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蒙古的高欢
(《元史》:“蒙古军在山东、河南者,往戍甘肃,跋涉万里,装橐鞍马之资,皆其自办,每行必鬻田产,甚则卖妻子。戍者未归,代者当发,前后相仍,困苦日甚”)
--------------中原各地的蒙古驻军,打个仗要自备鞍马器械,逼得他们不得不将妻子儿女卖给汉人,而且兵役苦楚,不堪其扰。
而且,忽必烈对大量蒙古人沦为汉人奴隶睁一眼闭一眼。到元英宗时,因沦为奴隶的蒙古人太多,官府不得不“赎蒙古子女之奴于民间(《拜住神道碑》)”将其中精强之士安置于“宗仁卫”,居然凑了一万多人。这还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不计其数的蒙古人被汉人回人转卖到印度、阿拉伯等地,据《通志条格》卷20就谈到“蒙古男女过海”,被卖到域外。
再看忽必烈怎么优待汉人的:
“元有天下,令田税无过亩三升,吴民大乐业,元统、至元之间,吴中富盛闻天下。……盖吴中之民,莫乐于元,莫困于明”---------谈迁《国榷》
“元朝自世祖混一之后,天下治平者六、七十年,轻刑薄赋,兵革罕用,生者有养,死者有葬,行旅万里,宿泊如家,诚所谓盛也矣。”
又说“元惠民有局,养济有院,重囚有粮,皆仁政也”-------明初 叶子奇
“赋税甚轻,徭役极省”---------明代首辅大臣朱国桢谈元。
南方各省包括江浙,过去在宋代“苦宋公田之累”,而今到了元代,却“如释重负,有祝而无诅,则轻徭薄赋”。
对福建则近于乱来,宋代福建年征税米70万石,而忽必烈一口气降到27万石;更有甚者,忽必烈考虑到福建宋民的强悍,一味妥协退让,宋民家有多少田亩,干脆由宋人自己说了算,报多少是多少,绝不细究,结果瞒报成灾,仅福州一地宋代有10万顷田纳税,元代竟变成4000顷,相差20多倍,忽必烈明知丧失大量税收,却也“清楚不了糊涂了”,听之任之。不光如此,还干脆好人做到底,连宋代各种附加税、杂税也取消了。(此据《福建通史》)
忽必烈所以重汉轻蒙、优汉薄蒙的一个关键,就是蒙哥汗死后,蒙古人世界的那场大战-------忽必烈与拖雷的儿子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大战,蒙古草原势力都团结于阿里不哥那边。正是这场大战之后,又加上乃颜之乱,使忽必烈从此有意无意的对蒙古老家实行一种虐政,大量破产的蒙古人民从此普遍沦为内地汉人、回人的奴隶,而忽必烈更加倚重于汉人的力量。
蒙哥汗死后,阿里不哥继承汗位的合法性确实高于忽必烈,而蒙古世界基本站在阿里不哥一边,甚至包括西征的旭烈兀,他们一致敌视重用汉人、推行汉化的忽必烈
阿里不哥以拖雷家族灶主身份,本身就控制漠北大部份蒙古千户的部队,另外,支持他的还有几大部:
1、平定西夏后,驻扎在六盘山的浑海都的四万蒙古骑兵“士马精强,咸思北归”。
2、术赤的孙子忽里迷失、哈喇察儿;蒙哥的儿子阿里速台、玉龙答失、昔里吉及其部伍
3,蒙哥汗死后,从四川北返的主力部队;
4、留在东川的乞带不花、西川的明里火者的部队
5、驻关中关中京光的刘太平、霍怀鲁所部二万余人
6,丞相阿蓝答儿集团,阿蓝答儿的亲信脱里赤驻于燕京和漠南,分别收集部队,准备对付忽必烈:“阿蓝答儿发兵于漠北诸部,脱里赤刮兵于漠南诸州”
而忽必烈的人马呢?蒙古人简直少得可怜
忽必烈的蒙古手下,主要是东征鄂州的四万人中的蒙古将士,且人员葨杂,“今蒙古、汉军多非正身,半以驱奴代”,这么点蒙古人其中也不乏与阿里不哥一派相善相熟之士。后来平定乃颜之乱时,忽必烈的重臣伯颜就劝阻,不可用蒙古兵,应该用汉兵出战,以防蒙古人倒戈。
所以忽必烈主要的力量基本盘就是汉人。在忽必烈的汉人智囊团的“汉法”治理帮衬下,忽必烈格外厚抚汉人,将豁达大度的风范发挥得淋漓尽致,“爱养中国,宽仁爱人”、“有汉唐英主之风”。他广施恩信,出手也极大方
济南府年成不好,他一甩手就发粮三十万石赈济民众
中统四年,忽必烈辖区有民众157万9千户,断为死罪者才7人(《元史世祖本纪》),这一方面是治安清静,一方面也是忽必烈格外重视轻刑仁恕,尽量不断死刑,这一传统几乎保持到元末。
另外,优待范围还包括宋人与弃蒙投宋的民众
宿州官府抓到75名潜入进来搞走私的宋商,忽必烈一律放人,还把没收的货物全部归还,派人送他们去榷场贸易。
宋军攻沧州、雅州、泸山,勾起当地宋民故国之思,转而降宋,忽必烈事后也只是杀了七个人,“余令安业”。
所以忽必烈的治区一派欣欣向荣、人心拥戴,“邢州大治”、“河南大治”、“关陇大治”;
而汉人世侯们武德充沛,战力压倒蒙古兵
“大者五六万、小者不下二三万,虓将劲卒,荏习兵革,骑射驰突,视蒙古、回鹘尤为猛鸷”----------苏天爵
忽必烈还仿照金朝的兵制,建立了自己的近卫力量-----“武卫军”,从各路汉军中选拔了三万汉人,武官团亦绝大多数是汉将。他还嫌汉人少,为了对付他的蒙古兄弟,甚至想征调山东“红袄军”李璮的部队。
你想想,正宗的蒙古人会怎么看忽必烈?
更何况,决战的结果,竟是汉人世侯们的军队大败蒙古人,给了蒙古草原势力极为耻辱的下场。
首先, 忽必烈的汉人谋臣给力:
廉希宪(汉化维人)、商挺(汉人)、赵良弼(汉化女真)帮忽必烈经略关陇,皆称得人,先下狠手一举杀掉刘太平、霍怀鲁,全取关中治权,又派万户刘黑马、巩昌总帅汪惟正(一说汉人一说汉化汪古人一说汉化吐蕃人)诛杀密力火者,以汪惟正总制四川,控制了关陕与川蜀广大地区。
阿里不哥发大兵两路齐下,由旭烈兀儿子药木忽儿、合剌察儿统率草原主力东路军,自和林南下;西路派阿蓝答儿率三万锐兵直插河西走廊,与浑海都的“六盘山集群”四万精骑会师于甘州,一举击败永昌王只必铁木儿,夺得当地的储备,一时声势大振,据说秦人“闻其来,皆破胆”。
忽必烈以窝阔台儿子合丹为主帅西征,双方在甘肃山丹之耀碑谷与阿蓝答儿、浑海都的七万蒙古大军决战。
合丹军队一共六万,主力是控制巩昌二十四州的汪良臣之汉军以及汉将李庭玉(陇西汉人)的兵马,他们的部伍“甲仗精锐,所向无敌”。而蒙古人不多,其中八春的部队只有四千人。
合丹特地让力量最强的汪、李的汉人大军列阵于中部,自己列阵在北,八春列阵在南,三路出击。大战从早上一直打到下午,拼得日月昏黑、天崩地裂,战斗极为艰苦,双方相持不下。
关键时刻,大风突起,狂沙弥天,汪良臣当机立断,率师绕到浑都海的“六盘山集群”之侧后,汪良臣发出号令:汉军将士全部下马,持刀步行冲锋!冒着沙尘暴的席卷,汉军将士齐声喊杀,如排山倒海一般蹈死而进,气贯长虹,彻底压倒了蒙古人,浑都海集群被打得势若山崩,激斗中,汉军元帅李庭玉“力战,杀浑都海于阵”,强大的蒙古右翼顿时飞灰烟灭。 而合丹又令八春直捣其前,牵制住阿蓝答儿,合丹亲自断其归路,整个会战结果,7万蒙军全部崩溃,几于尽墨,阿兰答儿也被汪良臣部活捉,押往京师处死。
忽必烈带着世侯史、张为主的武卫军,以及部分蒙古军与阿里不哥的东路军则打得一波三折,先是击败阿里不哥,拿下和林;此后阿里不哥重整旗鼓,以突袭大败忽必烈主将留相哥,忽必烈只好又率各路汉军与蒙古诸王所部再度亲征,几经征战击走阿里不哥,后者流亡西域,最终被捉。
这还不算,后来又爆发乃颜之乱,“宗王乃颜叛,塔不台、金家奴来拒战,众号十万”
忽必烈亲征,伯颜劝忽必烈,以汉兵唱主角,用汉人兵法作战。激战中,乃颜的蒙古骑兵一度危及忽必烈,“飞矢及乘舆前”,汉将董士选(河北汉人)奋然“出步卒横击之”击溃乃颜部队。而汉将李庭(汉化女真)又率汉军持火器夜袭,再次大破之。最终双方呼伦贝尔决战,“汉军”以传统的步兵方阵出战,元军骑兵两侧夹击,一举打得对手全军覆没,乃颜被活捉,让忽必烈用毡毯包起来,反复拖曳抛甩而死。
“(伯颜)奏李庭、董士选将汉军,得以汉法战。乃颜之党金家奴、塔不歹进逼乘舆,汉军力战,乃皆溃,卒擒乃颜”《元史伯颜传》
汉军不仅担当这些重要大战的中坚力量,还在平定火都、秃鲁之乱,以及平定脱脱木儿、昔里吉之乱的战事中同样出了大力。
当然,忽必烈惩李璮之乱的教训,也一定程度上防备汉人军力独大,通过以上的战事,对汉人世侯的部队进行削弱、改编,并开始启用回回人为主的“探马赤”军,但不论如何,忽必烈在汉地的起家建朝,主要是依托汉人谋臣和汉人世侯。
蒙古人怎么可能把这种“异端”看作正统的蒙古政权呢? 何况还总是用汉人打败他们,外蒙人不喜欢忽必烈也是正常。
--
FROM 116.11.59.*
看着忽必烈就想起三国曹操的乌桓兵,明朝朱棣的朵颜三卫蒙古兵
【 在 SunyataX 的大作中提到: 】
: (《元史》:“蒙古军在山东、河南者,往戍甘肃,跋涉万里,装橐鞍马之资,皆其自办,每行必鬻田产,甚则卖妻子。戍者未归,代者当发,前后相仍,困苦日甚”)
: --------------中原各地的蒙古驻军,打个仗要自备鞍马器械,逼得他们不得不将妻子儿女卖给汉人,而且兵役苦楚,不堪其扰。
: 而且,忽必烈对大量蒙古人沦为汉人奴隶睁一眼闭一眼。到元英宗时,因沦为奴隶的蒙古人太多,官府不得不“赎蒙古子女之奴于民间(《拜住神道碑》)”将其中精强之士安置于“宗仁卫”,居然凑了一万多人。这还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不计其数的蒙古人被汉人回人转卖到印度、阿拉
: ...................
--
FROM 111.197.239.*
历史发明家
--
FROM 223.104.42.*
拓跋宏吧,高欢毕竟是鲜卑化的汉人
【 在 SunyataX 的大作中提到: 】
: (《元史》:“蒙古军在山东、河南者,往戍甘肃,跋涉万里,装橐鞍马之资,皆其自办,每行必鬻田产,甚则卖妻子。戍者未归,代者 ...
--
FROM 120.24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