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乐器发展很有意思
曾侯乙编钟一直到为了保护开始复刻的时候,大家才发现之前对其原理以及乐理的了解,都只是半瓶子醋的水平。
原先的编钟发音部位以及发音原理,至少有一半没有认识到。比如侧向发音部位。
【 在 molar 的大作中提到: 】
: 嗯,曾侯乙那编钟刚出土后不久直接演奏过。
: 瑟的话,原理应该是跟那俩差不多。不过听感应该差别蛮大的。就像琴和筝的差别一样。这注定了,只有琴可以成为文人的装逼工具,筝就只能找别的出路……
--
FROM 111.32.61.*
嗯,看了个纪录片,讲了这套曾侯乙编钟的全过程,特别是发掘出来之后,要不要演奏,如何演奏的过程。
本来是一级文物,不应该演奏,但是音乐家觉得这么好的东西,如果不演奏的话,就展现不出来我们古代前辈们的音乐成就,坚决推动要演奏。后来就成功演奏了,最早还是给外国人演奏的。当时好像只是中鼓发音啥的。
后来有文物专家发现不妥,因为演奏过程再精心保护,也会出现磨损等必然现象,特别是敲击部位的磨损。
后来决定复刻一套用来演奏,原版必须静止保护。
结果复刻的过程中才发现,原来侧鼓特定部位的发音也是有规律的,然后发现之前的演奏还是浅薄了。
所以复刻的过程难度也大为增加。
所以现在用复刻版演奏的内容要比复刻之前演奏的丰富多了,因为认知提高了。
【 在 molar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说那之前连侧鼓部能发音都不知道?
--
FROM 111.32.61.*
那个纪录片是音乐家的角度去拍的,当时就是努力推动编钟演奏的人的角度。
所以,不能算是第三方主观视角,也不算是文物局视角的猜测。
整体是讲编钟出土——演奏——复刻——拷贝体演奏的过程的。
【 在 molar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可能倒不至于知都不知道有侧鼓音。一则,78、79年几次测定这批编钟频率等数值的时候,就是既测了正鼓又测了侧鼓的;再则,钟上的铭文也记载了这个事儿的。
: 这纪录片儿目测有点儿“走近科学”那意思啊……
--
FROM 111.32.61.*
而且要知道,
测定编钟频率和知道音位是两回事。
测定编钟频率并不是测一颗钟所有部位的发音的。
音乐家定一个击打部位,然后击打,然后测量的团队测量。
【 在 molar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可能倒不至于知都不知道有侧鼓音。一则,78、79年几次测定这批编钟频率等数值的时候,就是既测了正鼓又测了侧鼓的;再则,钟上的铭文也记载了这个事儿的。
: 这纪录片儿目测有点儿“走近科学”那意思啊……
--
FROM 111.32.61.*
那就是各说各的了
反正我看到的纪录片里,是推行编钟演奏的团体的角度来记录这个事的。而最早的文物本体演奏,没有提侧鼓音这个说法。
至于你说铭文仔细讲了这个事,那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解读的。
【 在 molar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倒不是,测的时候就是分正鼓和侧鼓来测的。每个钟有俩值,几个团队都这样。再一个,前面也提到,钟上的铭文就很仔细的讲了这个事儿。
: 而且,曾侯乙编钟也不是编钟头一次出土了。甬钟分正鼓和侧鼓这个事儿,并不是七十年代末才知道的……
--
FROM 111.30.223.*
我想你大概搞错了,86年演奏东方红并不是曾侯乙编钟原版第一次演奏
【 在 molar 的大作中提到: 】
: 下图是当时的测定结果,参考文献在表下。
: 测定时的录音和后来86年演奏东方红的视频,在小破站可以找到……
: [upload=1][/upload]
: ...................
--
FROM 111.30.223.*
你知道第一次演奏是在什么时间么?是在出土后三个月。
我觉得你还是多去了解一些你还未知道的事实之后再说吧。
现在公开的资料未必是全部,但是如果只取信公开的资料中的一部分然后揣测,就更加远离事实。
【 在 molar 的大作中提到: 】
: 从上贴附图可知,78、79年测定的时候,已经知道有正侧鼓之分了。
--
FROM 111.30.223.*
另外一个事实,1983年1月9日,曾侯乙的完全复制品就已经通过国家认定了。
【 在 molar 的大作中提到: 】
: 从上贴附图可知,78、79年测定的时候,已经知道有正侧鼓之分了。
--
FROM 111.3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