顶峰,他提出的模型,就是一个椭圆,完全符合月球轨道。
【 在 tianc03 的大作中提到: 】
: 郭家,真是汉人尽作胡儿语啊。
: 上面那个网友发的资料,说明第谷的天文观测资料是天文学发展的关键一环。
: 郭守敬为了授时历,进行了3年多天文观测,但也没有第谷这样十几年的坚持(不过第谷毕竟晚了200年),而且这些数据恐怕也是失传了。
: ...................
--
FROM 218.8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