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汉语方言是如何形成的。
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这个概念说的好,现在终于开始强调一体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说多元和虚无化了。中华民族必须实体化,才是长治久安之基。
【 在 singleboy 的大作中提到: 】
: 复旦大学教授游汝杰:北方的汉语随着历代北方汉人的南迁,又与南方各地的土著居民语言融合,以北方古汉语为主体,形成后世各种南方方言。汉语南方各大方言中吴语、湘语、粤语、赣语、平话的直接源头应是古代北方汉语,是直接从古汉语分化的。闽语和徽语则是从吴语分化的,客方言是从赣语分化的,可以说是次生的。上述各大方言除了徽语形成的历史尚不明确以外,其他方言都是在南宋之前就形成了,至此南方各方言的宏观地理格局已基本奠定。汉语方言表面上看起来纷繁歧出,细究起来却有相同的源流,这就是古代北方的汉语,所谓“雅言”。语音上听起来差别大,但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语素”是基本一致的。古代汉语从北方跟着移民扩散到南方各地,同时吸收本土语言成分,形成不同的汉语方言。汉语及其方言的主体是共同的,但构成成分是多元的,它与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一样,都有鲜明的“多元一体”特征。
--
FROM 114.249.59.*
官话体系这个概念有意思。汉语之所以没有像其他大语系一样彻底分裂,就是因为官话体系,官话体系应该是来自汉字的稳定性。中国是象形文字,汉字书面语的稳定性很强,换句话说汉字相当于汉语的校正码。
【 在 lvarez 的大作中提到: 】
: 所有方言都是北方中古口语在一定条件下的演化,这是毫无争议的客观事实。相对于封闭地域环境(相对于中原大平原),移民与当地土著杂处的演化环境,雅言,官话体系,传承更为清晰,也是国家政权规范推行和大部分居民采用的(融合和扩展也更广)。南方方言中,还有一个现象,那就是移民口语演化和学说官话演化并存,比如粤语,其实是最初岭南学说官话的情形,并不是纯粹口语演化。另一个值得说明的是,官话体系其实宋以后就比较稳定(之前因为资料较少,还不能完全确定),我其他ID也贴过根据宋代(北宋)笔记著作中的口语(白话)记载,很多惯用俗语土语,语言现象,都与现今中原官话毫无二致。很多谣言,根本经不起推敲和考证只是有人愿意信,喜欢听而已。
--
FROM 223.104.38.*
这话的意思是,普通话是金元虏(说的汉)语,显然是有夸大其词的,想配合他的反清需要吧。
【 在 branco 的大作中提到: 】
: 人家章太炎说普通话是金元虏语,你的学问比章太炎高。
--
FROM 223.104.38.*
这段不是说的挺明白的,他作为一个南方皇汉,想清除元、清对语言文化的影响,所以才这么评价北方官话。如果他能办到,肯定是想把南方某些方言作为国语的标准。
但实际上北方官话,主要是北方汉族的口音,并不能说是“金元虏”的口音。
【 在 branco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不一定啊,反清的理由多了,和北京话关系不大,
: 因为北京音而反清,这是多虑了。在引一段:
: 刘半农侃侃而谈说:“白话文是以国语为标准,国语即是北京话。”章太炎听了哈哈大笑,问刘半农:“你知不知道北京话是什么话?”刘半农不假思索答说:“是中国明清以来,京城里人所说的话。”章太炎就以质问的口吻问刘半农:“明朝的话你有什么考据?”刘半农呆着无词以对。章师就用明朝的音韵,背诵了十几句文天祥的正气歌,其发音与北京话完全不同,接着就说:“现在的国语,严格地说来,含有十分之几是满洲人的音韵,好多字音都不是汉人所有。”这番话说出,刘半农更呆住了好久,说不出一句话来应付。章太炎又说:“如果汉人要用汉音,我也可以背诵一段汉代音韵的文字。”说完他就背了两首汉诗,许多字的音韵都与现代不同。他又问:“你知不知道现在还有人用汉代音韵或唐代音韵来讲话的?”这时,刘半农已听得呆若木鸡,这一问他倒振作起来,便说:“现在哪里有人用汉音来说话?”他说得好像振振有词的模样。
: ...................
--
FROM 223.1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