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灭项后,韩信怎么做才能保命
韩信攻齐,害死郦食其之后,就已经注定死局了:
郦食其是刘邦宠臣,受刘邦派遣去游说齐王。本来谈下来了,齐国同意投靠刘邦,结果韩信背信弃义,趁齐国不备发起攻击,害得郦食其被烹杀。这种情况,刘邦心里难免不痛快;
郦食其的兄弟子侄在刘邦手下被重用,肯定要伺机报仇;
韩信功劳太大,难免会有人嫉妒。他又不属于刘邦沛县故人集团,当他落难的时候也不会有重量级人物替他说好话,甚至反而会踩上一脚,比如萧相国。
单独一个因素可能不至于让韩信必死,他还可能有一些术术层面的自保之道可以用用,兴许能保命。但,几个因素凑齐了,发生“化学反应”,互相促进,韩信想不死都难。除非灭项之前听蒯彻的,可能有一线生机。
说起来,韩信攻齐害死郦食其是听了蒯彻的撺掇。结果后来蒯彻再撺掇他背汉时,他没胆了,又不听蒯彻的了,最终悲剧收场。由此也看出:要么不做亏心事,要做就做到底。
【 在 newstart2022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2022」
--
修改:whx83 FROM 117.107.176.*
FROM 117.107.176.*
多因一果,我说害死郦食其是个重要时间转折点。
【 在 bhima 的大作中提到: 】
: 韩信哪里是因为这个事情,固陵放刘邦鸽子才是主要原因,两个主角他和彭越都死的很难看。彭越好歹是带股入伙,韩信的本钱可是刘三给的,没有刘三的威信,丰沛集团的那些人会服他指挥?
--
修改:whx83 FROM 117.107.176.*
FROM 117.107.176.*
再次强调:多因一果,多因一果,多因一果。。。我开头就说的是时间点,而不是谁在刘邦心中的地位如何:害死郦食其之后,韩信就必死了,根本等不到“灭项后”。原因也不是郦食其这个人在刘邦心中的位置如何如何,而是这件事之后,多个因素互相交错,注定了韩信的死局。
韩信突袭齐国明面害死的郦食其,其实是打的刘邦的脸,因为郦食其是刘邦派去游说的,这跟刘邦对郦食其到底如何是两个事儿。
说实话,以刘邦的心性,逃命时连儿子女儿都能扔下车,谁在他心中能是真正重要的?还不是得看情况?刘邦这人,踩你的时候可以拿你的帽子当尿壶,用你的时候也可以把姿态放得极低。他对这种谋士确实是捉摸不定,他初见郦食其的洗脚做派就能看出一二。但,这也正是刘邦的权谋之术,深不可测的帝王之心。他可以说不重要,同样可以说重要,关键看什么事,拿来做什么。拿来抓韩信的小辫子,必然是很重要。加上郦食其的兄弟子侄在刘邦手下,郦商还是猛将一员,后期必然伺机报复,这又和刘邦要抓韩信小辫子的动机契合了。加上他不是丰沛集团旧人,不可能有重量级人物替他说话(甚至还要踩一脚。)。可以说,从害死郦食其之后,各方对他都不会太友好了,甚至还有的要弄死他。这诸多因素互相交错,他再玩什么自保之道都晚了,只有背汉自立一条路了。
还有一点:您说的刘邦派出郦食其的同时没有给韩信发命令,所以推出可能是要借刀杀人,只是一种逻辑上说得通的猜测。(当然,这种事儿刘邦干得出来。但是,仔细分析,刘邦为什么要用借刀杀人去对付一个郦食其?那不还是因为他比较重要,因为出个馊主意就直接砍了对士气人心的负面影响太大吗?)我还可以说是忙着跟项羽打正面,忘了呢。(玩星际的时候打多线,手速不够,某一线操作失误了,或者忙着正面,被敌人后边屠了一矿农民。)或许刘邦认为这种事儿是不言自明的,认为韩信应该明白。(事实上,韩信也确实心领神会了。如果不是蒯彻撺掇,他也不会攻齐。)而且,当时的通讯手段,不是发条微信那么快,传令的半道迷路了,被截杀了?都有可能。反正没有明确记载。我们不能因为刘邦是最后的胜利者,反过来就认为他的所有操作都是合理的,所有疏漏都是另有用心的吧?
【 在 bhima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错了,郦食其在刘邦心中的地位自从那次馊主意后就大幅度下滑,刘三要保住郦食其就该在派出使者的同时给韩信发命令,刘三这么做了么?甚至可能是刘三借韩信的手杀掉郦食其,就像曹操杀弥衡一样。郦食其不过是个普通说客,又不是丰沛集团的人,你把他的地位和影响看的太高了。
--
修改:whx83 FROM 117.107.176.*
FROM 117.107.176.*
他就算想投靠,吕后也得要他啊。
吕后毕竟是女人,在古代社会就是“嫁人从夫,夫死从子”。一方面,她的权力源头上来自刘邦的皇帝位子,相当于刘邦的信用卡主卡开的副卡。另一方面,刘邦死后,他要倚靠儿子刘盈。从第一方面分析,刘邦对韩信就既用又防,灭项后更是以防为主,吕后在刘邦生前不可能越过刘邦去结交韩信,否则她和儿子的地位可能不保。事实上,刘邦曾有意易储,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后来还是上上下下费了很大劲才让刘邦打消了念头。吕后没理由在韩信的事情上没事找事儿跟刘邦对着干。从第二方面分析,她为了儿子江山稳固,对这帮打天下的功臣也是要有几分防范之心的。丰沛集团故人还好说,本身沾亲带故居多,基本盘相对容易稳固。韩信、彭越、黥布这样半道加入,自己又很有本事的,必须重点防范。
上边有位网友出主意让韩信娶吕家女人,这个也是不可能成立的。一方面,吕家是不是还有合适的女人嫁给他,这说不好。另一方面,刘邦当年在鸿门宴前夜的危急时刻答应跟项伯结成儿女亲家,等灭项之后都当没事儿人似的赖掉,又怎么可能在自己已经当了皇帝之后并对韩信十分提防的情况下让吕家的女人嫁给韩信?
【 在 Elanmiao 的大作中提到: 】
: 投靠吕后。事实上韩信不是被刘邦杀死的,刘邦对他防备但不废弃,想留着他对抗吕后为首的功臣集团,扶持欺负人孩子上位。吕后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
修改:whx83 FROM 117.107.176.*
FROM 117.107.176.*
我说“嫁人从夫,夫死从子”是从实际分析的,有没有这句话当时的形势都是如此。
刘邦是个共主不假,可那是跟诸侯王们之间的关系,在这层关系里,吕后和刘邦是一体的,不要掺和在一起。吕家的功劳也是对刘邦的,是刘邦集团内部的。如果天下人不认刘邦,他吕家算个毛线啊?吕家人功劳再大,有萧何、张良、韩信、陈平这些人大?能有那么高的禄位,以及后来的权势,还不是占了裙带关系的便宜?
刘邦想要易储,主要就是出于对戚夫人的喜爱,说什么不希望功臣集团分割权力?那是牵强附会,逻辑上就不通。不希望分割权力,那就更应该维护好自己的核心圈的团结,而不是做废长立幼这种“老寿星上吊”的事儿。废长立幼造成内政混乱的,先秦年间就已经有太多历史教训了。换了戚夫人那边就能抑制功臣集团了?戚夫人那边更没根基,功臣集团更得嚣张了,还不如吕后这边呢。说为了不让功臣集团分权就要立戚夫人儿子,逻辑上就说不通。
刘邦灭了易储念头跟萧何没多大关系:请商山四皓给刘盈看场子是张良的主意,朝堂上直言谏止的是周昌。当时萧相国自保还来不及呢,哪敢掺和废立之事?他“投靠”吕后不过是他自保的一步棋罢了,没那么大历史意义。
【 在 Elanmiao 的大作中提到: 】
: 别闹,那会儿还没有三从四德。
: 吕后的地位,来自家族在楚汉战争中的贡献,不是来自刘邦,刘邦是个共主,不是朱元璋那样说一不二的绝对领导核心。
: 吕后家是丰县功臣集团的一部分,刘邦不可能希望功臣集团始终分割权利,所以想立别的孩子当太子,但是吕后不答应,功臣集团不答应,而最后萧何也投向了吕后代表的功臣集团,刘邦就彻底绝望了。
: ...................
--
修改:whx83 FROM 117.107.176.*
FROM 117.107.176.*
用投资的概念去说政治问题,可以形象地说明一些事情,但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造反这种事情,队伍越滚越大,进来的人越来越多,“天使投资人”的股权是自动稀释的,而不是有个成文的法律、规章、合同来约束的:造反杀头的事儿,谁不是赌上身家性命陪你玩的?有的甚至还被杀了全家。就光凭你那些启动资金,就想一直拿大份的?开玩笑呢?而且,吕家的投资也不是刘邦早期唯一的投资,那帮功臣集团的老人,有几个是冲着姓吕的来的?很多都是在没有你姓吕的之前就跟刘邦交好的,怎么能说是冲着姓吕的来的?就算冲着姓吕的,那也是那波第二轮(拿命)投资的,而不适用于丰沛集团的老人。
另外,刘邦、吕后集团、功臣集团这三拨人,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重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三张皮,这注定了三者关系的复杂性和相互制约性。刘邦再糊涂也不可能为了不让其中一方分权而去再去引入个第四方(还是个毫无竞争力的第四方),那不把两家都得罪了?不乱等什么?刘邦易储不可能有抑制功臣集团的那么深的政治考量。别的不说,你说戚夫人那边有什么?是参与了天使轮投资啊?还是在后续征战中有立有大功的娘家亲戚啊?亦或有身陷敌营的苦劳啊?都没有!怎么可能起到抑制功臣集团的作用?(我还是上边回复另一个网友的那句话:不要因为刘邦是胜利者,就把他的一切行为都合理化,认为他的一切行为都有深谋远虑。他也是个人,而不是神。)
【 在 Elanmiao 的大作中提到: 】
: 刘邦是个混子,吕家有钱,吕后的哥哥吕泽是个很厉害的人物,刘邦结交丰县集团,是用的吕家的钱,很多人很可能是冲着吕泽的名头,并不是刘邦个人能力突出,有人格魅力。
: 吕家从出现开始,就是刘邦的投资人,合作伙伴,而不是从属关系,功臣集团的站队,也表明了吕家的地位。
--
修改:whx83 FROM 117.107.176.*
FROM 117.107.176.*
权力游戏不是你这种玩法,至少刘邦这种老江湖不会这么幼稚。其中各方的利害关系,我上边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立一个没有外戚隐患的就防外戚了?你首先也得立得住啊。否则就是为了防止贼偷就把房子家产烧了地干活。事实就是:戚夫人那边除了刘邦啥都没有,刘邦一死,立马唔安完,防什么防?而且,从戚夫人母子的结局看,刘邦根本没有把他们安排明白,还想立太子防外戚?这不是刘邦的正常水平。只能说明:他老糊涂了,对戚夫人宠溺过头导致了她母子的悲剧。这也正说明:刘邦是人不是神。不要把他的一切行为都合理化、神化。
【 在 Elanmiao 的大作中提到: 】
: 易储防的是外戚,刘邦比吕后大十几岁,刘邦很清楚,自己死了之后,天下就是吕家的了。
: 而回顾刘邦起事的这几年,吕后以及吕后的儿子,享受的是什么待遇,从中不难看出刘邦对吕后母子的态度。
: 功臣集团是刘邦和吕后的争夺对象,争夺以刘邦的全面失败告终。
--
FROM 111.193.197.*
我说的是实情的本质,那句话只不过比较形象,拿来用而已,打了引号的。
【 在 PTU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时候哪有什么即嫁从夫
: 吕后那是天下第一个皇后,当时朝廷对皇后的权力根本就不知道该有哪些,而且吕雉这个人又强势,并且人家吕家相对刘邦并不是“臣”,而是合伙人,
: 人家吕雉正儿八经的与老刘共治天下
: ...................
--
FROM 111.193.197.*
功臣集团哪儿说倒向戚夫人就倒向戚夫人?她除了刘邦的宠溺还有什么筹码?这种政治幼稚病,就不是刘邦正常的水平。也就后世某些历史幼稚病患者拿着后来的剧本往前找补,替刘邦找补出这些想法。(很有可能是电视剧编剧为了多写戚夫人的美人剧本,给刘邦强加的。)
我上边也说了:刘邦(刘氏)、吕氏和功臣集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嵌套关系,不是那么简单分开的。刘邦说到底是为了保住刘氏的皇位,至于是哪个儿子,根本不是问题,关键问题是继承人的江山稳固。理性思考的话,戚夫人一系根本就不在考虑范围内。只能说明一点:刘邦对戚夫人母子的宠溺让他老糊涂了。后来的事实也是:刘邦一死,他们母子立马GG,也说明刘邦并没有认真考虑过她们的政治位阶和生存问题。否则,起码让母子二人远离京师加上强臣服佐,不至于有人彘之祸,至少能多活几年。可就连这基本的生存问题,刘邦都没给他们考虑过(或者考虑过,但无解?),这还能考虑用他们去制衡另外两派?
我始终还是那句话:刘邦也是人,不是神。
还有,你为什么就认准了在那个时间点上忙于自保的萧相国那么重要呢?当初论功行赏时,还一堆悍将不服他呢,还不是刘邦给压下去了?(功人功狗)何况是那时忙于自保做缩头乌龟的萧相国?他还真未必代表得了功臣集团。事实上,迫使刘邦改变易储念头的几个关键的人,都和萧相国无关。
【 在 Elanmiao 的大作中提到: 】
: 前面说了,刘邦吕后在争夺功臣集团,如果倒向刘邦,那么戚夫人儿子就立得住。
: 但其实工程集团,在吕后和戚夫人之间,一直偏向吕后,只是集团领导萧何一直没有表态,如果有萧何韩信一文一武辅佐,吕后做不起多大风浪。
: 而萧何最终倒向了吕后,刘邦就彻底绝望了。
: ...................
--
修改:whx83 FROM 117.107.176.*
FROM 117.10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