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五代十国的文娱发掘空间其实比三国还要大
三国时代毕竟久远,中国大地的开发程度不高,集中在北方,过了长江差不多就到了世界边缘了
唐朝时期的南方开发比汉朝更进一步
五代十国时期,各地割据的碎片化程度更高,反过来说,每个地理板块都有能作为的时候
主要的区别在于,三国故事的集中度高,容易找出几个主线人物串起大量精彩故事
而五代十国的故事分散得多,需要再创作的难度大,有点类似欧洲、日本的历史叙事,需要从一系列形形色色的地方志、私人笔记、族谱、文物、遗址里面去考证某些具体人物,然后再一点点地汇总出主线
(举个例子就是游戏三国无双和战国无双的区别,前者可以让某个角色一口气从黄巾打到赤壁,再换个角色从赤壁讲到五丈原;而后者就只能分为若干个短章节,每个章节的人物和舞台都不一样,偶有重叠)
说回文娱,历史科目的教化功能在之前强调得比较多,但作为文化消费品的属性强调得不够,文化输出其实也是附加在娱乐功能上的副产品
而要让娱乐功能成立,反复炒冷饭是不够的,需要持之以恒地挖新,这种时候考古和文化就结合起来了,反而是这种紧密贴合地方,能让当地板块人有历史共鸣的类型作品,能保证基本盘,才能保证持久经营
--
FROM 180.166.205.*
你的大帽子也能扣到三国头上
【 在 zszqzzzf 的大作中提到: 】
: 大一统是中国历史的主线。宣扬五代十国,你就没感觉到哪里不对劲吗?
:
--
FROM 180.166.205.*
RE
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史学过分强调教化作用,其结果就是长期只重视“主线叙事”
比如说到三国就是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司马懿,其他的都是“次要人物”“次要情节”
但历史故事的生命力来自于源源不断的新血
这点上B站很多说三国的UP就做得很好,灵帝时期的权力斗争,何进上台和倒台的始末,董卓如何抓住机会入主朝堂,以及李郭等西凉余党对天下局势的拨弄,这些原本在三国演义里一笔带过或者压根没提的事情,其实看来也是惊心动魄的,他们最后输了不代表没有过高光时刻,反而对这些输家的解读,不仅丰富了那个时期的细节,也使得赢家们的胜利过程一波三折,更加精彩
如果在国外,这些事情本来应该是文化界自己来完成的,而不是全靠UP主这种民间草根
【 在 dingo2003 的大作中提到: 】
: 逻辑有问题,拍三国故事是对抗统一吗?
: 那只能歌颂大秦大元大清了,可这三个是最不堪的。
: 文学艺术,影视娱乐,当然是越是乱世越故事性强,越容易产生优秀作品。
: ...................
--
FROM 180.166.205.*
早期主线是曹操崛起,然后在赤壁断送了统一之路
中期主线是刘备崛起,然后被孙吴背刺断送了统一之路
后期主线是诸葛亮北伐,最后星落五丈原宣告统一失败
而真正意义上的三国时代到这时候才开始没多久,还需要50多年才会结束
【 在 zszqzzzf 的大作中提到: 】
: 三国为什么会有主线,略去次线?
: 各路军阀一会儿就领盒饭,最终司马炎统一,变成了高光时刻,赶紧收篇了。
: 还是强调大一统。
: ...................
--
FROM 180.166.205.*
好像有一场战役是五代的君主全部参战了吧?非常具有戏剧性。
【 在 lewdster 的大作中提到: 】
: 以李克用->李存勖->郭威->赵匡胤为主线
: 更精简点,以李存勖-郭威-赵匡胤为主线
: 以李存勖11岁参加平三镇叛乱为起始,以赵匡胤登基为终点
--
FROM 180.166.205.*
起点看过几本书,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穿越刘知远儿子刘承佑的
差不多就是把历史上周世宗的事业给完成了
这是五代的
然后还有那么两三本是写南方十国的,坦白说都不大好,时代感一般
现在就希望像七月新番这种历史系科班出身的作者能开发一下这些相对冷门的时代
想要写好一段历史,里面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考证支撑的,和学界研究结合得很紧密
二十年前那种无论什么朝代都是用银子付账,都住悦来客栈,见人都喊爷的剧本已经不适合现在了
【 在 sixue1999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要说这种废话,有种就去写
: 写出来nb作品自然就开发出来了
: 没有作品,指点江山顶个p用
--
FROM 58.40.204.*
看过,就是这部动画引发了我对五代十国的兴趣
【 在 josephann 的大作中提到: 】
:
: 若森动漫的《画江湖之不良人》就是你说的这个文娱发掘,而且很不错,了解一下
--
FROM 58.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