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请问“马迁戾经”是什么典故?
为了诗文对称缩写姓或者名字在古代是常见的现象,见识少还要坚持露丑就搞笑了。
《三国志·田畴传》
太祖重其事,依违者久之。乃下世子及大臣博议,世子以畴同於子文辞禄,申胥逃赏,宜勿夺以优其节。
【 在 Tschuess 的大作中提到: 】
: 好吧,其实古人也不一定都有学问
--
修改:bhima FROM 112.44.235.*
FROM 112.44.235.*
王与马共天下,你猜是哪个马家
五马渡江你猜又是谁
【 在 Tschuess 的大作中提到: 】
: 马迁姓司,嗯,和尚学问确实少。
:
--
FROM 106.37.127.*
孙中山写的 史迁
也对,史是司马迁的官职
【 在 woodyue 的大作中提到: 】
: 马迁算是比较常见的叫法了,班马
: 而且骈文要对仗或者字数有要求,人名省字比较常见,杨意不逢,钟期既遇
--
FROM 219.236.96.86
如苞深失,是什么意思?
【 在 ferr 的大作中提到: 】
: 《“援儒入释”:论北宋“僧传”的文体自新》是这么说的:
: 史传、杂传向来是僧传效仿的对象,如释慧皎《高僧传》与释道宣的《续高僧传》,便受到《列女传》《列士传》等作品的启发。宋代之前的目录著述也多将僧传归入史部“杂传”。当然,僧传的主要功能是“卫教”和“宣教”,视域相对狭窄,体制、风格较为保守。如慧皎、道宣所撰僧传,或张大弘法之用,或在地域、门派的偏见中纠缠不清,鲜有超脱一己畛域,正视史传与僧传的渊源关系。相比之下,宋初僧人赞宁的心态则更为从容。譬如,《进高僧传表》云:“空门寡学,释胄何知;或有可观,实录聊摹于陈寿;如苞深失,戾经宜罪于马迁。”②序文自谦僧传鄙陋,有意弱化僧传的宣教色彩。所谓“陈寿实录”“马迁戾经”,虽取义粗浅,却也是前代僧传少见之语。
:
--
FROM 113.91.210.*
唐刘知几《史通·六家》:"马迁撰《史记》,终于今上。自太初以下,阙而不录。"
【 在 Tschuess 的大作中提到: 】
: 马迁姓司,嗯,和尚学问确实少。
--
FROM 112.44.235.*
没学问的是你:
"马迁"见于唐刘知几《史通·六家》:"马迁撰《史记》,终于今上。自太初以下,阙而不录。"唐代骆宾王诗句有"马卿辞蜀多文藻,扬雄仕汉乏良媒。"由此可见,史家和诗人在造句时把司马迁写作"马迁",把司马长卿写作"马卿",已是有所依据,获得公认,载录辞书的了。
【 在 Tschuess 的大作中提到: 】
: 马迁姓司,嗯,和尚学问确实少。
--
FROM 112.4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