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好文欣赏: 印度为什么要改称“婆罗多” ?
文章太长,发不出来。可以看原文。
本文对印度与其他文明的交流等等,有很多有意思的情况。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556284
--
FROM 36.112.201.*
其实我对这个兴趣不大。但是对于文章里面提到的人类早期阶段的文明交流痕迹倒是很感兴趣,例如文章里面提到的
1921年,美国夏威夷一位医生阿瑟o莫里茨(Arthur Mouritz)发表了一本关于流感的专著《美国、欧洲和夏威夷流感简史》。书中提到,英文“流感”(flu、influenza)这个词,追根溯源,当是来自梵语。英语的“流动”、“流淌”(flow)一词,在拉丁语里是fluo,德语里是flysen,希腊语是phleo,意大利语是influo、influente,它们都来自梵语词根“Plu”。至今,夏威夷人仍然把流感称为“Plu”,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夏威夷人和太平洋其他岛屿的人们,可能是古代从印度分离出来的一些支脉。
19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玉尔(Henry Yule)提出,古印度《摩诃婆罗多》书中所说的“Sin”、“Chin”,即是《圣经》中“Sinim”一词的源头,希腊和罗马时期,变为“Thin”、“Thinae”、“Sinae”,以及后来的英文“China”,本意可能指的是“秦”。
中国最早知道印度当是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29年左右,张骞出使西域,抵达阿姆河流域,见邛竹杖、蜀布。问当地人,知道是来自印度。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汉代时,中国还不认识棉花,《史记o大宛列传》说,大宛国“有羔羊自然生于土中,……其脐与地连,割绝则死。”后人一直沿用这种说法。直到成吉思汗时,丘处机一行和耶律楚材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长春真人西游记》提到:“其地出帛,目曰秃鹿林,盖俗所谓种羊毛织成者。”耶律楚材公元1235年所作的一首回忆西域的诗中,写得更明白一些:“西域风光好,大率无蚕桑。家家植木绵,是为垅种羊。”
【 在 shuusaku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了一下,还是没有很多关于为什么叫婆罗多的解释啊。摩诃婆罗多的确重要,但不是传说吗?古印度的国家里面,产生Mauryan和Gupta的Magadha国应该是最重要的吧?为啥不用这个呢?
--
FROM 111.197.22.*
1.同意应该是间接影响。但是那也很有意思啊。因为毕竟古代的人口流动是很困难的,但是居然能够影响力到达那么远那么久,很有意思。关于南岛人是否夏威夷始祖,也有可能。南岛人确实也是漂洋过海,影响面很广的。
【 在 molar 的大作中提到: 】
: 关于这几个词的词源,目前的认识有一些不同:
: 1,英文中的“flu”这词儿,的确可能来自拉丁文。但它应该并不直接来自梵文。它跟那个梵文词的关系应该是,它们(以及其他的几个德语、希腊语词)作为同源词,都源于原始印欧语(PIE)的词根“*bhleu”。只是这里,梵文词(因为宗教原因)保留了相对古老的形式。
: 另,夏威夷人,是波利尼西亚一系的南岛人群。关于南岛人的起源,比较主流的理论是,他们源自四五千年前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 ...................
--
FROM 111.19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