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糖瓜粘,灶王老爷要上天。”随着“小年”的到来,中国人过年的“仪式感”愈发浓烈,到除夕达至鼎盛。小年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人们从这天开始开始扫尘、祭灶、置办年货,准备干干净净地过个好年,表达了国人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通常,在外奔波的游子也会在“小年”这一天踏上归程,赶回家乡过年,憧憬着阖家团聚的喜悦。
“小年”这一天最重要的仪式就是祭灶。为使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人们常以糖为祭品好让灶王“嘴甜”。即使是身处异乡的华侨华人也要到唐人街上采买一些灶糖“贿赂”灶王爷,保佑自己来年衣食无忧。
▲跟用糖瓜祭灶一样历史悠久的莱芜糖瓜,如今已经成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图片)
民间祭灶的习俗源远流长。关于小年的这些“知识点”你都了解吗?
丨小年祭灶:从汉代开始
民以食为天,食以“灶”为先。执掌灶火、管理饮食的灶王爷,可以说是和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神了。传说,灶王爷每年小年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爷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禁、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多说些甜言蜜语。久而久之,人们都在小年祭灶,恭送灶王爷升天,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灶王爷通常被认为是男性。(网络图片)
关于过小年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东汉,东汉崔定《四民月令》载:“腊明日更新,谓之小岁,进酒尊长,修贺君师。”《后汉书·阴典传》记载:“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现。家有黄羊,因为祀之,自是暴至巨富。”腊月以黄羊祭灶,祈求富庶,就始于此时。
至宋代,祭灶活动开始变得更为流行。据《东京梦华录》载:“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看经,借香茶酒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宋朝的祭灶的仪式性变得更强,除却供茶奉酒,更要焚烧纸钱,育经念佛,祈祷禳灾。
明朝时的祭灶,已经开始充满了“土豪的气息”,明代《酌中志》写道:“二十四日祭灶,蒸点心办年,兢买时兴绸缎制衣,以示美富。”百姓富庶,衣华服度春节,朝廷也不落后,自二十四日祭灶开始,皇宫就会在日间燃放烟花,直至次年正月十七才停止。
丨“官三民四船五”,南北方的小年不在同一天
在南宋时期,规定过小年的日期为“官三民四船五”。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民众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在南宋之前,北方属于政治中心,做官的人数较多,所以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被沿袭了下来,而南方和北方距离较远,便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
▲民间祭灶的场面,由一家之主带领全家一同祭拜,但因为“女不祭灶”的说法,鲜少见女性。(网络图片)
受地域的影响,南北方祭灶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在北方,小年这天,一家之主会神情肃穆地把灶神的画像粘贴在锅灶边的墙上,在灶台边摆上馒头、枣山、祭灶糖、瓜果等祭食,以及一碗凉水。灶神像的两侧通常会各点燃一支红色的蜡烛,点上三炷香,之后按照家庭的尊卑长幼面向灶神像依次三叩首。
在浙江宁波,祭灶往往由女性主持。祭灶王爷需要准备一杯酒、一杯黄糖还有一碗米饭,并将八样不同的菜肴置于一个大碗中,请灶王爷享用。
在福建福州的祭灶则分为两日,二十三日备菜肴二十四日备糖饼素果。二十四日用到的糖饼素果中包含了金桔、甘蔗、荸荠、红枣、栗子、柿饼、糖莲子等,丰富得超乎想象。
不过,有的地方也盛行“极简风”祭灶。在灶台上放碗凉水,烧三炷香,磕三个“素头”,再把灶神纸像一烧,就算礼成了。还有的地方有“祭荤灶”和“祭素灶”之分,“祭荤灶”是用鸡鸭鱼肉等美味佳肴作供品,“祭素灶”是用水果、瓜子及点心作供品。
丨祭灶习俗的海外“衍生品”
自汉唐起,过春节的习俗便由中国向周边国家辐射。小年祭灶的风俗随之一同出海。小年当天,马来西亚与印尼的华人都会宰牛宰羊,准备糖瓜,在家中祭祀灶王爷。
▲马来西亚废弃的灶王爷神龛,当地随处可见神龛,灶王爷神龛众多。(图片来自“华舆”客户端)
然而,随着与当地文化的融合,每年的祭灶也衍生出了不同的意义。在越南,“祭灶”早已经成了一场举国参与的盛事,就连驻当地的外国大使也都会被邀请参与“放生红鲤鱼”。鲤鱼是越南文化中神仙升天的坐骑,也寓意着鲤鱼跃龙门。
老挝人“祭灶”最为实诚,因为他们会先砌一口灶,随着电气进入家庭,旧式的老灶早不可寻,砌一个灶台,燃起柴火,老老少少聚在一起,老挝人相信,他们的薪火可以世代相传。(完)
--
FROM 111.19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