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镰仓殿的13人,赖朝死后就没啥好看了
其实还好吧,上一次拍这段历史的草燃都过了四十多年了。就和田合战来说,其实剧里有表现,畿外御家人依违观望有加入和田方的企图,只不过北条家掌握了将军才能通过将军令旨把大部分御家人争取过来,即便如此剧中三善康信还对北条此举提出了异议。
剧中对源实朝也非完全傀儡化的展现,而是这个柔弱之主在一次次的御家人冲突后对北条义时专横的不满不断膨胀,在自己实力不够时意图以京都上皇为靠山重建将军权威,所以有了建唐船迎立宫将军的一系列行动。本剧的拍摄思路基本循着该剧顾问坂井秀至出版的新书承久之乱来的。
【 在 flamesea 的大作中提到: 】
: 赖朝去世到承久之乱还有22年,期间经历了两代将军
: 一共分配了15集左右的片长,占全部篇幅的1/3
: 其实长度并不是关键问题,关键是历史的主旋律变了,从争夺天下变成权臣内斗了
: ...................
--
FROM 116.228.68.*
毕竟影视剧不同于纪录片主要表现方式还是通过戏剧冲突塑造表现人物
B站有位望月左卫门,会专门撰文详述每集的历史背景,每周看完剧后再看他的该集的历史背景介绍,还是挺受用的。
【 在 flamesea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这些内容是有,但表现力不够,而且归因有些脸谱化的简单粗暴,更多的还是围绕个人经历来铺垫。
: 比如和田跟北条的矛盾,导火索是很直接的利益冲突,但背后反映的是两者的长期矛盾,尤其是北条时政以来,北条氏专权,逐一从肉体上消灭政治对手,这种玩法逼得所有玩家都要随时做好军事解决的准备,和田一族先发制人算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这里也没必要把和田一族描写得多么纯良,哪怕义盛最开始是个愣头青,但是几十年的侍所别当经历,而且还背负了一族的性命,造反之前肯定是充分考虑下定了决心的,像剧中表现的那样将错就错被形势裹挟,反而削弱了这次事变的严肃性。个人认为,如果在这场戏中让观众看到另一个形象大相径庭的和田,反而会引发观众的思考:为什么一直单纯的义盛现在会变成这样?
: 同样的道理还有实朝,演员的造型维持不变,也有创作者有意强调“人物形象不变”的要素。实朝对义盛的看重,最初可能是由于私人感情,但实朝同样有统治者的一面,抬升和田打压北条肯定有其平衡权力的算计,到最后事不可为只能放任北条消灭和田,但是阵前交心的戏码还是有点过了,改成在后面不忍目视会更好点。和田灭亡后,北条彻底一家独大,实朝被逼无奈只能向朝廷借用权威,这应该表现为一条明线而非暗线,比如唐船事件,既然要解释为朝廷和北条的隔空斗法,就应该花费一定的篇幅来解释这个斗法为何能够成立。花费浩大云云,对区区一艘船来说有点夸张(特别是对生产力发达的现代观众很难理解),反映的可能还是工程背后对御家人的行政指挥权的变化,这里应该正面表现一下的,比如某地年贡从粮食改成木材,然后自然就只能专物专用进入造船项目,让北条的人无法插手了。
: ...................
--
修改:karin FROM 116.228.68.*
FROM 116.228.68.*
北条氏内部除了刺头名越流外,极乐寺流,政村流,金泽流,大佛流也都喝到了汤,这也是后来东胜寺北条家同赴黄泉,几无噍类
【 在 bhima 的大作中提到: 】
: 因为历史上的北条义时就是这样,十三人不经过这些阴谋怎么会形成北条得宗?权力就是黑化的基础,一个连自己老爹都能逼走的人会对同僚分权么?没有掌握权力是不会懂得权力的巨大诱惑的,胡太后为了专权毒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就是例证。不仅仅是义时,北条之后关于得宗的争夺同样极为激烈。北条的旁系依托傀儡将军一次次对北条得宗家进行挑战。
--
修改:karin FROM 116.228.68.*
FROM 116.228.68.*
太平记看过啊,尊氏老婆是泽口靖子演的
得宗家七代执权,本来中间就夹杂着北条氏各支流。尊氏的舅哥末代执权出自赤桥流,上一任执权是金泽流 贞氏的丈人家
【 在 bhima 的大作中提到: 】
: 关于汤的多少还是有分别的,到末代的高时因为生病让出执政位置各个支派仍然在激烈争夺,最后勉强选出了尊氏的妻兄金泽家,这个你可以看91的太平记,那部大河剧比镰仓要好的多。
--
修改:karin FROM 223.72.67.*
FROM 223.7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