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古代为什么会选择北京建首都
首先,自战国以降,一直到唐代,这里都算是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底子算不错。所以辽选五京选这里比较顺理成章。
其次,金、元的话,北京处于华北平原、草原、东北的交界处,对于塞外政权来说,可进可退。金元都有定期去北方旧都巡行的制度。北京也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然后,明朝很明显直接与朱棣有关。
最后,清代,原因跟金元类似。
【 在 artech51 的大作中提到: 】
: 战国燕在北京建还好理解,能重兵把守。可游牧民族为什么也选择北京呢
--
FROM 111.201.73.*
“胡同”的来源是有争议的。学界认为其来自上古汉语的“巷”的复辅音结构的意见也不少,就类似“孔”之于“窟窿”。
【 在 ddwb710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要从异族儿皇帝 石敬瑭出卖幽云十六州说起,此后河北被契丹部落染指,河北人民不幸被蛮族统治,数百年下来当地逐步胡化,北京自然也成为胡都首选。比如 胡同 这个词,你在其他地方是几乎听不到的。
--
FROM 111.201.73.*
“水井”说虽然进了辞书,不过反对的人还是颇多的。现在看大不立得住。考察大都的水井,基本在菜园和大街上,而不在小巷中。同时,在当时文献中,“水井”有类似“忽洞”的称为,但它并不用来称呼“小巷”。而用来称呼“小巷”的“衚衕”等,也不用来称呼水井。综合更多资料来看,这观点是比较有问题的。。。
【 在 Braun 的大作中提到: 】
: 胡同是 胡语当中 "有水井的地方"。
:
:
--
FROM 111.201.73.*
永乐朝,燕山以北仍然有一定的战略纵深,这实际上是迁都的前置条件之一。到了仁宣时,虽然对于三部的南下不能完全拒止,但是尚能支撑。
土木之变的发生彻底改变了这一地缘战略格局。明军虽然赶走了瓦剌人,但是对于三部的南下完全无可奈何。好在他们野心不大,朵颜部驻牧于口外,与明军附近边镇形成共生关系。这时,“天子守国门”成了无可奈何,但尚可接受的一个局势。
接下来的转折发生在庚戌之变。那之后朵颜部彻底依附俺答。明军的北边防御压力骤增。天子守国门就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
崇祯的话,的确是,事后来看,闯军攻下宁武关的时候,他就应该速速南下了。
【 在 AOC 的大作中提到: 】
: 明初天子守国门算很明智的做法,就是崇祯太榆木脑袋,李闯都打山西了,还不赶紧逃跑
--
修改:molar FROM 223.104.42.*
FROM 223.104.42.*